不平则鸣——一篇论文的不同遭遇
(2023-02-09 15:06:09)
日前从厦门疗养回来(市总工会组织教工30人,我校2人),从赵老师口中得知,这次暑期七中教学教研工作会议于1995年7月22至24日在钱江疗养院举行。会议中重要议事是交流、评选论文。这次共有33篇论文,获奖11篇。其中一等奖3篇,获奖者是xx、李xx和赵xx,二等奖8篇。
我的论文《学生的企求和教师的对策》一等奖肯定是没有了,那二等奖呢?
下午打电话给小王问及此事。他告我说:“这次评选论文领导小组是由学校行政领导、工会主席、教研组长和教师代表等7人组成。在评选时,我首先提出你的论文,葛xx也说好的。此时,XXX说,这类文章大路货,多得很。大家没有支持我和葛xx的意见,因此也就被否决了。”
本来不想提起这件事,免得家人伤心。不料第二天女儿告诉我,胡xx论文得了二等奖(原我的学生,女儿大学同学)。女儿说:“爸爸的文章完全是自己写的,写得很好,有现实意义。”为我打抱不平。
他回答说:“没有新意。”
我十分惊讶,但我没有向他说明该篇论文产生的过程和价值的必要……
我曾经向校长说过文章的取名,以及对多个班级调查研究后成文的经过。
后记:
《学生的企求和教师的对策》在校外受到了厚遇:
1.1995年《语文报》“七彩月未”第九期刊登了与《学生的企求和教师的对策》密切相关的《我心目中理想教师的形象》的“调查纪实”(调查档案一)。此文被编辑看好,放在该版头条,位置显要。
2.1995年8月31日杭州师范学院院报编辑室主编顾希佳先生来函称“尊稿《学生的企求和教师的对策》我报已决定采用。不久,样报邮寄给您。”
3.《杭州教育》1995年10月第5期全文登载。
4.本文荣获“1996年度全国教育教学研究论文世纪奖二等奖。”并收到获奖证书。
5.2009年1月《求是教育》第15期全文刊登了《学生的企求和教师的对策》,杭州求是高级中学校长陶德明写了按语:
《学生的企求和教师的对策》一文是吴增荣老师多年前发表在《杭州教育》上的一篇文章。在对学生进行教育调查的基础上,文章概括出学生对教师的一些基本要求和在他们心目中的教师形象。虽然已时隔多年,但文章中阐明的基本道理,在今天看来,仍然完全没有过时。教育要从教育对象的要求出发,上世纪九十年代就能意识到这一点,实在是很不简单。文章中的观点也代表了老一辈教师对今天新一代教师的期望,值得一读。希望我校的青年教师认真阅读此文并对照深思。建议将此文在《求是教育》上重新发表。
世界处在矛盾中,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拿教育来说,教和学必然会发生这样那样的矛盾。经常听到一些年轻教师不胜感慨的话:“累死了,力气都花尽了,这些学生管不好了。”三个“了”字既反映了自己“教育无力”无可奈何的心态,又下了“孺子不可教”的结论;也曾听到一些中老年教师说:“学生无心向学,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也无用武之地。”对班级成绩上的问题、纪律上的问题往往责怪学生的多,反省自己的教学思想、态度、方法少。这里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会感到劳而无功、英雄无用武之地?
我认为教育要取得成效,条件当然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大气候,有学校、家庭的环境,有学生本身的状况,也有教师的素质。而重要一点就是要全面深入了解自己教育的对象,了解学生在想什么,他对老师有什么企求。如果我们多了解一些学生的实际,多从学生实际出发,那末我们就能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大有裨益的。
为了深入了解中学生心目中理想教师的形象,我们分别对初一(5)、初二(3)(4)、初三(5)、高一(1)、高二(2)(4)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试图了解当代中学生对理想教师的企求,从而为教师的对策提供有价值的资料。下面对三百多份学生的调查表作简要分析,希望能进一步引起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重视。
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师形象在学识和教学能力上有较高的要求,有24%的学生要求教师知识丰富,有58%的学生要求教师知识渊博。有66%的学生要求教师上课生动活泼。高二(2)顾勤静同学说:“教师应该有渊博的知识,善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让学生获得知识,同时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要学生昭昭,岂能已之昏昏?只有教师有“一桶水”,给学生“一杯水”才能“游刃有余”。学生的企求是很有道理的。
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方面,学生几乎一致要求教师用普通话讲课,书写清楚工整,力求规范化。有57%的学生要求教师谈吐风趣幽默,生动形象。有26%的学生要求教师语言条理清楚,富有逻辑。高二(4)叶华同学说:“教师说话要风趣幽默,引人入胜,能将紧张的课堂注入一剂清新的空气。如果教师语言枯燥乏味,我们听课怎么来劲呢?”
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涵盖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全部内容。教师以其高尚的品德、丰富的学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从老师身上,不仅学会了做学问,而且学会了如何做人。正因为为人师表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所以学生几乎一致要求教师应该为他们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有70%的学生认为一个理想的教师应该有爱心、热爱学生,公正无私。初二(3)骆黎清、应亮说:“教师应该尊重、关心、爱护每位学生,像一架天平秤,对每位学生都很公平。尤其不要把成绩差的学生看成‘垃圾’,学生有错,要耐心教导,积极帮助。”
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和学生的关系方面,有84%的学生要求教师和谐可亲,平等待人,有84%的学生要求教师宽严相济,有86%的学生要求“上课是教师,下课是朋友。”高二(2)姚磊同学说:“他和谐可亲,平易近人。课堂上是师长,课后是朋友,与学生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童敏燕同学说:“教师对学生应严格要求,像个不徇私情的法官;心灵纯洁,慈祥贴心,像个伟大的母亲。”杨韵同学说:“教师应待人平和,宽宏大量,对同学所犯错误只要能改正,都予以‘从轻发落’,决不‘拿着鸡毛当令箭’。”
调查结果又表明,在以上诸多方面中,教师对事业的追求,对学生的热爱是至关重要的。有67%的学生要求教师“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对教学克尽厥职,一丝不苟”。这说明一个对事业孜孜不倦,兢兢业业,对教育事业忠诚,对教育对象热爱的教师,往往受到学生的欢迎,成为学生心目中理想教师的形象。
上述学生对理想教师的企求,总的来说,我认为是合情合理的。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的需要,为了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我们有很多事要做。这里,我着重就针对学生实际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方面说一说几点粗浅的想法:
1、培养爱心、树立爱心,增进师生关系,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热爱教育,热爱学生,这是成功教育的基石。一个教师要教好学生,热爱学生是关键因素。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要对学生奉献爱心,时时处处事事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一定能得到学生的拥护和欢迎。正因为出于爱,才会公正无私,不偏心,不偏爱,对学生全面负责关心他们健康成长;正因为出于爱,才会对学生严格要求,“不成规矩岂能成方圆?”正因为出于爱,才会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至于“动辄训人”,“没完没了地罚学生抄书”;正因为出于爱,才会对学生的“闪光点”善于发掘、倍加表彰。总之,正因为教师献出了爱心,班级才会有凝聚力,师生关系才会融合,我们的教育教学才不会“劳而无功”、“无用武之地”。事实证明,你对学生有爱心,学生才听你服你!初二(4)班主任祝慧英是我校标兵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可谓呕心沥血,关怀备至。正因为她向学生真诚地献出了爱,所以她所教的学生对她真是心悦诚服,这次全校写《我敬爱的老师》征文,不少高二学生仍在怀念她,纷纷写“爱的故事”。因此,培养爱心,树立爱心,实在是一个成功教育的极其重要的条件。对此,愿教育战线同仁,特别是青年教师都能达成共识,并共勉之。
2、敬业奋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
目前绝大多数教师在总体收入不高、工作学习生活存在不少困难的情况下,依然忠诚教育事业,任劳任怨,默默奉献。但无可讳言也有一些教师受拜金主义思潮影响,人在心不在,人在业不在,有的甚至一心想跳出“教门”,这就直接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同时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此,学生也很有意见。高二(2)童敏燕同学说:“教师不要因工资的微薄,生活的清苦而寻思另找出路,身在曹营心在汉,而对孩子们不负责地教书。”
这次问卷调查中,学生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那些学识渊博、基础坚实的老师往往受到学生的尊敬、青睐。高二(2)杨韵同学说:“我愿意‘从而师之’的人,必须有浓厚的功底和渊博的知识,能滔滔不绝地向我们讲述各种精彩的故事,对于书本上的知识,能旁征博引,博采众家之长,正如古语所说‘厚积而薄发’。”学生对教师业务上的企求,不能说不对。如果教师没有敬业奋进的精神与行动,如何“厚积而薄发”?因此,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乃是一个有志于教育事业的教师的迫切任务。
3、切实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不断提高理论水平,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走上科学化的道路。
有些教师工作辛辛苦苦,为什么会感到劳而无功或功效不大?为什么会产生“英雄无用武之地”之类的感叹?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其中跟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不够有一定关系。教育有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教育学正是研究如何培养和教育人的科学,是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懂一点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会使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少走一些弯路、冤枉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育质量,上学期我们曾请杭州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程先成同志来校作教育理论的辅导。其中一个重要理论就是教育必须遵循量力性原则,联系本学期高二抓结业会考的实际,有否违反量力性原则?五门结业会考的任课老师基本上各自为政。利用午休、课外活动时间纷纷进行个别的,有时是全体的辅导,占用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语文、数学等课的学习受到了影响;第二课堂的板块教学受到了冲击;学生负荷加重,有的被弄得昏头转向。试问,谁来调节、调控,实行教学上的量力性原则?(这里我丝毫没有向付出艰苦劳动的热情的任课老师泼冷水,我只是提出问题进行探讨)有老师说抓总比不抓好,这没有错,但抓得如何得法,符合规律,取得更大效果,这难道不应引起我们的深思吗?再说多一点心理学知识,对教育学生大有好处。例如说尊重,这应是师生双方的。高二(2)金珏艳说得好:“教师要尊重学生,就像学生尊敬老师一样。”那种“居高临下”咄咄逼人地和学生谈话的架势,那种要学生罚站、罚抄书,甚至赶出教室不让上课的现象,那种对后进学生另眼相看的行为,均是学生不服的。学生对您的教育有逆反心理,如何谈得上“效果”二字呢?因此,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走教书育人科学化的道路,实在是大有必要的。
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中,教师总是居于主导地位。教师的品行、学识直接感化、熏陶着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发展。因此怎样当一个好教师,怎样探求“为师之法”,它直接影响着教育事业的成败,不能不成为我们每个教师所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