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写论文

(2022-06-01 07:13:46)

              重 写 论 文

    有一天上午,校办公室主任老朱告我,我的一篇论文《逻辑病句例析》需要重写,我“呀”了一声,感到不可理解。

    在上交论文前,我准备选两篇论文,一篇是文言文《中学文言文中的“能”字》,一篇是《鲁迅的小说和杂文》。后来因感到后一篇论文缺乏新的见解,人云亦云,篇幅又长,于是忍痛割爱了。经过反复考量,毅然决定选一篇论述有关逻辑的文章(在当时语文课文有逻辑内容的教学任务)。这样既有古文,又有逻辑,可以全面反映中学语文教师的学识、素养和理论水平。现代文比较多,大家多在谈。我要求自己“人易言之我不言或少言之;人难言之,我则言之。”于是选了在省级刊物发表过的《逻辑病句例析》。

    近十多年来我写的教学随笔、论文比较多,并经常见诸报端。现在,论文被退回来,还有什么面子?不爱面子爱真理,我没有时间去想论文为什么被退回来,当务之急是重新选题撰写论文,因为浙江省首批评中学高级教师职称我不想错过。于是我当机立断还是选写现代文,这样也好,古今都有,阿Q精神来安慰我了。

    现代文课文比比皆是,任选一篇并非难事,但我想人家嚼过的馒头没嚼头,于是我另起炉灶,选了一篇新编入高五册课文的《谈朱自清的散文》。该文是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先生评析朱自清的散文的文章。作者高屋建瓴,匠心独运,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朱自清散文的特色。由于没有参考资料,我只能白手起家,反反复复,阅读原作。每读一遍,感触良多,赞叹作者判断之正确,引用之精妙,分析之透彻,于是记下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这样,花了几个晚上的时间,我终于写出了《试论<谈朱自清的散文>的艺术特色》。第二天一早,就急急忙忙地交给了校办主任。

    虽然当时没有要求论文发表,但论文一旦发表,含金量就比较高,对评审有利。于是我投稿到《教学月刊》,编辑部很快给我回复予以刊用。为了及时证明我的论文发表,我取得了《教学月刊》编辑部关于刊用《试论<谈朱自清的散文>的艺术特色》的证明。

    完成了重新写作论文的任务,又获得了发表证明,心中的“石头”终于放下了。

    回过头来想想专家对《逻辑病句例析》的评价。一专家如同对《《中学文言文中的“能”字》(认为“在中学语文研究文章中,本文有较高水平”)下的结论一样:“符合申报高级教师条件。”可另一专家下的结论却是“如教学成绩显著,可以申报高级教师”。

    这个似是而非、不痛不痒的结论使我重新写一次论文!

    我倒疑惑了:我交上来的是论文,不是“教学成绩”。你是拿了高级职称评审费的专家,你是评审论文,评判论文符合不符合申报高级教师的条件,不是要你谈“教学成绩”,“教学成绩”是有人会评判的(各司其职嘛),这个职责,难道你不清楚吗?你为什么回避,为什么不直接对论文下结论而“王顾左右而言他”呢?


   下面,附上我重写的论文:

                 试论《谈朱自清的散文》的艺术特色

    新选入语文高五册课文《谈朱自清的散文》,是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先生评析朱自清散文的文章。在一篇篇幅不长的文章里,要全面介绍朱自清诸多的散文,难度很大,但作者匠心独运,慧眼见真,从实用的价值,从学习和借鉴的意义,着重分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表达了作者精辟独到的见解。能够做到要言不烦、深入浅出,让读者一目了然,我们不能不钦佩作者判断之准确,引用之精妙,分析之透彻!

   (一)统观全文,这篇课文提纲挚领,结构严谨,层次清楚,逻辑严密。全文分三个部分,采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第一部分(第一节),是全文的“纲”,对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作出总的评价。先说“朱自清是五四以来我国优秀的散文家之一”,点明朱自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然后指出朱自清的文章“严谨不苟”,紧接着用“虽然……但……”,“既……又……”两个复句,引用韩愈的话并借以发挥,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朱自清的文章能够在朴素自然的风格中立新意,造新语,于平淡之中见神奇,平正通达而又富于创造性,从写作技巧上说,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之处是很多的。”

    第二部分(第2——10节),具体论述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可分两层。

第一层(2——5节),围绕中心论点的一个方面,论述朱自清散文“于平淡之中见神奇,平正通达而富于创造性”的艺术特点。

    这一层,在2——3节中,先引《威尼斯》的片断,接着引导读者体会朱自清对威尼斯这一河上之城描写的独特、比喻双关的妙用,并对读者可能产生的误解进行解释,从而突出了朱自清散文“于平淡之中见神奇”的艺术特点。

    然后在第4——5节中,再引《经典常谈》的第一段文字,只分析原文较难理解的《史记》、《汉书》受人重视的第一个原因。对引文的分析,作者也采取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总提对第一个论点不易说清楚的原因,接着层层分析为什么“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最后进行小结,肯定作者的“高明之处”,从而论证了朱自清散文“平正通达而富于创造性”的艺术特点。

    第二层(第6——10节),围绕中心论点的另一个方面,论述朱自清散文“在朴素自然的风格中立新意,造新语”的艺术特点。

    在第6节的首句,作者先总括本层论述的中心:“朴素自然可不等于平板,朱自清的散文里创造了许多新鲜的意境,新鲜的用语,富有诗意,也富有风趣”,接着从意境和用语两方面分别展开论述。

    先谈意境。在第6节中,引了《松堂游记》的片断以后,指出“白皮松好看,是因为多而疏”,接着从选词炼句的角度,阐明作者作文“语气自然而有情趣”;又引了描写松堂之夜的精彩文字,指出了朱自清的散文精于炼意,创造了“富有诗意”的境界。

    后谈用语。在7——9节中,作者举了对哥龙附近堡垒、大教堂和它的尖塔的描写的例子,论述朱自清散文工于炼字(如迭字的巧用,造语的新鲜、冼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第10节,引了描写女神像的文字,则是论述“朱自清还善于把静态的东西写成动态的东西。”

    第三部分(第11节),是全文的总结,论述了朱自清散文“风格与语言”的关系。首句承上后下,既呼应了上文,又揭示了本部分论述的中心。接着引用《欧游杂记》序文,指出了朱自清注重语言及其遵循的原则:“一是准确,二是自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自然一点”。进而指出:“因为要求自然,他的散文基本上总是用通常说话的口气,用词造句都十分接近口语”,从而阐明了风格和语言的密切关系。最后以《瑞士》为例,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综上所述,全文采取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三部分之间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总分关系,即论点和论据的关系。第三部分是全文的总结,不仅照应了一、二两部分的内容,而且揭示了第二部分两层之间互为依存的关系,使论述更加深入。在论述过程中,还注意首尾照应,段与段、层次与层次之间的衔接过渡,材料安排上的有详有略。如此这般的布局谋篇,把文章各部分确切而又和谐地组织起来,使它们各得其所,而又互相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鲜明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二)本文在写作上的另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引文具有针对性,分析具有深刻性,评价具有精确性,并且把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如前所述,作者为了阐明自己对朱自清散文的观点,首先开门见山、直捷了当地给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作出总的评价。要使读者信服,作者边引文,边分析,边评价,分别对中心论点进行了充分有力的论证。

   这篇课文仅单独成段地引朱自清的文字,就有九处之多。作者引用大量的材料,是根据论证中心论点的需要,具有鲜明针对性,各有不同的论证作用。例如作者引了《威尼斯》、《经典常谈》两文的片断,它们分别从“于平淡之中见神奇”和“平正通达而又富于创造性”两方面论证了作者的观点。因此,尽管作者再举《经典常谈》作为说理文的例子,但“再举”的材料,是为了证明另一个观点,这就不是简单的重复,体现了作者对材料的精心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在分析朱自清散文创造新鲜的意境和用语时,作者举《松堂游记》为例主要是从创造新鲜的意境方面来论述,而举对哥龙附近堡垒和大教堂等的描写为例主要从创造新鲜的用语方面来论述。因此,引文虽多,但有的放矢,不同的材料证明不同的观点,并不使人感到烦琐、累赘。

    作者引用大量材料,不是材料的堆砌,而是有目的地对材料进行缜密的整理,并且对每一材料作了具体深入的分析。作者往往提出观点以后,引出朱自清的散文片断,把优美的散文呈现在读者面前,然后和读者侃侃而谈,逐一进行评析。在评析时,作者十分注意把引文分析、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使中心更加鲜明、突出。例如作者在引了《经典常谈》的第一段之后,对原文中“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这一论断,作者提醒读者“要说明这个论断,有许多细节需向读者交代,其间多次转折补充,层次繁复,很不容易说清楚”。接着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处理的”一句,启发引导读者逐层理解原文。作者紧扣原文包含的意思,从“最早”、“有系统”这两个方面,故意设疑,步步解释,层层推进,经过多次转折、释疑,使读者豁然开朗,心领神会,加深了对原文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作者评价说:“这一段话意思错综复杂,很不容易说清楚,但经过作者的整理,却都串连了起来,一步一步说下来,顺理成章,要言不烦。”不仅照应了前文,而且对上述分析作了总结。接下来通过设想、对比,再一次称赞了朱自清散文的“出奇之处”、“高明之处”。由此可见,深刻的分析,精确的评价,不是有力地证明了朱自清散文“平正通达而又富于创造性”的特点吗?在课文中,把引文、分析、评价熔于一炉的例子比比皆是,举不胜举。

   有时候,作者先作评价,然后引文分析。如第11节先评:“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他的整个风格跟语言有密切的关系”,然后分别引了《欧游杂记》里的序文和《瑞士》的片断,进行分析,指出对词汇和句式的选择,朱自清特别注意自然的原则,因为朴素自然的风格,需要清新质朴的语言来表现。

   总之,作者在谈朱自清的散文时,采用引文、分析、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热情引导读者和作者一起,共同欣赏朱自清优美的散文,学习和借鉴朱自清的写作技巧,从作者深刻的分析和精确的评价中,受到启迪,得到教益,既感到亲切,又感到心悦诚服!

   (三)这篇课文在语言方面颇具特色。作者词汇丰富,工于炼字,精于锤句,驾驭语言艺术相当高超。在语言的运用上,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1.准确严密。

    所谓语言准确严密,就是说它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客观事物,不任意扩大缩小,讲究分寸。为此,必须精心选择恰当的词语,正确严密地表达思想感情。课文在评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时,用词十分确切严密。例如作者评析《松堂游记》的结尾一段:“借洋蜡怯怯地跳动着的焰子刻划松堂的大和高,用海来比喻广阔无边的、深邃的黑暗,用远近的犬吠声衬托四周的寂静,这些简短而富有诗意的描写,把读者也带到松堂去了”这一句,且不说用“怯怯”形容洋蜡的跳动、用“广阔无边”、“深邃”来修饰“黑暗”,状其广度和深度,是何等贴切;试比较一下“刻划”、“比喻”、“衬托”这三个动词的各自搭配,可知非常恰当。用“焰子”衬托“大和高”不行,焰子为火,松堂高大,前者如何能衬托后者?用“海刻画”“黑暗”也不行,“海”怎么能刻划“黑暗”呢?用“犬吠声”比喻“寂静”更不行,因为两者没有类似点。作者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同义词的选用上。例如: 

    于平淡之中见神奇

    平正通达而又富于创造性

    朴素自然可不等于平板

    上述三句中,“平淡”与“神奇”对举,“平正”与“通达”连用,“平板”与“自然”相比,互相搭配,甚为精当,如果互换,就显得不确切了。其它如“注意”与“注重”、“着意”与“着力”、“繁重”与“频繁”、“风味”与“风趣”、“情趣”与“情调”等在不同场合的运用,无一不说明了作者选词之精确、运用之得体!

    作者用词不仅准确,而且注意严密,把握分寸。如在“朱自清是五四以来我国优秀的散文家之一”和“因为要自然,他的散文基本上……十分接近口语”这两句中的“之一”,“基本”、“十分”、“接近”这些词语用得严密,恰如其分地肯定了朱自清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他运用语言的显著特点,可谓无懈可击。

    2.简练精深

    所谓简炼精深,就是说用语要经济,以较小的语言去概括丰富的内容。作者是很讲究语言精炼的,如在“……既不流于险涩,也很少华丽的铺排与藻饰”这一句中,作者评价朱自清文章“平易自然”的风格,用不流于“险涩”、很少“铺排”与“藻饰”,概括了丰富的内容。又如在“这些地方是作者着意经营过的,虽见匠心,可是看不见斧凿之痕”这一句中,“经营”、“匠心”、“(无)斧凿之痕”,均是概括化的语言,通过这些用语,高度赞扬了朱自清散文在创造新鲜的意境方面苦心孤诣,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这篇课文,还运用了不少成语。如在“自黄帝以来到汉武帝,叙三千年史事,井井有条,蔚然大观”和“这一段话错综复杂,但……顺理成章,要言不烦”中,这些加点的成语的运用,均收到了言简意赅,以少胜多的效果。

    3.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作者在评价朱自清在散文方面杰出的艺术特色时,遣词造句往往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抒发了作者由衷赞叹之情。有的直接表白,有的间接流露。前者如:“这个比喻不但新鲜,有趣味,而且十分恰当”,“这两句话非常传神”,“不是板着脸‘作文’,而象通常说话,语气自然而有情趣”,“……‘安静’……‘气力’……‘背’字,都是极普通的字眼,可是用在这里却显得熨贴而富有风趣,恐怕很难找到更合适的字眼来替换它们。”后者如:“威尼斯的特色是河道多,水上交通特别频繁,可是作者不直接把这一点说出来,却从一个刚到威尼斯的旅客的印象说起……”。为什么朱自清不直接说,而从旅客的印象说起,作者没有直接交代。但细心的读者不难体味,作者这样叙述,不正是在间接地肯定朱自清散文的风格之一“于平淡之中见神奇”吗?真是词切情真,溢于言外。

    总起来说,这篇议论文中心鲜明突出,结构严谨不苟,论证具体有力,语言准确精炼,富有感情色彩,很合适中学语文教学。我们欢迎这样有血有肉、文情并茂的文章!我们欢迎像这样高质量、高水平的教材!我相信通过教学,必将对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带来很大的好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相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