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我其谁”之我见
(2021-01-10 11:36:44)
我校教代会正在讨论校风、校训、校规等问题。其中把“舍我其谁”作为“校训”,大家议论纷纷,可谓各抒己见,莫衷一是。为此,笔者也来一抒己见,凑凑热闹。
“舍我其谁”的解释:舍:舍弃。其:还是。除了我,还有谁呢?形容人敢于担当,遇有该做的事,决不退让。
全句的意思是:“天不想使天下太平罢了,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今日的社会里,除了我,还有谁呢?”
孟子说“舍我其谁”,表面上看起来,可能认为他目中无人、狂妄自大。但是,如果联系时代背景和孟子的处境,那就不会那么认为。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司马迁在《史记· 孟轲荀卿列传》中说:“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从司马迁的述评中,可知当时“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主张仁义。他曾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诚可贵,但为了取义,可以抛弃生命,可见孟子对“义”的追求是何等执着和强烈!而“春秋无义战”,大家都是“以攻伐为贤”,因此“所如者不合”(如:往,到),那当然是不言而喻的了。这和屈原在《离骚》中所说的“众人皆醉,唯我独醒”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孟子在“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中,把他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平治天下,非我莫属”那种高度的自信心和责任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孟子在“所如者不合”以后,并不气馁,他“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也可见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从侧面反映出他的高度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舍我其谁”的同义词不少。依笔者视野所见,大致有如下八九个:
首先要明确“校训”是什么意思。各种词典对“校训”的解释并不相同。我认为《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解释比较好:“学校规定的对全校师生员工有指导意义和激励作用的口号。”
既然“校训”对全校师生有“指导意义和激励作用”,那么,作为“校训”载体的词语所要表达的思想应该是没有歧义,不会引起别人误会的,也就是说应该“放之四海而皆准”大家公认的。不仅自己认可,义无反顾,别人也不会指手划脚、说三道四。
把“舍我其谁”作为“校训”的确能表达求是人的豪气,我们自信,我们自强,我们有高度的责任感。但毋庸讳言,在另一方面,可能容易引起别人的误会或不满,难道做事情搞教育只有你行我们不行吗?我前面已说过,孟子是在当时大家“以攻伐为贤”而自己不愿随波逐流,主张“仁义”治理天下,从而抒发了“舍我其谁”的情怀。而现在我们和兄弟学校都在搞教育,都在培养人才,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有共同语言,我们不能“非我莫属”起来呀。对我们内部而言,道理也是一样的。如果使自己陷于孤立,那怎么能有“指导意义和激励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