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 、贱 、鄙”辨
(2011-11-09 19:10:21)
标签:
杂谈 |
“卑 、贱 、鄙”辨
《说文》:“卑,贱也。”
僈则乱,鄙贱则争。”“鄙贱”犹卑贱。可见在“低贱”上,“卑、贱、鄙”是同义词。例如:
⑴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⑵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⑶
这三个字都可作谦词。例如:
⑷(裴)思谦曰:“卑吏便是思谦。”王定保《唐摭言·恶得及第》
⑸老臣贱息舒祺,最小,不肖。《触龙说赵太后》
⑹跽而言曰:“鄙人不慧。”
陈上述作形容词外,还可用如动词,含有轻视、鄙视的意思。例如:
⑺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论贵粟疏》
⑻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
⑽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
但这三个字在词义和用法上有不同的地方。
首先,本义不同。
《广雅·释言》:“卑,下也。”《尔雅·释山》:“卑而大,扈。”“卑而大”,即山“低而大”。可见“卑”的本义是低下,与“高”相对。例如:
⑽譬如登高必自卑。《礼记·中庸》
⑾闻长沙卑湿。
例⑩说“譬如想要登上高山,一定要从最低的地方起步”,例⑾是说“听说长沙这个地方地势低下(十分)潮湿”,可见两句的“卑”用的是本义。
《说文》:“贱,贾(价)少也,从贝,戋声。”戋者,小之称也。如丝之小者为线。水之小者为浅,竹之小者为笺。“贝”是古代的货币,“贱”即为币之小者,就是“价值低廉”的意思,与“贵”相对。例如:
⑿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 《汉书·食货志》
⒀心忧炭贱愿天寒。 《卖炭翁》
《说文》:“鄙,五酂(百家)为鄙,从邑,啚声。”“邑”是城邑,表示“鄙”字与城域有关。周制都城近郊叫乡,远郊叫遂。“鄙”是属于“遂”的一级居民单位,也泛指边远地区。例如:
⒁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
⒂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 《荆轲刺秦王》
第二,引申义不同
“鄙”由本义可引申为“粗野”,“卑、贱”却无此引申义。例如:
⒃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卑、贱、鄙”均可由本义引申为“低贱”。“卑、鄙”可由此派生出不同的意义。 “卑”由“低贱”可引申为“贬低”。例如:
⒄卑主之名以显其身。
“鄙”由低贱义既可引申为“浅陋”,又可引申为“鄙吝、贪婪”。分别举例如下:
⒅食肉者鄙,未能远谋。
⒆今人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而“贱”则不能引申为“贬低”、“浅陋”、“鄙吝”等意义。
第三,使用范围不同。
“卑”,用于人事方面,常指地位身份、职业、名望等方面的低贱,与“尊”相对。分别举例如下:
⒇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1)里语曰:“腐木不可以为柱,卑人不可以为主。”
(22)献图则地削,效玺则名卑。
“贱”,用于人事方面,则多指所从事的事业低贱。例如:
(23)询问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
课文翻译“鄙”为“细屑”不妥,这里仍用“低贱”义。
“鄙”与“卑、贱”着眼于人的社会职责、地位等外部因素不同,它侧重于粗野、浅陋,着眼于人的内在素质。如例⒃ ⒅中的“鄙”即是。
第四,均可作意动用法,但词义及其重点程度不同。
“卑”反映在行为上,有侮辱、戏弄的意味。例如:
(24)赢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
“贱”则表现在主观意识上,有看不起、不重视的意思。例如:
(25)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而“鄙”,鄙视,不把人放在眼里,程度更深。例如:
(26)予復,反鄙我周邦。
值得注意的是,“鄙”除和“卑、贱”一样作“形意动”外,还可作“名意动”,而“卑、贱”则无此用法,因为它们不能作名词解。例如:
(27)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鄙我,亡也。
此例中的“鄙”,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意即“以………为边邑”。“鄙我”是“把我们的国土当作楚国的边邑”的意思。因为“鄙我”,楚国把我宋国当成它的边邑,对宋国来说,当然视之为“亡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