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中的同义词
(2008-09-07 13:47:52)
标签:
杂谈 |
阅读乐园
《孔雀东南飞》中的同义词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这首诗在同义词语的运用上很有特色。
一、同义复词的运用
所谓同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单音词复合组成的词,在《孔雀东南飞》中,为了字数的整齐和音节的和谐,同义复词的使用几乎俯拾即是。例如归还、苦辛、别离、逼迫、问讯、驱遣、嬉戏、迎取、遗施、教训、供养等等。对这些同义复词的理解,一般来说,了解了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也就掌握了这个同义复词的意思。但有时又不能将这样的词语拆开来字字求解落实。例如“十六通诗书”中“诗书”,是指一般经书,而不是指“诗”(指《诗经》)和“书”(指《尚书》)具体意义的相加。又如“好自相扶将”的“扶将”是指“服侍”,“谓言无罪过”中的“罪过”是指“过失”,“女行无偏斜”中的“偏斜”则是指“行为不端正”。这类词,是应该辨别清楚的。
二、同义词的运用
为了避免用词的单调重复,使语言精确生动,同义词的选用也时有所见。例如“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中“同”和“共”的选用,不仅用词不重复,而且真实生动地表现了焦仲卿对刘兰芝忠贞不渝的爱情。又如“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兰芝被遣,仲卿再娶,虽是一休一娶,但都是被迫的,用“尔”和“然”,不仅用词有变化,而且确切地反映了他们相同的命运,揭露了封建家长制是破坏他们美好婚姻的罪魁祸首。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的故事情节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展开的。因而与“说”有关的同义词用得很多,精确地显示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和“说”的情状和方式。例如表示陈述、解说用“说”(直说大守家)或用“云”(云有第五郎);表示主动说用“言”(何言复来还);表示交谈、对答用“语”(低头共耳语);表示对……说用“谓”(新妇谓府吏);表示告诉、陈述用“告”、“启”(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表示下对上告诉、禀告用“白”(还部白府君);回答对人的要求或提问用“答”(兰芝仰头答),如此等等。
三、同义复词、同义词的综合运用
除了同义复词或同义词的单独运用外,在《孔》诗中还有这两者的综合运用。例如“登即相许和”与“会不相从许”中的“许和”跟“从许”,“举动自专由”与“那得自任专”中的“专由”跟“任专”。它们本身是同义复词,在诗里又作同义词交替使用,有的既用同义复词(“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中的“且暂”),又把这一同义复词中的两个语素拆开运用(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这样,使语言活泼清新,错综变化,摇曳多姿,大大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
中学文言文中的“能”字
在中学文言文中,“能”字使用的频率较高,据初步统计,初中课文中的“能”字出现53次,高中课文不少于150次。像韩愈《原毁》这样篇幅不算长的课文,“能”字竟达13个。“能”字不仅数量多,而且含义丰富,用法也颇有变化。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能”的词义和词性,对提高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有一定帮助的。
汉朝许慎的《说文解字》在“能”字条下注:“能,熊属”,“能兽坚中,故称贤能,而彊壮,称能杰也”。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贤能、能杰之义行而本义废矣”。由此可见,“能”的本义是指一种属于熊一类的动物。(《尔雅》:“鳖三足,能。”)后来“能”有“贤能”、“能杰”等意义,都是由“能兽坚中”、“彊壮”引申而来的。从许、段两位大家的著作中,我们又可知道,“能”本来属于名词的,后来随着词义的变化,也用作形容词乃至动词了。在中学文言文里,“能”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用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如:
一、作名词,有“才能、能力”、“有才能的人”的意思。如:
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屈原列传》)
②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例①中的“能”是“才能、能力”的意思。例②中的“能”是指“有才能的人”。
二、作形容词,意即“能干”、“有能力的”。如:
③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
④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谋攻》)
三、作动词:
1、作能愿动词,有“能够”、“可以”等意思。如:
⑤众不能堪,抶而仆之。(《五人墓碑记》)
⑥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六国论》)
2、作一般动词,如:
A、作“能够做到”解:
⑦非曰能之,愿学焉。(《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
⑧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
B、同“耐”,忍、受得住的意思:
⑨此物能寒,法当较今尤茂。(《察变》)
⑩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C、作“及”解,到、到达的意思:
11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
1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马至者三。(《战国策·燕策》)
从以上十二例可知,“能”是一个有多义项、多词性的词。那末,怎样才能辨别“能”的词性进而掌握它的意义呢?
辨别的方法,除了根据上下文意确定词义外,我认为还要考察“能”和其它词的组合情况以及“能”在句中的功用。
“能”作名词、形容词用,看“能”有否具有名词、形容词的语法特点及其功用。一般说来,名词常作主语或宾语,形容词都能作定语,大多数做谓语。如果“能”在句中充当主语或宾语,那么这个“能”一般就作名词用。如:
13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1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赤壁之战》)
例13中的“能”和例14中的前一个“能”分别作“用”的主语和“恶”的宾语,这两个“能”都是名词。
如果“能”在句中作了谓语,且能受程度副词修饰,那么这个“能”一般可理解为形容词。如果“能”在句中作了定语,那么这个“能”一般也可理解为形容词。如:
15客曰:“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大铁椎传》)
16智能之士思得明君。(《隆中对》)
例15中的“能”作“贼”的谓语。“能且众”是形容词短语,且“能”可受程度副词修饰,故“能”为形容词。例16中的“能”作“士”的定语,与“智”组合成为形容词短语。意即“聪明能干”,修饰和限制“士”,可见“能”为形容词。
诚然,形容词都能作定语,这是无可置疑的,但作定语的不一定是形容词,有时代词、名词、数量词、介词词组甚至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也可充当定语。我们不能因为某一个词作了定语就武断它一定是形容词,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要确定某一个词的词性,从而诠释它的含义,还必须从分析这个词(或词组)在句子结构中的位置,它跟其它句子成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及其在句中的功用入手。如:
17……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芙蕖》)
若把“能事不已”单独进行分析,则“事”为主语,“已”为谓语。课文注解“能事”为“擅长的本领”,可见“能”作“擅长”解,是动词。“能事”不是构成动宾关系,而是构成偏正关系,意谓“能做的事”。“能”由“能够做到”引申为“会”、“擅长”是很自然的,因为“能做”时间一长,熟能生巧,当然“会”了,“擅长”了。我们教学中学文言文的词语,主要让同学掌握一般解词的方法,以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当然也要注意特殊的现象。
“能”作动词用的情况比较复杂。“能”作能愿动词用较为常见,作一般动词用也不乏其例,两者往往不容易区别。我认为确定“能”作能愿动词用,可以依据下列几点:
1、“能”和其它动词组合,构成能愿词组,这个“能”即为能愿动词。其依据是能愿动词只能用在动词之前作状语以修饰动词。如:
18书非借不能读也。(《黄生借书记》)
19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20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蛇者说》)
21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使人不生人。(《治平篇》)
21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伶官传序》)
例18、19、20、21、21中的“能”分别修饰动词“读”、“饮”、“捕”、“使”、“争”,均是能愿动词,作“能够”解。
2、如果“能”后面有动词,“能”前面出现疑问代词(或无定代词),这个“能”作能愿动词便无疑了,也是“能够”的意思。如:
2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24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5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26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27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例23、24、25、26中的“能”后面分别有动词“无”、“及”、“受”、“事”。“能”的前面分别出现疑问代词“孰”、“何”、“谁”、“安”。例27中的“能”后面有动词“知”,前面出现无定代词“莫”。这些“能”均为能愿动词。
3、如果“能”后面的名词、形容词用如动词,两者又连用,那么这个“能”作能愿动词用。如:
28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9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30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31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教战守策》)
例28、31的“能”后面的“饭”、“毒”,名词作动词用,分别是“吃饭”、“毒害、危害”的意思(一说,“为之毒”是“为动双宾语结构,把“毒”视为名词,作“病害”解。笔者不敢苟同。因为“为之”是介宾词组,“给他们”的意思。作“毒”的状语。也可证“毒”已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了,是“造成病害”的意思)。例29、30“能”后的形容词“急”、“穷”均用作动词,分别是“以……为急”、“走到尽头”的意思。这四例中的“能”,也都作“能够”解。
判定“能”作动词用,可依据下列几点:
1、当“能”和名词、名词性词组连用时,如它们之间既非并列关系,又非偏正关系,更不是主谓关系,那它们必定构成动宾词组。那么,这个“能”就作动词了。例⑩的“能”,与“耐”同。是动词,与名词“水”构成动宾词组。杨树达《词诠》认为“按能字古音同耐”,并举“豕之性能水”、“……中国之人不能其水土也”等例,可为佐证。我认为杨氏持之有据,言之成理。而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学语文课本《劝学》的“注解”均把“水”视为名词作动词,我以为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不能其水土也”与“非能水也”,其句式是相同的,在“不能水土”中,如果把“水”作“游水”解,那么“土”怎样解释呢?其实,“不能水土”就是“不服水土”的意思。这里水、土均为名词,“能”则是动词,同“耐”。
名词性词组作动词“能”的宾语,如12例中的“期年”。
2、如果“能”和“之、是、尔”等代词连用,前面又出现了主语,那它们也必然构成动宾词组,这个“能”即为动词了。因为代词“之、是、尔”等词性相当于名词,所以“能”与其连用相当于“能”和名词连用。如:
32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与妻书》)
33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原毁》)
34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
3、如果“能”和数量词连用,那么它们就构成了动宾词组。这个“能”就作动词用了。例11便是。又如:
3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劝学》)
该例句中的“能”,作“及”解,“到”的意思。
4、如果“能”和前面的“所”组成“所字词组”(相当于名词),作其它动词的宾语,那么这个“能”就是动词。如:
36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个“能”即为动词,因为只有动词才能用在“所”之后,与之结合成“所字词组”。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在释“能”时,首先把它作为动词,意谓“能够做到”,并说:“在现代汉语里,‘能’字一般只用作能愿动词;在古代汉语里,‘能’字还可以用作谓语。今天的成语‘各尽所能’,就是用的古代的意义”,可为佐证。
5、如果“能”前面有“不、未”等否定副词修饰,“能”后又没有其它动词,那么这个“能”也作动词,如:
37太后曰:“老妇不能。”(《触龙说赵太后》)
38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为学》)
例3738中的“不能”、“未能”意即“不能够做到”。为什么这两句中的“能”不是名词、形容词,不是能愿动词而是一般动词呢?这是因为“不、未”等否定副词一般不能修饰名词;根据上下文意,也不能说它是形容词,作“贤能”解;而“能”作能愿动词,一般不能单独作谓语。因此,这两例中的“能”,只能作动词解。
在中学文言课文里,“能”常作动词、名词、形容词用,已如上述。其实,在浩如烟海的古诗文中,“能”远不止这些用法,这里不一一列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