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西茜专栏:关于《爱莲说》

(2013-12-23 20:45:20)
标签:

转载


当油画《爱莲说》将文字带进视觉领域里,汉字已成了象征传统文化的标志。文字原本是一串串观念的符号,在文学作品中构建着感性世界,在哲学理论中传递着智慧,当我们开卷阅读时,总能较快速地充实头脑,感到获益。而要读懂一幅画并非如此简单,画作是独立的,就像是个有独立思想的生命体,需要你凝心细观,用心揣摩,请不要烦恼于她的难以琢磨,正是艺术的神秘魅力带领你进入全新的审美境域。

http://s1/middle/4c71e1dfg6d60bfeac180&690


炎炎酷暑,唯有下雨能带来丝丝清凉,雨滴敲打着画室屋顶的天窗,轻灵的就像天空的叮咛。我静静的凝视着自己两年前的作品《爱莲说》,像在与两年前的自己分享着心语并且相互懂得。

《爱莲说》对很多观者来说颇为神秘,可能是我未曾为此画发表过文字诠释的缘故吧。之所以还没有将感怀诉诸笔端,绝非重视的不够,而是因为画中内涵越丰富,就越觉得文字苍白,换言之,是觉得文字很难将作品的内涵与魅力诠释的完整,故而一拖再拖,两年后才提笔略述一二。

18岁时偶然迸发出的灵感,携着难忘的时光与情怀,凝固了我的记忆。尽管一直飞速的进步着,但每一幅里程碑式的作品,都是我一生中的经典。

古典美的绽放,千百年的荷香,在画中凝固为永恒。穿越了历史的沉浮,素纸早已泛黄,依稀还能看到启迪着古代文人时的模样。古画紧贴在一座石碑上,碑文若隐若现。画纸残卷的边缘,露出了清晰的文字,那是传世散文《爱莲说》的片段。

周敦颐的文章《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影响深远。“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挚爱莲花。在其暮年,常独自一人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

  他留下的莲池和那篇《爱莲说》,一直为后来者珍视。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时,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

我未曾亲眼见过这座石碑,但它一直在我心中屹立。在纷繁的世界里守望着内心的清高与静谧,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一直在我的画作中流露着。

油画作品《爱莲说》最初是在想象中合成的,当时有感于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碰撞,想在中西合璧的的观念上开辟新途径,某一日,练习书法时,忽然想到直接将汉字作为传统文化符号运用在油画里,但怎样的设计与构图才能避免拼凑之感呢?于是,这一想法就氤氲到潜意识里去慢慢生长了。又一日,坐在阳光下画速写,完成后并不十分满意,于是决定毁掉,略带着愤懑情绪揉来拧去,不一会儿又后悔了,满怀怜惜的把纸摊平,结果惊奇的发现,画纸的皱褶和裂纹在阳光照射下极富美感,我呆呆的看了一会儿,忽又想起要在油画中溶入文字元素一事,《爱莲说》的审美意象刹那间在脑海中浮现。

当油画《爱莲说》将文字带进视觉领域里,汉字已成了象征传统文化的标志。文字原本是一串串观念的符号,在文学作品中构建着感性世界,在哲学理论中传递着智慧,当我们开卷阅读时,总能较快速地充实头脑,感到获益。而要读懂一幅画并非如此简单,画作是独立的,就像是个有独立思想的生命体,需要你凝心细观,用心揣摩,请不要烦恼于她的难以琢磨,正是艺术的神秘魅力带领你进入全新的审美境域。

《爱莲说》既如此,她自身的独特构成和神秘感,会慢慢将观者的头脑引向想象的深度,并在那里点一盏灯,照亮一个崭新的组织结构,不仅仅是幻觉,更不属于逻辑,而是灵魂深处的静思与感动。


2010年初夏 写于北京画室

载于《商旅生活》西茜专栏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