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记忆》王兴明-周人的足迹·续(1287)
| 分类: 历史 |
作家简介:
作家、名医王兴明,祖籍陕西省三原县,生于1949年,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从医50余年,在国内外医学期刊和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发表医学论文40余篇。
长女王敏,出生于1977年,先后毕业于陕西省教育学院中文系,西安外国语学院英文系,现为高中教师。
2014年7月,出版发行第1版长篇历史小说《大夏王朝》;2020年10月,陕西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第二次印刷。曾在《长安学刊》发表《“关关雎鸠”遐想》《周人的足迹》等文章。

作家、名医王兴明,在三原图书馆翻阅自己的著作——长篇历史小说《大夏王朝》。 (摄影:程翔)

2020年10月,陕西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第二次印刷出版发行长篇历史小说《大夏王朝》。2014年7月第1版,已销售一空。

拙文《周人的足迹》曾在《长安学刊》2019年第10卷第1期刋载。文中写了周人先祖姬(姜)弃率族人从邰地到晋南--晋中--陕北(内蒙〉--豳地一路的历程。然而从古公亶父在周原建国之前的千余年间姬弃族从来沒有以“周族”或“周国”为称。古公亶父应是在殷商王武乙时期(公元前1147一前1113年)“由豳迁歧”才得以建立周国的。
《史记·周本纪》曰:“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邠)”。是指自庆节立国到古公迁歧之前的数百年里一直称“豳”,那时还只是商王朝西边的一个小部落。《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商王祖乙十五年“命邠侯高圉”、商王盘庚十九年“命邠侯亚圉”,至祖庚十三年(公元前1178年)还“命邠侯祖绀”,即一直称其为邠(豳)。《竹书纪年》里还有;商“武乙元年(公元前1147年),壬寅,王即位,居殷,邠迁于歧周”,又云:“三年,自殷迁于河北,命周公亶父,赐以岐邑”。《今本竹书纪年》撰于宋代,有人称其为伪书,然此文亦见于《孟子》,应当不迕。且今本《纪年》中不少内容是从类书、古注里摘引的,其编纂者所見到的古本《纪年》佚文“可能比我们看到的为多”。杨树达先生也曾指出今本《纪年》“大都有所据依,非出臆撰”。
《史记·周本纪》载:古公亶父“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岐下… …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诗·绵》曰“自杜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从周人自己的诗看,初到周原时仍很艰辛,只能自己掏挖窑洞居住,以蔽风雨,躲避野兽。《诗·棫朴》“芃芃棫朴,薪之梄之。济济辟王,左右趣之。”他还要带着臣子亲力亲为劈柴砍薪。站稳脚跟后才筑城建郭,2021年末考古工作者果然在周原发现了大、小两座城郭遗址,目前还在继续发掘中,这才是古公亶父迁岐后建立的城郭,也是姬周正式立国之始。然在此之前很早就另有“周国”存在,在商王武丁时的甲骨文中就多次有“周”的国号,如卜辞“贞,令多子族眔犬侯剪周,由王事。”“丁末卜,侯… …弗敦周。”“八月,甲午卜,宾贞:令周乞多(子)”即打败了周国。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武丁在位时间公元前1250-前1192年,其时公刘到古公亶父一族人尚在豳地称豳(邠),也没有和商朝开战的记载和迹象。
建立西周的武王姬发的周族来自亶父一脉,古公亶父以来的周先公世糸基本清楚,至少从公刘到古公亶父的周人历史应该可信。那么被殷商所打败的“周国”又是那一族糸呢?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海内经》有“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大比赤阴,是始为国。”《大荒北经》载“有人… …叔均,乃为田祖”。我们知道,后稷乃古时管理农事的官称,然称姬姓必是周之先祖。但以武王为首的周朝从未将台玺和叔均计入先祖糸列中。有人认为是周先祖糸遗漏;也有人称是另一古周国;或许是弃到尧、舜的晋南任职后,其弟有留在邰地为国的可能。
有文献记载‚:周人早期活动在漆水河下游一带的邰地。无独有偶,1980年在陕西武功县武功镇漆水河东岸发现的郑家坡遗址有一处4500年以上的大型城垣遗址,距河西岸传说中的姜嫄墓也就1公里多。遗址可分五期,下限可能进入西周早期。考古资料显示:至殷商一、二期之时,该地区属商文化与土著的郑家坡文化角逐之时。从扶风壹家堡和岐山王家嘴的发现来看,殷墟一期前后郑家坡文化受到商文化的严重压制,殷墟二期偏晚商文化退却,郑家坡文化得到较大发展。殷墟一期晚段至二期早段,约相当武丁在位(公元前1250-前1192年)之时,而当时商文化对郑家坡文化旳强大影响恰与武丁伐周的记载吻合。那么,郑家坡文化就应属土著的周人遗存了。
对关中西部先周遗址考古,刘军社、张天恩两位考古专家亲临考古发掘遗址之多、时间之长、发掘文物资料之丰富至今无人比拟。他们认为:以郑家坡遗址为代表的,以弧裆鬲为主要特征的考古学文化为“先周文化”ƒ,其立论主要依据在于文献记载中比较可靠的“都邑”遗址,年代甚早,但却和古公亶父由豳迁于周原的时间不符。而1959年在陕西省长武县冉店乡碾子坡村东发现的碾子坡遗址被称为发现遗存最为丰富的先周文化遗址,它早期年代早于古公亶父时期,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在“公刘迁豳”之后“古公南迁周原”之前,属于“公刘居豳”时期的周人遗址。
考古文化的分期断代多根据陶器类型来作判断,胡谦盈通过对西周遗址的了解,意识到从陶鬲来鉴别先周文化遗存是切实可行的道路。碾子坡遗址出土陶器种类很多,其中以高领袋足鬲数量最多,联裆鬲甚少,为该文化一大特色;而郑家坡出土的典型陶器主要有联裆鬲。近些年,雷兴山先生主要利用“考古背景”分析认为:碾子坡文化(包括由碾子坡早期类、王家嘴类、碾子坡晚期类和西村类所组成的碾子坡一类墓葬遗存)为先周文化;而郑家坡不是先周文化,其族属不是文献记载的公刘到古公亶父那一支姬姓周人。这就出现了两个周国,孰为先周?
《路史·国名记甲》记载:郮,《潜夫论》澹、资、郮、翟,黃帝后。《玉篇》云:资、郮,故国,黄帝后,封在岐山之阳,所谓“周原膴膴”,顾伯邶云:“昌意后,止于夏商间”。既然“止于夏商间”,那么它的时代必远在亶父迁岐称周以前。很有可能夏商之时在周原居有黄帝部族的某一支糸并以周称,后人加邑旁称为了“郮”。陕西扶风的柿坡,和扶风交界处的樊村、召陈、任家、康家、庄白、齐镇、方塘、齐家、礼村、贺家、董家、王家咀等处都发现有早周遗址,有些遗址的时代早于周原遗址,这些情况也都说明公亶父由豳迁岐以前当有称郮的先民在此居住。
“周原”应该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地名,历史非带悠久,最远或能追溯到黄帝时期。古公亶父才以周原地名为国号建国,而非商王武丁以来打击的对象的“周方”,商王所打的非原有邰地之“周国”莫属了。关于邰地,《史记·周本记》正义云:邰,… …亦作斄,同。”《括地志》云:“故斄城,一名武功城,在雍州武功县南二十二里,故斄国,后稷所封地也。”郑家坡发掘的先周遗址以及在漆水河下游调查发现的先周遗址与文献所记载的邰地,即周人先公的活动地区吻合,时代也没有矛盾。郑家坡遗址的文化遗存无疑是西周以前周族的早期文化,也应属于先周文化。即姬周的早期文化。《诗经·文王》里也有“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句子,意思是说:这歧周自古以来本是旧有的邦国,现在天命(因我们)换上了新的气象。实际上如《史记·周本纪》说“王瑞自太王兴”,周命运的转换是从公亶父开始的。
也有学者在一西周早期青铜簋铭文上发现:“周生作楷妘媅媵簋,其子子孙孙永宝用”,大意是妘姓周氏嫁女于楷国的媵器,认为周原的主人可能是妘周。2006年在扶风五郡西村也曾发现琱生铜器26件。针对一件青铜豆中有关“周生”铭文,张亚初在《西周铭文所见某生考》中说:“周生”与五年、六年琱生簋铭文里的琱生是同一人。“琱生”应读为“琱甥”,是姬姓召氏的小宗。李学勤也在《琱生诸器铭文联读研究》中说:琱生诸器的铭文证载召伯虎……属厉王早年。这已是亶父立周以后的青铜器了。
对于先周文化,尹盛平在《先周文化与周族起源》中认为:“客省圧二期文化(公元前2300-前2000年)与西周文化之间存在着一个先周文化。”徐锡台《早周文化的特点及其渊源的探讨》认为:早周文化可能是从客省庄二期文化的基础上接受了一些齐家文化的因素发展起来的。有资料显示,郑家坡联裆鬲即来自于宝鸡岐山的客省庄二期文化的双庵类型,所以也认为周人当是渭水土著。在考古中也发现郑家坡文化中有一类陶器的器型与夏时代东下冯遗址中的部分陶器非常类似,不能排除在不窋“自窜与戎狄”时,他的族人有部分人群从晋南返回有邰故地。
刘军社参与郑家坡遗坡考古发掘多年,认为其“早期相当于二里岗时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张天恩指出:“在泾渭地区商时期的四类文化遗存--京当型(公元前1400年)商文化、郑家坡文化和碾子坡文化中,只有郑家坡文化与沣西的周文化一脉相承,所以它是先周文化。”刘绪认为:在周原之东,相当于商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是郑家坡文化,它与周原文化东西同时并存。… …郑家坡位居周原与丰京之间,其时属周人控制无疑,周人袭用郑家坡文化也完全可能。从制陶工艺来看,郑家坡联裆鬲的制作要比袋足鬲的制作容易得多,去繁就简也是一种改革或进步。井中伟、王立新认为:西周文化主要是继承郑家坡文化并融合碾子坡文化的许多成分而形成的,同时又吸收了关中商文化以及周边地区多种文化的因素,经过不断地创新和改造,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
从以上资料看,一直在古邰地发展的郑家坡文化和在豳地的公刘-古公亶父族文化都是先周文化,虽各自在不同的道路上各自发展,最终又融合一起共建周朝。商代关中西北部古国、古族还有很多,据刘军社调查研究:金陵河文化区“应为先周文化势力中姜姓部族的文化遗留”,而散国,“其中心可能在清姜河流域”,汧河文化区或是夨人活动区域,漆水河下游郑家坡显然属于先周文化的分布区,七星河流域以扶风壹家堡为代表的一类遗存可能是早期秦文化;而达溪河流域的园子坪文化可能是古密须国遗存;泾水上游地区包括多个文化圈,共国有可能在这一区域内;冶峪河中游的泾阳高家堡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中多有“戈”字,当是夏遗民戈族的遗存;石川河流域的耀县、铜川一带是商人酉族的活动区。咸阳原以东泾、渭河交汇之间是程、毕活动区;沣河文化区可能是商王朝与国—祟国的势力范围;而沋河文化区则有可能是骊山氏的遗存。古公迁岐周围邦国林立,但多国小势弱,对古公以后的迅速扩张十分有利。
《诗·大雅·公刘》篇言公刘迁于豳后即“迺陟南岗”“瞻彼溥原”“涉渭为乱”,不断窥探四周,对周原附近的情形是十分了解的。虽然觊觎渭河平原肥美的土地,在泾河流域徘徊数百年而未能南下歧山即与关中西部地区土著居民有关。到古公亶父 时终于等到了机会,在邰地“周国”被殷商彻底打垮,商王小乙新丧,武乙即位之初无遐它顾之时迅速南下,占据周原。商王武乙即位3年后也承认了这既成事实,如《竹书纪年》云:“(武乙)三年,自殷迁于河北,命周公亶父,赐以岐邑。”但古公亶父对“去豳迁岐”的原因,自已则说:“有民立君,则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对此说法《孟子》《庄子》《呂氏春秋》《史记》都有同样的记载,无疑古公亶父是说过这样的话,但这对族众的说法是为安抚属下,再就是为宣传和迷惑尚还强大的殷商了。
古公亶父占据周原时势力还很弱小,便釆取了结盟、联合、吞并的策略,先与西边的羌族联姻,娶太姜为妻,争取羌姜族的支持以巩固后方。一方面励精图治,艰辛创业,又联合被打散的邰周势力,以“周”为国号。互相融合后,便不断对周围小国开战。为了避免“大邑商”的猜忌,也和殷商联姻,以联结和稳住殷商。而这时对周势力的扩张也引起殷商的重视,武乙初即位,一时鞭长莫及,便对周采取笼络羁縻政策,先是赐与岐邑之地;再就将商属挚国任氏之女嫁给古公的小儿子季历,是为太任。如《诗·大明》:“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
武乙21年,亶父去世,由三子季历继位。英武善战的季历更加快了扩张步伐,即位3年即对程开战,这程国占据的咸阳原阻挡周人东出之道,位置可太重要了。如《史记》云:“武乙二十四年,周师伐程,战于毕,克之。”已占领到泾渭交汇处;“三十年,周师伐义渠,乃获其君归。”“三十五年,周王季历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太丁“四年,周人伐无余之戎,克之。”“七年周人伐始乎之戎,克之”。《古本竹书纪年》载:武乙“三十四年,周王季历来朝,武乙赐地三十里,玉十榖,马八匹”。这时候关糸似乎还维系得不错。不料翌年武乙在巡视周地、畋猎于河、渭时却被暴雷震死在渭河滩。
武乙之子太丁继位后,看到周势力发展迅猛,明显感到了威胁,于是在十一年趁季历来朝时先是缉押,后又杀掉了他。据《古本竹书纪年》载:“(太丁)十一年,周公季历伐翳徒之戎,获其三大夫,来献捷,王杀季历”。
周王姬昌继位后即和关中东部原夏属有莘国联姻、结盟,娶莘女太姒为妻。更加快了四处征伐,扩张领土、争取百姓的步骤。如《史记》载:“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 …明年伐邘。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已占据关中全部,将都城移到沣河边。
商王太丁逝后,其子帝乙即位(公元前1101-前1076年),此时商已显现颓势,为了稳定大局,仍对西方釆取羁縻政策,先是封姬昌为“西伯”;并将其妺嫁与,如《易·太卦第十一》:“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且为侧室,如《易·归妺卦第五十四》:“帝乙归妺,其君之袂不如其姊之袂良,肌望,吉。”殷商这样来安抚西周,说明其时商东边的形势并不乐观。
1977年,在岐山县京当村一窖穴里发现了15000多的甲骨,有127片刻有文字。其中一片刻字甲骨记载了周文王为商帝乙举行的祭祀;另一片提到商王到周的—访问。其他还提到“殷王的田猎”“给文武帝的祭品”“成汤”“太甲”和“周方的亳”。这都说明周当时是作力殷商的方国。另外,帝乙既然把妺妺嫁给了周文王,这实际是文王祭祀他的妻兄和老丈人。表面上看这时的文王似乎“事殷甚恭”,实际上不过是在作表面文章,杀父之仇岂能忘怀,只是时机不成熟,暂时隐忍。果然在他儿子时便迅速灭了殷商。
周文王姬昌得先强大自已,不断开疆扩地的同时,一边积德行善,吸收人口,巩固属地。如《尚书·无逸》云:文王“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食,用咸和万民”。即文王勤勉忘食,关心下民,以照顾鳏、寡、孤等措施团结族众。看崇侯虎向殷纣王进谗言说:“西伯积德行善,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也能反映文王的治国方略。其时文王麾下人才济济,在羌族老舅家请来政治家、军事家吕尚(姜子牙)辅佐;又有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宮适等文武贤臣之助;众儿子中姬发、姬旦皆贤德有才;又把从晋西来投的姬姓同族首领,颇有才能的召公奭收为义子,这时的周文王姬昌已积极准备剪商了。
〈参考资料〉:
晁福林
‚韩建业《走近五帝时代·先周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阶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
胡谦盈 《姬周陶鬲研究-周族起源探索之一》 原载《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1期,收入《胡谦盈周文化考古研究先集》第85-94页
尹盛平 任周方 《先周文化的初步研究》 《文物》 1984年第7期
徐锡台 《早周文化的特点及其源渊的探索》《文物》 1979年第10期
刘军社 《再论郑家坡遗址的分期年代》《考古文物》 2017年第2期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张天恩执笔)《陕西彬县、淳化等县商时期遗址调查》《考古》 2001年第9期
刘绪 《周原考古扎记四则》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中国国家博物馆编 《俞伟超先生纪念文集》 文物出版社 2009年 第254-262页
井中伟 王立新 《夏商周考古学·西周文化》 科学出版社 2013年5月第1版 2017年1月第5次印刷 第295页
刘军社 《水糸、古文化、古族、古国论—渭水流域商代考古学文化遗存分析》《华夏考古》 1996年第10期
張光直 《商代文明》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1999年1月 第296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