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记忆》《人·漫话生命》张福生(1254)

分类: 综合 |


健康不仅仅是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健康几个层面上的概念,而且还需要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包括个体的生命与一个更大的有意义的目标相联系。
在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中,心理健康的概念太宽泛,在实现健康的目标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或淡忘人的精神健康问题。
精神健康并非指没有精神病就是精神健康。精神健康泛指相对于物质的“精神”意识活动的健康状态。精神问题主要发生在认知和深层意识层面,而心理问题更多发生在生理、人格和情感方面。人作为形神相即,身心一体的生物,作为生物性、心理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存在物,其生命的价值及意义,其精神生活、精神状态和精神境界同样至关重要。在地球上还没有人类之前,草木自生自灭,鸟兽自来自去,史前世界全靠物质的生态自然调节。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另外一个调节系统——精神系统。人高就高在除了身体的需要以外,还有灵魂的需求,精神的需要。人最根本的人性并不是单纯地追求生理或心理的快感,不是克服缺陷和追求超越,亦不是寻求自我实现,而是寻求和实现某种生命的终极意义和价值。这就是说,生命的最高维度乃是精神存在——高层次的意识。这种意识和宇宙合一,我与非我无分,通过冥想、入静、精心修炼到达的意识境界。精神的核心即信仰、理想、信念、主义等,人要寻找比个人强大,心灵可依托、寄托的有生命终极意义的事物,比如宗教、理想、国家、政治等等。这里的各种信仰有高低正误之分,有信仰多元化的趋向,而且各人的信仰及信仰程度也有差别。人类追求信仰的道路从来就畸岖不平,历经坎坷。由于地域、民族、国家、历史、文化传承等等不同,在精神信仰问题上,至今人类还找不到具有全球普适的信仰目标。在当今信仰多元化的时代,爱因斯坦曾对未来宗教信仰作过一种预测:“未来的宗教应该是宇宙性的,它超越一个人化的神,无需死板的信条与教义,包含自然现象和精神领域,基于对一些自然的精神的事物的经验而成一体。佛教符合这些条件。”
人有时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怪物——拼命地追求物质享受,可是物质越来越丰裕时反而越发感到空虚和失落。马克思在《经济与哲学手稿》一文中预言:“物的世界的增殖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不是吗?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现代科技带来了无尽的物质享受和令人意荡神摇的感官刺激,而这千奇百怪的感官刺激更使人欲壑难填,忘掉了深层次的自我,淡化了人们对自身心灵的关照,出现了信仰真空、宗教衰微、理想信念缺失和淡漠,精神危机成了21世纪人类健康问题的最大挑战。现代人精神危机、心灵困惑的根本原因在于思维意识观念处在一个“大杂烩”的时期。千百年来,古代的、近代的、外来的、自己生造的各种社会、文化、道德、伦理、宗教、哲学、理想、信念、信息、思维方式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量观念,交错重叠,互相搅和在一起,谁和谁都不挨着,自相矛盾,此一时彼一时,什么都难以自圆其说,使现代人处于思维意识观念陷入“剪不断,理还乱”的迷惘中。
当精神危机时,人的内心是空虚失落的,人丧失了生活的目标,人的精神处于病态之中。心灵空虚便追求刺激,刺激导致兴奋,兴奋又会转入抑制,若要再兴奋,就得加刺激量,或又寻求新刺激,感官多次刺激到感官麻痹,如此恶性循环,进而麻木消极,甚则精神更大迷茫、颓废、极度伤感、玩世不恭、自暴自弃,精神混乱到盲目追随各种病态社会行为,如拜金主义、纵欲主义、酗酒、吸毒等,还有什么“过把瘾就死”、“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玩的就是心跳”、“千万别把我当人”等,乃至发生各种心理疾患、精神疾患,最后自戕自杀了结生命。从这里可里看到,在心理疾患的背后有着精神问题的阴影,心理不健康的原因是精神不健康,如果人的精神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那么任何人的心理疾病都不会得到根治,而且严重的精神挫折,可以迅速催化衰老的进程。
提到信仰,学者周国平说:“真正的信仰不在于相信佛、上帝、真主或别的什么神,而在于相信人生应该有崇高的追求,有超出世俗的理想和目标。”“真正看重信仰的人绝不盲目相信某一种流行的宗教或别的什么思想,而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寻求和确立自己的信仰。”信仰是内心之光,它会照亮人生之路。如果人有正确高尚的精神信仰,人的精神生活充实,精神状态平和愉悦,这种悟透人生的高境界的精神力量,令大脑皮质血管舒张,皮层中枢及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协调,各种腺体分泌正常,躯体免疫功能强健,从而促进身体健康,同时也可保障心理健康,防止或减轻心理疾病的发生。
据报导,美国总统的一个精神健康委员会宣称,在美国公民中,足足有四分之一的人,情绪受到某种形式的打击。国立精神健康研究所的一位心理学家指控说,几乎没有一个家庭是免受某种形式的精神疾患的。美国80年代中期,老年学会学者在文献中指出:“现代技术延长了寿命,又枯竭了生命本质;许多老年人从生命中几乎找不到任何意义和目的;我们是精神的动物,我们需要爱和意义;作为自我定义和自我阐释的动物,我们人必须走进我们自己的意义之网以理解我们自己。”我国社会整体上正处在由工业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型期,精神危机并不比美国轻,各种心理、精神疾患有增无减。一些人没有精神信仰、精神追求,这就如同行尸走肉一样。周国平在《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一文中说:“从前,人为自己的灵魂得救而牺牲了尘世的生活;现在,人为尘世生活又牺牲了自己的灵魂。”
精神的危机是可怕的。
人不要停留在失落、迷惘、浮躁之中,应该振奋精神,树立自己正确高尚的信仰、理想、信念,有信仰总比没信仰好。人无信仰就没有精神支柱,就觉得六神无主,就会丧失生活的意义。精神信仰的建立将给人灵魂的慰藉和道德行为的规范。
从以上对精神健康的强调,我们可否将WHO的新健康概念完善为:“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5个方面均呈健全状态。”这5个方面互动关系表示如下:健康的身体是人类灵魂的客厅,生理健康是身心和谐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是健康的调节器;道德健康是健康行为的保证;精神健康是健康的精神支柱;社会层面的完好是身心完好的必然结果。建立必要的健康信念是健康的具体动力,信念包括自信和信心,在社会中是保持健康状态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根本。
作者简介:
张福生,男,汉族,1943年2月生于陕西省三原县,祖籍山西省临猗县北辛乡张家坡。1969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原西安医学院)医疗系,分配到陕西省柞水县红岩寺地段医院从事医疗工作。1988年调回三原县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职称,曾先后担任医务科科长、业务副院长职务,2003年退休。医学知识和技能全面,业余兴趣广泛,涉猎哲学、文化、宗教、心理学、生命科学等领域。2012年4月,张福生著书《人·漫话生命》,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