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难忘的记忆》《人·漫话生命》张福生(1256)

(2025-06-13 07:57:19)
分类: 综合

《难忘的记忆》《人·漫话生命》张福生(1256)

     《难忘的记忆》画刊选登(连载1256

 

       《人·漫话生命》

 

《难忘的记忆》《人·漫话生命》张福生(1256)

        张福生著《人·漫话生命》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

 

《难忘的记忆》《人·漫话生命》张福生(1256)

         《人·漫话生命》作者张福生(摄影:程翔)

 

  

 

3.5  调节心态  管好情绪

 

     (陕西)张福生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对内外界诸种信息的反应。人的情绪实质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体验,是主观对客观的一种感受,即由于内外界刺激引起的内脏反应信号传递到大脑皮层产生的情绪体验(生命内外交流信息在任何过程都起重要关健作用,物质和能量不过是附属物而已)。这种情绪体验是一种神经生理性感觉——情绪回路上活动的产物。在情绪回路中,下丘脑是情绪的表达中枢,而边缘系统与下丘脑有紧密的联系,对情绪活动可发挥重要的影响。下丘脑前部同喜悦和松弛有关,下丘脑后部与恐惧、愤怒有关。情绪回路的兴奋传递依赖于神经介质如儿茶酚胺、5——羟色胺等。人的机体原本就存在着各种各样互相克制、互相消长的因素,只要保持这种平衡,身体就会健康,就不会出现不良的情绪;而当种种原因破坏了这种平衡,并超过了人体所能自我调节范围,不良情绪就会产生。其中精神压力就是破坏这种平衡的因素之一。正常的情绪是处于一种适度的相对恒定的状态,一旦超过了这个界限,情绪就会传导,流动方向、传导方式受性格、文化、认知态度等制约。同样的事物环境,有的人可以安之若泰,甘之若饴;有的人却如坐针毡,苦不堪言。为何会如此差异?因为各人的内心感受不同。而一个人有着什么样的内心感受,那往往取决于他有什么样的信念、理想与感情。内心感受深藏不露的心理活动,是他先天个人特质和经过后天苦心修炼积累来的累累硕果!举个例子,走在沙漠中,同样都半瓶水,一个人可能会想:“只有半瓶水了。”另一个可能会想:“还有半瓶水。”通俗地讲,生活事件只有经过大脑系统的处理之后,才会有反应结果。由于各个人的经历、世界观、看问题的角度、思维方式存在差异,人脑的加工处理也就不一样,最后导致的结果不一样。临床上,不少病人就是因为认知系统出了问题,而继发抑郁、情绪恶劣等等的心理问题。

人人都祈望每天有份好心情,但这仅仅是空幻的梦。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即使一天之内也并非时时都是好情绪。苏格兰科学家用了近20年时间,在500个不同职业、收入、年龄、性格的人中进行追踪研究中,得出调查报告,一个人,在一天之中真正好心情平均只有45分钟。按一个人80岁寿龄计算,真正好心情不超过10年。

造成人产生不良情绪有时并不是物质的贫乏或丰裕,而是一个人的心境。如把自己的心浸泡在后悔和遗憾的事物中,痛苦必然占据你的整个心灵。好情绪不过是一种感觉而已,与物质的多寡无关。这其实就是说,生活态度问题决定一个人的喜怒哀乐。保持心理平衡这是保障好情绪的先决因素。

人类目前相当多的身心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病人的心理失衡。良好的情绪可使脑内啡呔产生,使机体生理机制处于最佳状态,抗病系统发挥最大效应,抗拒疾病来袭。当负性情绪(不良情绪)一旦产生,它不会逃亡,情绪传导抑制不住,阻断了这个渠道,它将从另一渠道逃逸。因为情绪是一种内脏反应,经常不受主观意识控制。负性情绪使体内免疫调节失衡,神经介质、激素分泌紊乱,体内免疫功能下降,使疾病得以乘虚而入。有研究表明,压抑、消极情绪可使人体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减少,免疫力低下,免疫监测能力减弱,损伤细胞的DNA自然修复能力,为肿瘤的发生创造了条件。所以《圣经》上说,喜乐的心情乃是良药,忧伤的心灵使骨枯干。据统计,食道癌患者56.6%病前有忧虑、急躁或消极情绪,50%病前有重大精神创伤;性格内向、忧虑寡欢的人易患消化性溃疡;精神紧张之情绪反应,通过交感神经系统,可使血压上升。所以情绪是“生命的指挥棒”、“健康的寒暑表”,心理健康是健康的四大基石之一。你要是情绪愉快,健康就会常在;你要是心情开朗,眼前就是一片明亮;你要是经常知足,就会感到快乐幸福;你要是不计较名利,就会感到一切如意。如果我们能经常调整心态,就会能有一份好心情,便能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使自己进入洒脱豁达的境界,那就是掌握了生命的主动权。

美国心理学家指出:“世界上不存在没有压力的环境。”生活没有压力,就好比幻想在没有摩擦力的情况下行走——绝对不可能。人类社会毕竟不是世外桃园,从来也找不到没有应激的环境。面对忧伤与烦恼、压力与挫折、苦难与打击时,一般人都会产生不良情绪、心态失衡,如何化解和减轻不良情绪对个体健康的损害,这是现代人一生中难以突破和逾越的难题。下面介绍几种方式方法,仅供不同人、不同情境下选择参考。

(一)树立现代人的工作观念——适当休闲。21世纪是以人为本的世纪,人以健康为本,没有了健康,一切都是零。面对激烈的竞争,紧张繁忙的工作和学习,我们应该清醒自己,别为了工作、微薄的报酬而把生命健康搭进去。不要像“清教徒一样勤奋工作”,不要像“永动机一样不停忙碌”,而要有张有弛,有劳有逸,适当休闲,以减轻工作对肉体和心理的压力。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作狂人,以工作为荣、事业为重,实际上这是现代人的一个很大的悲剧。记住西方哲人的一句话:“人是目的。”因为我们在无意中自觉不自觉就成了别人的工具,成了工作的奴隶,成了牺牲品。过度的工作反而加重了人们的心理压力,在日本,早死、过劳死、自杀、疲惫成了日本的社会关注问题。所以,树立适度休闲,享受生活快乐的工作理念是上策。

(二)减轻焦虑的方法——放松大脑,少想多做。人是用脑来思考问题、产生智慧而指导工作的,而现代人却常常用大脑思考每一件、应对每一件无论大小的事情的结果,这样使人精神时时处于焦虑疲惫的状态,加重烦恼情绪,产生“活的累”的心理压力。实际上,我们应该冷静思考一下《圣经》中圣保罗的忠告“不要事事细心”,排除过分“关心”结果所造成的压力,如果你想得到一个满意的成果,就要放松你的大脑,不要伤他,也许奇迹就会出现。许多创造世界记录的运动员的破记录的一刹间什么都不想,更不操心结果,反而取得好成绩。

我们的压力通常不是来自沉重的工作,而是因为自己缺乏解压的能力。而缺解压能力,也不过是因为不能信任他人、挑剔却又自诩完美主义;还有,总是把简单的事情做得太复杂了。当然,在计划行动时,可以有忧虑的情绪,但开始实施时,必须抛开一切关心结果如何所产生的压力。

(三)转换念头、转换视角、换个角度看问题。任何人受到应激事件刺激,产生负面情绪,这有它发生的道理,要想叫人不产生情绪,实践起来却不容易,人非草木,岂能无情!也因为我们都是凡人,当我们受到不同伤害之后,情绪的产生是本能的,主观意识根本控制不住。如何办?佛经上有这么一句话:“初念浅,转念深。”要理解,第一个念头往往是对事件的情绪反映,通常较浮浅,也容易造成误会、偏差、失当,但转换一下念头,脑海里会为事件寻找全面认识的理由。如此,心情也许一宽,不良情绪减半,柳暗花明就在眼前。

面对社会上越来越多的挑战和竞争,人们在各种负面事件面前往往不知所措,观察事物总有自己特定的方向和角度(这似乎是一条基本定律),人们认定事物,总有自己的接受姿态与应答方式,但往往有失偏颇,并非事物的全部,正像“横看成岭侧成峰”一样,把握不当,容易使自己产生负面情绪的伤害,如果此时,采用转换视角,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也许“愁云消散”,雨过天晴另一番心境。

古曹植七步诗曰:“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而郭沫若反其意咏之:“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泥,不为同根中,缘何甘自毁。”手足相残,还是兄弟互助,这全取决于价值选择的心灵之窗。

有时候人们认为某一事物是怎么一回事,比它实际上真是怎么一回事更重要。人们常常用这样的价值选择来维持积极的人生姿态。动物学家对鸳鸯的固定成双性,提出大量反证。鸳鸯实际上是无情的丈夫和残忍的父亲。而我们依然把它看作夫妻恩爱、白头偕老的象征。昆虫学家说,蝴蝶翻飞是一种失恋的挣扎,雄蝶在为自己被弃而拼命追逐。这点科学的真实,一点也影响不了人们的对“梁祝”化蝶纷飞、双双起舞的审美情绪。面对《蒙娜丽莎》这幅世界名画(它出自达·芬奇之手),艺术家说:“永恒的微笑”;诗人感叹:“这是淡淡的哀愁”;牙科医生认为:“这是缺齿佳人的典型表现”。日本医学家中村教授对这幅画进行仔细观察,发现这位微笑夫人左眼靠鼻梁处,有一个小小的斑块突起。中村教授认为,此并非这位具有高超表现手法的画师的疏忽,更不是着意添上去的,而纯系写真。根据现代医学推断,这位美丽夫人患有高脂血症。医学上称“扁平黄色瘤”,中年女性代谢障碍的表现,好发于内眦附近,桔黄色丘疹,扁形、米粒黄豆大,不规,界清。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戴尔·卡耐基在视角调整之后惊叹道:“天哪,大街上那些少了一条腿的人尚且生活得那么愉快,而我却在为没有一双漂亮的皮鞋而苦恼。”前苏联作家契柯夫说:“如果你的手指扎了根刺,你应当高兴:真好!幸亏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

视角一转换,立即产生新的认知效应。平常人说,要会想,想开些,换个位置、角度看问题,就会缓和不利事件产生的精神冲击和心理冲突,使那些残酷的生活打击不致构成致命的心理刺激。每当你与别人之间发生摩擦的时候,我们应静下来,换种思维方式和角度,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或者说站在对方的利害关系的位置上来观察一下,也许你的心情会改变一些。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纯粹的坏人,也没有纯粹的好人。就像世界上没有纯粹的黑和纯粹的白,没有纯粹的对与错一样。为了我们的生命和健康,遇事不要单从坏的角度思考,要朝好的有利的方面思考,如此,人体分泌脑内啡呔,使人产生快感,降低血压,血流畅通,防止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反之,人若遇事朝坏的方面想,人体内分泌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这种分泌物有剧毒,其毒性仅次于自然界中的蛇毒,它收缩血管,升高血压,血流受阻,血氧供应不足,长此以往,血小板被破坏,最易发生动脉硬化、心梗等。

人之一生,决定命运的不单纯是机遇(运气),有时是对待机遇的态度。人所处的境遇一时难以改变,唯一易于改变和调整的是人的生存姿态,是人对事物的心理认定与选择。为了健康,换个视角看问题和思考,是我们明智的选择。

(四)接受现实,积极生存。对待不愉快的情绪,还有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那就是既不宣泄,也不压抑。宣泄有时难免对自己、对他人造成伤害,压抑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方式,处理不当有时带来不良后果。应该认识接受现实,理解现实,使事物朝积极方向转化,停止毫无意义的抗争,使自身与自己自然本性和谐起来,同时必须适应环境,做你应该做的事。人群中存在不同的想法和见解,谁也不能保证他与别人的竞争中一定能占上风。生存永远意味着欲望,而欲望总是超越现实的,我们永远也不能实现自己的欲望。人活着就有需求,有成功或失败,就会有满足或焦虑,有自信或悔恨。我们是什么样就应该是什么样,没有必要去抗争,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应抱着现实一点的积极态度去生活。有学者指出:“心理健康的人并不是生活在歌舞升平的幻景中,他们也不能使现实服从他们自己的知觉,他们所做的是正视现实。”

心理障碍的人往往都在竭力消除症状,殊不知越想消除越加重。抱着无所谓的心态则症状减轻。越疼越想消疼则越疼,反过来,不怕疼不消疼,则疼会减轻。遇事端正心态为第一要务。心态好,坏事不坏;心态不好,好事坏。这就是说,对不良情绪,不强化对症状的主观感觉,并且不排斥这种感觉,从而使自己注意力不再固执于这些症状上,逐渐打破精神交换作用,使症状得以减轻甚至消除。

这里所说的积极生存态度,近似于佛家的“无自我”、“森田疗法”,其精髓是听其自然,接受现实,带着症状去工作。其目的是将注意力从自身转移到外部世界,从而切断精神交互这条恶性循环链。正视现实,明鉴自我,正确估价和应起的社会角色作用。我爱这个世界,世界需要我,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人的内心便会充满阳光。

(五)管好情绪,从星星点点的训练做起。有人把人比喻为一条船“航行在颠簸的海洋上”,人的心理应是不断地克服和适应不平衡的平衡,终生需从星星点点的克服不平衡的训练做起,管好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完成人生使命。

1.要认识空无一物的情绪,不过是自我意识创造了一套运动内容而又强迫自己去履行而已,是一种自我制造的不正常的意识活动。为这种空无一物的情绪伤害自己实在不值得。打个比喻,如果有人用你不懂的外国话骂你,你会生气吗?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托尔斯泰也说:“愤怒使别人遭殃,但伤害最大的却是自己。”要使自己不生气,不发怒,心胸必须开阔,宽宏大量,不斤斤计较(斤斤计较,没完没了),学会息怒,与人为善,增强自我控制力。有一则故事:公交车上,人多,因故车停猛了,车中间道一男子撞在前面一女士身上,女士怒骂:“看你的德行!”男士笑说:“对不起,这不是德性,是惯性”,车上人皆笑,一场口水架平息了。三国周瑜气量小,三气而死。一个度量很大的心胸宽阔的人永远不会被气死;不怕羞的人永远不会被羞死;不怕死的人永远不会被吓死。

2.遇事常用良性信息,自我暗示,消减负面影响。信息就是力,正性信息也一定能发挥它的作用和正面效应。正性评价——打碎碗说岁岁平安;筷子落地说快乐快乐;失败是成功之母。负性评价——与我无关,我不在乎。中性评价——事物都有两面性。不作评价——顺其自然。交换角度看问题——不钻牛角尖,知足常乐,名利为身外之物。分散注意力——旅游、体育活动、游戏、向亲人诉说宣泄。要有点阿Q精神,像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一样——丢东西的人说破财消灾;胆小的人说,出头的椽先烂;吃了亏的人说,吃亏是福;饶幸逃过一劫的人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官场失意者说,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惧内的丈夫说,有人管着好呀,啥事都不用操心;住一楼的人说,一楼好,接地气,利身体,出入方便,省得爬楼梯;住高层的人说,顶层好,上下锻炼身体,空气新鲜,不会有人打扰。……有了这些自我安慰的理由,人们的生活就多了些弹性和韧性,凡事也就不必钻牛角尖了,久而久之,也就学会了应对不良刺激的技巧和能力,减轻负面情绪的伤害。

人在一生中,只要做到,既不失追求之志,又不纵非分之欲,既有不断进取意识,又有“心想事不成”之准备,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才能争取一份好心情,减少生活中的烦恼。世界著名的“烦恼大师”、被鲁迅称为“拷问灵魂”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有言:“对于具有高度自觉的深邃透彻心灵的人来说,痛苦和烦恼是他必备的气质。”所以佛经上把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的智慧,称为“菩提”。没有烦恼如何有菩提?每个人都不会烦恼一生,也不会快乐一生。生活充满烦恼,但生活也不会停止前进,所以每个烦恼中人都有理由问一句:我果真值得那么烦恼吗?

 

 

 

 

作者简介

张福生,男,汉族,19432月生于陕西省三原县,祖籍山西省临猗县北辛乡张家坡。1969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原西安医学院医疗系,分配到陕西省柞水县红岩寺地段医院从事医疗工作。1988年调回三原县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职称,曾先后担任医务科科长、业务副院长职务,2003年退休。医学知识和技能全面,业余兴趣广泛,涉猎哲学、文化、宗教、心理学、生命科学等领域。20124月,张福生著《人·漫话生命》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