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记忆》《人·漫话生命》张福生(1230)

分类: 科技 |



1.3
被称为当代的爱因斯坦,英国著名科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在《时间简史》中,劈头就提出:“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何处去?”人类这三大基本问题。
霍金提出的三个问题,也是人类几千年来不断追问的,也是永远追问下去的问题。其实三个问题可归纳为一个问题,就是人的来龙去脉的问题。
中国古人也有言:事之最难,莫若知人,事之至大,亦莫如知人。
人到底是什么?你知道自己是什么吗?
有人会说:“人就是人,我就是我,这么简单无聊的问题还值得提问?”其实,大部分人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甚或连思考都没思考过。人类发展了几万年的今天,还在讨论人是什么的问题是不是有些乏味或幽默,但事实却又是如此。其实认识人,思考人,关注人,就是强调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关注健康。
其实,成为一个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精卵具有生命特征,但不具备人的特征。胚胎具有人的生命特征,但不具备人的人格生命特征,仍不是“人格人”。人出生后,在社会中,在不同阶段发育完善其应有的生物、社会功能,如直立行走、语言、思维、学习、劳动、生活等直至死亡。这里,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社会发展至今,我们已经开始强调保护动植物的权利的时候,胚胎作为人类的潜在生命也应该有它的权利和权益,应研究思考,以公正原则慎重对待
涉及人的概念还有:残疾人、畸形人、病人、植物人(若按残疾人定义,植物人属残疾人)、濒死人等。按健康发育有正常健康人,还有不正常不健康人。近代还有人妖、同性恋人、克隆人、试管人、机器人、外星人、电脑虚拟世界的网络人。进化论中还有:类人猿、智人、能人、山顶洞人等。
人,在英语中写作person。牛津英语词典里,这个词的现代哲学意义是“有自我意识或有理性的动物”,自我意识、理性和想象,破坏了作为动物生存的主要特征的“和谐”状态,它们使人成了一种畸形物、宇宙动物。
《现代汉语词典》中,人是“能够制造工具,并能熟练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
人是什么,自古以来答案纷繁不一,莫衷一是,至今对人依然下不了一个确切合适的定义。
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从天地人一体定义人:“夫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中国古人定义人:人,仁也,仁生物也。先秦哲学家荀子认为:“人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这就是说,较动物而言,人的实质在于一种特殊的思维辨别能力,即理性。因为“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故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有二足而无毛,以其有辨也。
作者简介:
张福生,男,汉族,1943年2月生于陕西省三原县,祖籍山西省临猗县北辛乡张家坡。1969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原西安医学院)医疗系,分配到陕西省柞水县红岩寺地段医院从事医疗工作。1988年调回三原县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职称,曾先后担任医务科科长、业务副院长职务,2003年退休。医学知识和技能全面,业余兴趣广泛,涉猎哲学、文化、宗教、心理学、生命科学等领域。2012年4月,张福生著书《人·漫话生命》,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