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记忆》郭宝彦《桂花十年依旧香》研讨会3(六百七十八)
| 分类: 新闻 |
由著名文化学者、原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萧云儒题写书名,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省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吴树民作序,作者郭宝彦的新闻作品选集《桂花十年依旧香》出版发行后,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2021年3月17日,陕西省三原县文联、三原县文化馆、三原县作协联合主办的“郭宝彦《桂花十年依旧香》研讨会”在三原召开,咸阳市、三原县部分专家学者、作协会员、新闻工作者出席会议。
研讨会上,与会人员围绕书中作品,积极展开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作者情系百姓,深入一线,贴近人心,靠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记载火热的创业故事,讴歌基层的改革开放。这部《桂花十年依旧香》,不仅是优秀的新闻作品选集,还是穿越时空的一面镜子,不仅是个人的文化创作,还是记录那段历史的文献资料。
有文友认为,要深入研讨《桂花十年依旧香》,得仔细分析作者郭宝彦的生活轨迹。基本划分三部曲:为国戍边的军旅生涯、深入一线的县乡记者、委以重任的行政管理。思想核心:强国、富民。
该书选编了作者1989年至1998年,在三原报社工作期间,采写的67篇新闻稿件,共计16万字。《桂花十年依旧香》以记者的独特笔触反映了真实的时代、真实的三原、真实的自己,成为三原经济社会发展的见证者、奋斗者、书写者。作者在三原报社工作的10年中,不忘为民初心,牢记记者使命,坚持“宁叫挣死牛,不叫打住车”,笃信“脚板子下出新闻”,写出了一大批接地气、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佳作。《啊,母亲》人物通讯,让杨秀茹这位普通而伟大母亲的优秀事迹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果农朋友,切莫莽举砍树斧!》,拨亮了果农心中的理智灯光。《失衡的天平》,为公平和正义鼓与呼。艰苦、勤劳的记者生涯,使作者练就了忠于事实,严谨不苟的文字风格,为他以后的机关行政工作奠定了独特的功底,使其在离开三原报社后的19年从政生涯里受益匪浅。做一个背负历史和未来联通使命的“蚂蚁”,是作者永远不变的“新闻情结”、职业理想和人生追求。
作者郭宝彦,1957年出生于陕西省三原县,1976年3月光荣入伍;转业到地方,分别担任三原报社副社长兼副主编、三原县政府办主任、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县政法委书记、三原县政协党组书记、主席。
三原作协副主席程翔发言中说,《桂花十年依旧香》作者的思想核心:强国、富民。 (摄影:赫滢)
《岁月痕迹》文集作者、陕西省摄影协会会员、三原税务局主任科员、驻嵯峨镇屈家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宋习军(左)发言。 (摄影:程翔)
原三原新闻中心工会主席、现任咸阳教育电视台经营部主任张新玲发言。
荣获陕西省公祭黄帝陵工作委员会组办“黄帝”主题文学作品征文一等奖并应邀出席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的诗人常敬之(中)和马强先生(左二)出席会议。 (摄影:程翔)
原三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原县电视台台长张翔英(右二)出席会议。
原三原教育局、原三原劳人局局长李德林(左)与咸阳日报社采集中心主任兼要闻采访部主任刘涛(右)前后讲话。
原咸阳日报社社长、原三原县常务副县长赵金荣(右),原三原政协主席郭宝彦(中),咸阳日报社编委、策划协调中心主任高怀军(左)先后讲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