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荷叶馍的诗人张大川(文图)程翔

标签:
卖荷叶馍的诗人张大川 |
分类: 诗歌 |
借着东关中学大门口的灯光,见一辆三轮车的蒸笼滚着热气,香喷喷的荷叶馍,引来学生和街道上赶早的人。
说起这荷叶馍与陕西的肉夹馍一样闻名遐迩。陕西省三原县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严格地讲不该叫“荷叶馍”,而称“荷叶粉蒸肉”。烹制方法:将五花肉(剔骨带皮,半肥半瘦)切成三至四厘米长、二厘米宽的片,另将酱油、白糖、料酒、姜末、葱花、味精、豆瓣酱、甜面酱、盐、鲜汤调成味汁。把肉片投入汁内,腌浸一刻钟,然后取出肉片与炒熟的粳米粉拌匀,放入笼屉内(笼屉里铺一层薄面片),旺火蒸约一小时取出,将已酥软的肉定量,一一放在已用开水泡过的荷叶上面,淋上香油后包成方块形,再置入笼屉用旺火蒸一刻钟,闻到荷叶香味即成。现在,很少有人用真正的荷叶包制粉蒸肉,改为形似荷叶的馒头夹着粉蒸肉吃了。
46岁的师傅,边热情耐心地给顾客夹着荷叶馍,边潇洒地听着耳机里的流行音乐,他正是把诗歌、写作、音乐和饮食文化融为一体的张大川。
与张大川相识有二十多年,那时,我在三原县工人俱乐部,是热心文化的活跃分子,除了为大家举办书画联展,还创办油印的《寻星诗刊》。那年头,职工的乐园是有磁性的,吸引着不少文化艺术爱好者,其中包括张大川。张大千、张大川,名字多气派,张大千是人人皆知的名画家,张大川是默默无闻的热血诗人。很长很长时间,不见他的影子。无意中,在我住的院子,见夫妻俩一人蹬着一辆三轮车叫卖荷叶馍——他,怎么这么熟?终于又见到了张大川。
乖乖,有正式工作的他,啥时候落魄到这步田地?
张大川,1962年4月11日,出生于陕西省三原县鲁桥镇东里堡武家村。老家在河南省淅川县,黄河泛滥,前辈人逃难到陕西关中。
他父亲可不土气,在那种艰苦得连饭都吃不饱的年月,他父亲张治林竟考取西安交大制冷系,毕业安排在省汽车标准件厂当制氧工程师。
张大川从小在鲁桥东里小学读书,学校坐落在李靖花园里,李靖是隋唐名将,被唐太宗封为卫国公。张大川初中毕业于正谊中学,正谊中学建在正谊书院的遗址上,正谊书院是三原人贺复斋于清光绪初创办的。1977年,张大川在北城中学学习。他的姐姐张喜萍(1958年5月生)和妹妹张喜娟(1964年8月生),分别在铜川水泥厂和铜川矿建局当临时工,惟有他得到一份正式工作,1983年9月,接父亲的班,在汽标厂当了一名车工。本性难移呀,天生好写诗的他,怎么与“大六角车工”合不拢套。第二年,跟比他小4岁的女子结婚,在县城开了一个小小理发店,1991年婚变,从此,张大川像李白一样云游荡漾。
贫寒的小户人家,养不起骨子里是贵族气质的傲慢诗人。张大川尝试着边生活边写作的职业,分别赴科技经济信息报社和铜川日报社当记者。
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穷诗人,最能体验下层人的疾苦,他写的稿件多数是为弱势群体抱不平的内容。特别报道《三里洞煤矿撬库房,撬人家门,此行为妥不妥?》,被多家媒体转载。苦于奔波,内心疲惫,不惑之年的张大川明白,李白是没有当过记者的诗人,张大川自己本不是大川,只是大江大川中的小毛毛虫,在不缺少人而缺职业的社会中,他真是微不足道。
失意中的他,经姐姐介绍,跟比他大两岁的张秋英(1960年7月24日生)结婚,张秋英是铜川新川水泥厂的待业工人。诗人的浪漫情怀,被残酷的现实生活,抛向九霄云外。养家糊口是当务之急,夫妇俩在三原县城东一路,租了一间住房和一间厨房,购置两辆三轮车,每天天不亮起床做荷叶馍,趁早启程,夫妻分开叫卖。这就是现代的自由诗人——生活上是自由职业,自给自足;文化上自主创新,何乐而不为!
一天,我接到张大川的电话:“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的一首诗在今天的《华商报》(2007年10月23日A7版)上发表了!”
“是吗?祝贺你。”
银汉献诗魂,
敢于明月比天高。
苍穹盼嫦娥,
欲说华夏露芳容。
万里沃土齐欢腾,
无限江山竞风流。
高奏凯歌惊世殊,
迎奥运、树文明、
奔月同园飞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