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句的典型实例和依据
标签:
判断句语法规则公孙龙子逻辑论证 |
分类: 汉语句法 |
逻辑环节汉语的句型结构和分类形式表现为323结构,形式三分法,本质两分法,属性是三个环节。具体内容如下:
1、形式环节:
指称句:包含指称形式和指称内容、指称对象的语句
分析句:依据认识结构表述和论述观点的语句
定义句:对名词术语内涵进行具体规定的语句
2、本质环节
判断句:对人或事物的属性、形式进行分析和确定
推理句:从形式到属性、从静态到动态的层次推论
3、属性环节
过程句:对事物变化过程进行描述和概括的句子
结构句:按照认识结构、逻辑结构表述内容的句子
规则句:表述思维规则、思维口诀、真理格式的句子
判断句的特点是通过对比的形式,把握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形态特点。从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一、判断句的典型实例
判断句:我们看到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
二、老子五千言中的判断句

分析和判断语句结构的依据,整体环节是老子河图,本质环节是三易之法。具体环节是公孙龙论证的汉语语法规则。
依据真理的型——河图中心5的样式解说思维把握存在的方法
直观形式的逻辑图
在人类智慧的发展史上,经过事实检验是正确的观点才能成为真理。经过逻辑论证的真理才能成为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思维规则。由此构成科学真理观具有的两个层次两种形式。我国的哲学家就停留在“什么是真理”的初级阶段,头脑中没有真理的格式——思维规则。这是导致研究公孙龙的学者们不能从逻辑论证的结构中抽象出汉语语法规则的根本原因。
在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公孙龙论证的五个辩题,就是用汉语逻辑方法论证真理的经典范例。通过哲学逻辑论证的结果,公孙龙率先揭示出汉语语法规则的原生态。如果我们将五个辩题隐含的思维规则用逻辑图像展示出来,则是这样的:
《白马论》揭示出汉语表述真理时具有的两种表述规则:具体同一与抽象同一。其中用“私名”表述呈现出具体同一的特点,用“类名”表述呈现出抽象同一的特点。逻辑图像是这样的:
从这个逻辑图像中人们看到,“私名”的表述规则是“两分法——同一律”,即采用形貌一体,形色一体的形式,这样表述出来的内容能够直接指向客观存在的对象。而用类名表述出来的内容与客观存在的对象不一致,有差别,无法直接与存在对象吻合起来。逻辑图解说是这样的:

这个逻辑图将公孙龙论证的“白马非马”的真实意图清晰地展示出来了。经验理论停留在抽象的类名环节,科学的理论必须遵循“两分法——同一律”的表述规则。
《坚白论》揭示出“存在是一,认识是二”的思维规则
公孙龙指出:坚白石三,不可(不成立),坚白石二,可(成立)。为什么呢?因为“石”是真实的存在,“坚白”是对“石”的认识形态。手触得到“坚”,眼观得到“白”。我们将论证的结构用金字塔展示出来,是这样的:
由此构成“存在是一,认识是二”的思维规则。即“一分为二”的辩证法。
《通变论》揭示出变化的两种形态,逻辑的三个环节
认识环节的变化表现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形式变属性没有变。逻辑图如下:
存在环节的变化是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此时需要用动画片演示变化的过程和结果。
方法环节的变化表现为关系形态从同一到差别到对立。由此构成逻辑论证的三种方法:
正举:属性是同一性
非正举:属性是差别性
狂举:属性是对立性。
用幻灯片演示逻辑方法的三种形态:正举、非正举、狂举
这就是公孙龙揭示出来的变化规则:分为认识环节、存在环节、方法环节三种形态。
《指物论》揭示出达名具有“指非指的矛盾”。逻辑图是这样的:
《名实论》给出了汉语语法规则:名实当原则,正名正位法。
由此可见,汉语语法规则根本不需要研究语言学的专家和学者们独自去探索,它的具体内容全都隐藏在公孙龙论证的五个辩题结论中。这就是公孙龙解析中国古代的道——老子河图取得的杰出成果。
为什么研究公孙龙的学者不能从五个辩题中抽象出汉语语法规则呢?原因很简单,这些学者头脑中只有观点理论,没有汉语逻辑规则,没有华夏民族世世代代传承的道——老子河图。他们不知道经过逻辑论证的观点就能够超越经验理论的束缚,上升到具有先验性的思维规则高度。这些结论就能够以永恒不变的思维模型留存在人类智慧创新出来的方法、结构、规律、规则和图像里面,成为指导人们进行科学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思维工具。
头脑中没有形而上学视域里面的诸多内容,这是中国学者普遍存在的智力缺陷。不知道人类智慧的创新成果表现在哪里?以为只有提出了与众不同的新颖的观点看法才是高智商的表现。忽视了人类智慧的本质属性:以无中生有的形式创新出思维把握真实存在的方法、手段、工具。可见,这是研究视域狭小,目光短浅,不能超越经验理论束缚导致的必然结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