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语中定义句的形态和特点

(2018-05-08 04:04:16)
标签:

汉语逻辑

定义方法

分类: 思东书屋

逻辑环节句型结构的分类形式表现为323结构,形式三分法,本质两分法,属性是三个环节。具体内容如下:

1、形式环节:

指称句:包含指称形式和指称内容、指称对象的语句

分析句:依据认识结构表述和论述观点的语句

定义句:对名词术语内涵进行具体规定的语句

2、本质环节

判断句:对人或事物的属性、形式进行分析和确定

推理句:从形式到属性、从静态到动态的层次推论

3、属性环节

过程句:对事物变化过程进行描述和概括的句子

结构句:按照认识结构、逻辑结构表述内容的句子

规则句:表述思维规则、思维口诀、真理格式的句子

定义句的特点是随着思辨能力的提升,从现象中抽象出本质属性,形成新的概念、范畴、方法、规则。

一、定义句的典型实例

形式逻辑的三段式

定义句: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如“人、牛、水,友谊、团体、今天、中间、北京”。

汉语中定义句的形态和特点

辩证逻辑的结构法

定义句: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第10章)

汉语中定义句的形态和特点

二、老子五千言中的定义句

图片51

图片52

三、老子是如何上升到哲学方法、真理规则高度的

在汉字中名称的内涵是有限环节的存在形式,它具有可见性。概念是无限环节的关系形态和本质属性,它是不可认识的内容,属于理性思辨的结果。老子论道的对象是中国古代的河图,它不是可以认识和言说的方法,也不属于观点理论。为此,老子将河图用“不言之教”表述出来。与此同时,在解说河图里面包含的哲学方法时,老子采用了汉语逻辑特有的道纪法,从论述的文字结构中提取哲学方法。下面就是老子创新哲学方法的具体实例。

1、从现象中抽取出表述它的本质属性的名称,依据道纪方法推论出与之对应的概念

汉语中定义句的形态和特点

语句解说,只有从本质关系出发,才能把握理性的本原。由此构成形式是本体,属性是本原,相互之间呈现出两个层次两种形式的概念。 

2、从过程形态中抽取出表述它的本质属性的名称,依据道纪方法推论出与之对应的概念

10章的玄德——抽象环节的认识形态:系统方法

汉语中定义句的形态和特点

玄德的内涵:系统方法:四分法——四者同一律

51章的玄德——具体环节的认识形态:动态演化规律

汉语中定义句的形态和特点

玄德的内涵:动态规律:两个层次两种形式,三分法——对立统一律

65章的玄德——本质环节的认识结构:两个层次两种形式

汉语中定义句的形态和特点

玄德的内涵:逻辑结构。存在是两种形式的对立统一,认识是两个层次的一体关系,由此构成逻辑环节的认识结构。

玄德的三个定义分别体现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动态逻辑结构。相互之间关系的逻辑图为:

汉语中定义句的形态和特点

显然,这一表述方法与西方形式逻辑的排中律截然对立,它是辩证逻辑特有的“三分法—过程论—对立统一律”。这种定义“玄德”的方法与黑格尔《逻辑学》论述的起点范畴“Sein”的词义结构一致。区别在于,德文中的“有是在”三种字义结合为一体的结构转化为汉字之后,就会呈现出外部分立的形式。而老子为“玄德”注入三种内涵的做法,与德文中的“Sein”语义结构完全吻合。可见,这就是黑格尔创新出来的辩证逻辑在老子五千言中的表现形态。

从这个典型实例中我们看到,东西方两种文字在表述规则上具有本质区别,人们不能直接用西方的形式逻辑规则作为判定真理的尺度,衡量汉语的表述规则。原因很简单,汉语的字义源自象形造字法,它把西方的形式逻辑规则已经贯穿到造字环节中,而在表述环节则上升到辩证逻辑规则的高度。这就是中国长期以来没有形成逻辑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学者们是通过考证字词的准确性把握句子的真实内涵,而不是依据形式逻辑规范表述的清晰性、准确性。换句话说,中国古代的智者用特有的训诂学取代了西方的语言逻辑学。通过对字的考证这种方法来规范人们用字的准确性,实现表述的清晰性。

现实中西方学者受拼音符号的限制,强调理性的思辨,用形式逻辑规范表达的清晰性。中国学者受象形文字的制约,强调求真务实,用考证字义的方法把握原始文本的形态。由此构成中国学者的头脑中缺乏逻辑规则的制约,普遍将观点和逻辑二者分割开。这一缺陷是造成中国的老学研究者不能破解《老子》大道之谜的根本原因。不是这些《老子》研究者智商不高、学识不广,而是他们头脑中没有《老子》传授的“不言之教”,没有按照大道传授的方法研究《老子》的智慧,而是遵循传统的训诂学方法,通过对出土文物的研究把握《老子》原始文本的字义和文章结构。利用《周易》八卦图的智慧解说《老子》大道的观点理论。结果使得他们全都不能把握《周易》之道与《老子》大道的本质区别。这一区别就相当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理念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创新理念在认识层次上截然不同一样。《周易》之道是系统的认识模式,没有过程环节的静态分析方法。《老子》大道是完整的认识模式,内涵辩证运动过程的动态分析方法。可见,思辨能力不能深入到思维如何把握动态的存在模式环节,就不可能破解《老子》的大道之谜。

汉语中定义句的形态和特点

汉语中定义句的形态和特点

汉语中定义句的形态和特点

汉语中定义句的形态和特点

汉语中定义句的形态和特点

汉语中定义句的形态和特点

汉语中定义句的形态和特点

习常的内涵是把握动态过程和模式的方法,相当于西方的过程分析法。

将《老子》大道给出的分析方法汇总起来,它的逻辑结构图是这样的:

汉语中定义句的形态和特点

由此可见,老子是通过认识结构、逻辑结构创新表述哲学逻辑方法的词汇。由此体现出结构法在创新汉语词汇环节发挥出来的威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华夏民族使用的汉字中无论是造字方法还是创新词汇的方法,都要同认识形态、认识结构关联在一起。这一属性使得汉字的每个字词、每个句子都隐含着它的认识属性以及在认识模型中相应位置的信息。人们只要通过辩证逻辑的判断、推论,就可以将这些信息从隐藏形式转化为显露形式。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在你的头脑中必须装着河图模型——认识论模板,否则这些信息是不可能捕捉到的。头脑里没有用来判断定位的尺度,怎能得出判断定位的结果呢?学习老子大道的目的就是将河图——认识论模板事先装在自己的头脑里,以便在解析句子结构和不同的观点理论时用它来准确地对位。

这就是汉字的语言结构与认识结构、逻辑结构紧密结合为一体的根本原因。汉字的本质属性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与表述对象保持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思维工具。所以,在用汉字表述观点和道理时我们就能够将表述的语句结构准确定位在认识论模板上。具体实例可以参见我们对老子五千言进行的逻辑定位图。

正是由于汉字本身具有这样的属性,所以才决定了我们能够将翻译过来的西方经典的哲学著作按照汉语的逻辑规则——华夏民族特有的辩证逻辑进行解析。在采用《易经》的图文并茂法解析翻译过来的西方文本时,我们率先破解了康德的先验逻辑之谜,黑格尔的辩证逻辑之谜。这就是文字转化之后,语言结构受认识结构制约的特点显露出来了,由此实现了不同民族文字属性的转化和质变。西方学者之所以破解不了康德的先验逻辑、黑格尔的辩证逻辑,根源就在于西方的语法规则里面只有抽象的形式逻辑规则,没有人类智慧特有的认识结构和模型。所以,只有将它们使用的拼音文字转化为汉字形态之后,人们才有可能破解康德的先验逻辑之谜,黑格尔的辩证逻辑之谜,以及柏拉图的“三个隐喻”、古希腊哲学家的残篇等,因为我们依仗着汉字的属性——文字结构与认识结构、逻辑结构紧密关联在一起的形态和特点,从中揭示出人类智慧在创新思维方法、逻辑规则环节经历的辩证运动过程。这就是华夏文明——汉字属性特有的优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