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何新树”形成机理的剖析

标签:
何新树新逻辑主义哲学 |
分类: 思东书屋 |
在探讨“逻辑思维的本体论基础”一节中,何新将“泛演化逻辑”的形成机理描述出来。整个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两种形式。开端是分立形式的逻辑图,终端是综合形式的“何新树”。由此体现出理性思辨环节特有的两极思维的辩证法。
一、开端是分立形式的逻辑图
1、何新引入了一个“Time—Space”(简称T—S,即描述时间与空间)的坐标系统。我们用汉语将它简称为“时间—空间坐标系”。图形是这样的:
这个“时间—空间坐标系”表明,何新是将数学中表示函数关系的数轴稍加改造之后,移植到哲学逻辑图像中,用它来展示概念之间的联系形态。由于数学逻辑的特点是无矛盾的形式联系,这一属性决定了何新的“泛演化逻辑”同样也是抽象的无矛盾的形式联系。图中给出的时间和空间两个概念的内涵,仅仅局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时间和空间的视域内,它与康德讲述的“时空观”不在同一个层次上。
康德的“时间”内涵是由认识能力不同构成的思辨过程。“空间”内涵是思辨的结果形成的不同真理之间的联系形态。康德创新出来的哲学逻辑方法表现为菱形判断表、范畴表两种形式,其中“时间”的内涵是用数字1234表示出来的,“空间”的内涵则是由“量——质——关系——模态”排列成的菱形结构形式展示出来的。可见,康德的“时空观”已经上升到先验论高度,它是构成科学真理的先天条件。何新给出的“时间—空间坐标系”处在经验论层面,它描述的内容只是认识形式和存在形式的变化顺序。
具体说来,纵向的时间轴表明客观存在对象的形态演化过程,具有不可逆的属性。横向的空间轴表明逻辑分类、概念变化的特点。
2、“时间—空间坐标系”中空间形态的范例
从类概念A和类概念B的联系形式中人们看到,两个类概念之间的联系是外部分立的并列关系。这种并列关系表明,它们之间的认识能力、思辨深度是相同的。而类概念本身表明,它的思辨能力停留在有限视域,没有上升到本质自身内部具有的矛盾关系环节。按照中国古代哲人对名称的分类:私名——类名——达名,这里的类概念就处在“类名”环节,类名的特点是与存在对象处在间接同一的关系中,间接同一的特点是具有抽象性、片面性的真理形式。例如、马牛羊就属于分类认识的名称,这种类名指向的内容具有直观不可见的特点。只有私名才体现出实名制的特点,如尧舜禹三个帝王名称,对应的是真实存在的具有可见性的三个帝王。
由此构成私名与类名之间的本质区别:表述真理的真实程度不同。私名相当于实名制,它与具体存在直接同一。类名相当于抽象的分类形式,它与具体存在间接同一。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类名在指向具体存在形式时是抽象的同一而不具有真实的同一形式。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偏离了“名实当”的表述规则。以上就是公孙龙子在“白马非马”命题中讲述的语法规则。
直观形式的逻辑图为:
间接形式的逻辑图
┌实名:尧舜禹——白马,具体同一、可见性
├表述规则:形色一体,两分法同一律,名实当原则
区别┤公孙龙子的命题属性:汉语语法的原生形态
├虚名:马牛羊——类名,抽象同一、片面性
└分类认识:对立统一的矛盾形态,正名正位法
3、“时间—空间坐标系”中时间形态的范例
从何新给出的实例中可以看出,他只是停留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使用的表述名称上,没有深入到生命运动的过程环节——细胞的新陈代谢导致了人的形态变化,因此属于无矛盾的形态变化。显然,这样的认识形态与黑格尔的辩证逻辑:把握矛盾运动规律不在同一个层面上。
4、依据认识逻辑解说主观抽象的形式
主观抽象的特点是从分类认识中抽取类概念。即从白马、红马、黑马中归纳出类概念:马
5、依据认识逻辑解说客观抽象的形式
客观抽象的特点是按照时序将马的演化形态展示出来。此时的类概念不是归纳法的产物,而是过程论的产物。
二、终端是综合形式的“何新树”
6、系统综合形成的“系统演化树”或“进化网络图”
“系统演化树”或“进化网络图”中,a是演化的源头,a1、a2、a3是演化过程中的三种形态。由此构成逻辑关系的两种形式:并列关系(线性变化、量变形态)和层次结构(质变形态)。逻辑结构图是这样的:
┌结果:a与a1、a2、a3之间是层次结构(质的形态不同)
结构┤
└过程┼a2族:内部的形态变化是并列关系(量变过程)
这里的缺陷在于,没有黑格尔强调的直接性和间接性的分类,即没有直接和间接二者是层次一体,不可分割的逻辑结构。具体表现在a与a1是直接联系,a与a2、a3则是间接联系。这种联系形式的不同没有通过连线形式彰显出来。
7、按包含次序形成的“塔层”或“筒套”结构
这是从原理图向具体应用的实例图过渡的形式。通过“塔层”或“筒套”结构展示的逻辑关系——包含次序,可以完成逻辑图像的形态变化,从封闭型转向发散型。
8、概念系统树的具体应用
借助封闭型的“塔层”或“筒套”结构,最终实现了向发散型的树型结构的转化和质变。
整体演化的逻辑结构图是这样的:
一、开端是分立形式的逻辑图
┌形式:1是抽象的框架结构
│
分立┼内容┤
│
│
└解说┤
二、终端是综合形式的“何新树”
┌原理图:6、系统综合形成的“系统演化树”
综合┼结构图:7、按包含次序形成的“塔层”或“筒套”结构
└示意图:8、概念系统树的具体应用
以上就是“何新树”的形成机理,它体现出理性思辨环节特有的两极思维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