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具体实例解说语法和逻辑的关系

标签:
河图老子文化 |
分类: 《老子》第二阶段研究 |
在本文中我们将以《老子》的“道可道非恒(常)道”为例,具体解说语法和逻辑二者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老学研究者对于《老子》开篇的这句话,分别给出的译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和“道可道非常道”两种形式。译文的用字不同,直接关系到对内容的理解和认识。然而,它却和语法理论关注的对象——语句结构没有丝毫的关系。原因是:语法分析本身并不关注具体内容,它只关注字词属性和抽象的联系形式。在这里,“恒”和“常”两个字的属性一样,都是形容词,所以,在字的属性环节相互之间没有矛盾,用那个字来表述都不会影响到句子的结构形式。
通常分析汉语句法的形态有下列四种,逻辑图为:
┌成分分析法:西方传统的语法
├层次分析法:西方现代的语法
区别┤
├全息逻辑法:黎鸣创新的语法
└辩证逻辑法:老子解河图的方法
下面,我们将对上述四种语法的具体形态和特点逐一进行解读。
一、成分分析法
成分分析法的特点是先确定词的属性,然后按照主谓宾、定状补的结构去分析句子。
《老子》的“道可道非恒(常)道”共六个字,其中三个“道”字的属性分别是:名词、动词、名词。依据汉字属性和词的分类法,六个字的语法结构如下:
道————可————道———非——恒(常)——道
名词
↓
主语
逻辑图为:
│
并列结构┼谓语┤
│
│
└宾语┼形容词:恒(常)——定语
显然,这是“一、二、三”的排列结构,体现了三个环节之间相互并列的关系。
二、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的特点是以两分法为根基,按照层次关系进行展开。我们依据它的图解进行结构分析。其中IC1、IC2的关系只能通过第二个层次展示出来。
│
└——————┘└———————┘
│主││
└—┘└———┘└————┘└—┘
逻辑图是这样的:
┌IC1┤
层次结构┤
│
└IC2┤
显然,这是“二、二”(1-2;2-1)的排列结构,体现了两个层次、两种形式的逻辑关系。
三、全息逻辑法
全息逻辑法是哲学狂人黎鸣对《老子》大道的解说,它的特点是以关系为对象,分为“正反合”三段式,或者叫做三分法,彼此之间呈现出否定之否定的关系。逻辑图是这样的:
道可——道非——常道(此处黎鸣的译文选择了“常道”)
正———反———合:三段式或三分法。逻辑图为:
┌正:道可┐形式:三段式
逻辑关系┼反:道非┼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关系
└合:常道┘本质:三分法
在这里,语法和逻辑两种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在实践中同一起来。认识环节语法和逻辑之间是两个层次的关系,在分析语句结构时语法和逻辑两种方法之间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全是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只是句型结构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可见,语法和逻辑属于认识深度不同构成的层次关系,在方法上语法的属性表现为静态的关系,它是无矛盾的形式。逻辑的属性则是动态的关系。它的内涵中存在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逻辑图对比是这样的:
┌语法┤无矛盾:语言结构,形式逻辑规则
区别┤
│
└逻辑┤有矛盾:对立统一形式:辩证逻辑规则
语法和逻辑在认识环节是层次关系,在实践环节,作为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是并列关系。
四、辩证逻辑法
辩证逻辑法的特点是将语言结构和认识结构的一体关系作为判别真假的尺度,它采用逻辑图分析法对语言结构进行解析。分为两种形式,思辨形式和直观形式。
思辨形式的逻辑图为“一、二、三”结构,内涵两个层次三个环节。
┌本质是一:道
认识结构┼形式是二:可道
└特点是三:非恒(常)道
本质、形式、特点相互之间构成了两个层次三个环节的认识结构。
直观形式的逻辑图是这样的:
显然,直观形式的逻辑图将“一、二、三”之间具有的两个层次三个环节以认识论的金字塔形式排列起来。这就是语言结构和认识结构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形式。
如果我们将上述四种方法各自具有的特点和本质区别列成图表,它是这样的:
四种方法相互对比的逻辑图表
语法名称 |
结构形式 |
关系属性 |
本质属性 |
成分分析法 |
一、二、三 |
并列关系 |
与辩证逻辑形式同一:结构形式 |
层次分析法 |
二、二 |
层次关系 |
与辩证逻辑属性同一:层次形式 |
全息逻辑法 |
二、二、二 |
对立统一 |
与辩证逻辑本质同一:矛盾形式 |
辩证逻辑法 |
一、二、三 |
层次矛盾 |
结构、层次、矛盾一体,三同一 |
从这个逻辑图中人们看到,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全息逻辑法、辩证逻辑法都是对语句结构进行分析的方法,相互之间只有优劣好坏的区别,不像观点理论那样存在对错之分,方法环节无对错,只有适用范围的大小不同,把握句子结构的准确性、清晰性程度不同。
从本质属性上看,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全息逻辑法都是具有片面性的方法,它们的缺陷是:没有将支配语言结构的认识结构把握住,语言结构和认识结构相互分离,构成了上述三种方法共同具有的特点。其中成分分析法给出的“一、二、三”结构与认识论的金字塔模式同一;层次分析法给出的“两个层次”与认识论金字塔的属性一致;全息逻辑法给出的“正反合——对立统一关系”与认识论各个环节的关系属性同一。这一特点表明,上述三种方法都在某个方面符合认识论的金字塔模式,缺陷是,全都没有能够把握完整形态的金字塔模式自身具有的各种属性,只有辩证逻辑法实现了结构、层次、矛盾的一体关系,真正做到与认识论金字塔模式之间具有的玄同关系。这一实例表明,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全息逻辑法都是具有片面性的分析方法,只有辩证逻辑法才是符合认识论规律的科学方法。以上就是我们对分析语句结构的四种方法进行的优劣对比,指出它们之间具有的对立统一关系。
范晓先生在《语法理论纲要》一书中倡导的“成分层次分析法”,只是将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两种方法从外部联系起来,根据语句结构的特点分别使用它们,即在没有层次时使用成分分析法,语句结构中包含了层次关系时使用层次分析法。可见,他在方法环节的创新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也就是说,他同样没有将语言结构背后隐藏的认识结构、思维规则、真理格式把握住,这种单纯在方法形式上的创新不会推动语法理论出现根本性的质变。依然停留在语法和逻辑二者分别属于不同的学科对象这种传统观念中,没有将它们二者之间具有的层次关系把握住。
在分析的最后,我们给出汉语语法和逻辑关系的GIF格式的动画片。
这是时代哲学创新出来的把握真实关系的科学方法,它将电脑仿真的动画技术应用到哲学方法论中,以便将认识的深化运动以动画仿真的形式展示出来。应该看到,哲学方法环节的这一创新终结了方法论研究的全过程。今后人们不会创新出比幻灯片、动画片(内含三维动画形式)更高级别的哲学方法。它已经超越了康德的图像法,换句话说,它已经用动画法取代了静态的图像法。这就是哲学方法的与时俱进。它比西方学者抢先一步,登上了哲学方法创新的最高层次:这就是思维如何才能把握真实运动的科学方法——电脑仿真动画法。
通过“道可道非常道”的结构解析,可以看出,不同的解析答案背后都是逻辑方法、逻辑理念不同。在这些不同的结构面前,哪一个与老子大道的理念吻合,与河图模型吻合呢?只有呈现出“一、二、三”山形结构的解析,才与老子42章的结构模型吻合。这就是哲学逻辑的解析方法——求真务实。通过玄览和道纪的形式判断出真假。
在逻辑分析环节,绝对不能谈论个人的理解和认识,它总是站在认识论规律的高度,应用中国古代的道——河图即老子的“不言之教”进行科学的研究和探索。从而揭示出与认识论模板完全吻合的真实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