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通锵著《语言论》的内容简介
(2013-10-17 06:04:44)
标签:
文化 |
分类: 思东书屋 |
一、作者的背景资料
徐通锵教授(1931~2006)浙江宁海人。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商务印书馆语言学出版基金评议委员,是我国最有建树的理论语言学家之一。
徐通锵教授一生致力于中国语言学理论的建设,努力引导教研室师生走上密切联系汉语实际、以材料的梳理为基础的语言理论研究的道路,为中国语言学理论研究树立了一种范式。他对语言变异、方言比较和汉语音韵研究的关系等问题有深入的研究。率先倡导以“字本位”理论为基础的语义句法的研究,其论著严谨扎实,多有发现和创新。
他的专著《语言论——语义型语言的结构原理和研究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获得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从作者的背景资料中得知,徐通锵教授的专著《语言论——语义型语言的结构原理和研究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曾经获得过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当我们应用《思维工具论》给出的思维规则将他倡导的“字本位——结合论”归于偏离了老子大道的错误道路之后,这一采用“正名正位法”得到的结果必将在语言学家内部产生强烈的震撼。它将预示着中国的文化革命即将从此拉开了序幕。
应该看到,文化革命与政治革命二者之间具有本质的区别。真正的文化革命不是局限在观点理论环节搞派别争斗,而是上升到思维规则、真理格式的高度,用认识论模板即河图模型规范学者们讲道理的方法、著述的结构。作为文化革命的最初成果,就是创建出符合汉字属性、形式和特点的语法理论和逻辑学理论,从而终结100多年来“马氏文通”开辟的“西学东渐”的走捷径的“中西结合式”的创新之路。
逻辑解析同观点分析和批判不同,它采用康德提出的“图像法-正位法”,具体说来,它通过将观点转化为逻辑图形式,指出作者自身具有的世界观模型,以及分析方法的属性、形式和特点。
让西方语言学家能够倾听到华夏文明独有的声音,就是我们撰写这篇读书批注的动因。
二、《语言论》一书的篇章目录
绪论:西学东渐和中国的语言学
第一编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二编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三编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四编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引用书目
逻辑结构图为:
┌总体描述形式:绪论:西学东渐和中国的语言学
│
结构┤本质两分法
└具体论述内容┤系统四分法
三、分析《语言论》的动因
按理说,对于已经故去的学者著作进行逻辑解析,明显缺乏公平性,因为“死人不会开口说话”,他不能为自己创新出来的研究成果进行补充和论证。然而,在我购买了潘文国著《字本位与汉语研究》一书之后,发现徐通锵在为这本书撰写的序言中说:
我是字本位理论的倡导者,看到一本志同道合的学者所写的论著,自然很高兴,写一篇序,谈一点读后感,好像也是一件义不容辞的事情。
字本位理论是汉语研究和语言理论研究的一条全新的思路,现在已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的侧面研究和运用这种理论去解决他们所面对的问题,《字本位与汉语研究》是这种研究的一项最新成果。这本著作很有特色,从理论上阐述字本位和汉语研究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令人深思、涉及汉语研究方向和途径的问题。这是对现在流行理论的一种挑战,不管人们同意或不同意,都值得一读。(潘文国著《字本位与汉语研究》P1)
由此看来,徐通锵作为“字本位—结合论”这一创新学派的首领,已经后继有人了。因此,逻辑解析徐通锵的创新成果,尽管死去的人无法开口辩解,而他的传承人可以为此进行声辩。在这种情况下,我决定对“字本位—结合论”的创新成果进行逻辑解析。因为辩证的发展观强调的思维规则是: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也就在其中了。
以上就是我将搁置了好长时间的《语言论》这本书重新拿出来,进行批注和分析的原因。因为这一学派已经后继有人了,他们是完全可以为自己创新出来的学说理论进行声辩和抗争的。
应该看到,逻辑解析的成果与观点环节的批判不同,它具有一锤定音的性质,无论“字本位—结合论”这一学派的继承者怎样声辩和抗争,其最终的结局也逃脱不了这一学派即将面临的死亡命运。这就是思维规则、真理格式的力量。它是区分和判断各种学术理论派别本质属性的科学尺度。
如果您对徐通锵的《语言论》——“字本位—结合论”这一创新成果进行的逻辑解析感兴趣的话,欢迎到思东书屋来做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