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康德的先验逻辑

标签:
杂谈 |
分类: 思东书屋 |
康德的先验逻辑是建立在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规则和认识逻辑规则基础上的。他将亚里士多德创建的种属分类法从有限环节的认识论视域扩展到无限环节逻辑学视域。从关系角度出发提升到认识过程特有的结构和模型高度。这样一来,逻辑属性发生了质变,从主观规定的形式逻辑规则转向了具有客观性的先验逻辑规则。先验逻辑规则的基本特征是:揭示出思维和存在二者属性根本对立,创建科学理论时需要借助哲学逻辑规则的帮助,才能真正实现思维和存在形式上的同一性。换句话说,表述科学理论和表述经验理论的思维规则、真理格式不同。
由此可见,逻辑规则的变革直接反映出认识形态的变化,从静态的分类认识形式转向包含有时空要素的动态过程结构和模型,即从平面型的思维方式转向了立体型的思维方式。为此,我们将康德的先验逻辑定位在梯形平台和三角形金字塔之间的关系环节。从直观图像中人们看到,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尽管也将梯形平台和三角形认识结构联系起来,但是,这种联系是通过主观制定的逻辑规则实现的,它没有涉及到思维和存在之间的属性对立,只有形式同一的特点,因此具有片面性。康德的先验逻辑紧紧抓住了思维和存在的属性不同,因此从抽象的同一律转到了具体的对立统一关系环节。这就是从两分法、三段式到三分法、图像结构和模型的质变和飞跃过程。直观形式的逻辑图为:
应该看到,西方的结构方法其源头是柏拉图的太阳喻、线段喻、洞穴喻;它的显露形式是康德的判断表、范畴表以及康德设想的创建理性巴别塔形式。
从直观形式的逻辑图中我们看到,康德在本体环节已经不再是亚里士多德的“物为第一本体”“种属关系为第二本体”的分类认识形式。他已经站在“自在之物”与“认识形态”属性不同的高度,显然,这是以“关系”“虚无”为对象,以人类智慧为本体,从而创新出辩证认识的科学方法——菱形结构法。
康德将认识形态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种属性,其中感性是直观,内涵经验性直观和纯粹直观两个层次两种形式。经验性直观是与认识对象、具体内容相互关联在一起的。纯粹直观是上升到逻辑学视域把握的抽象的认识形态,用概念表述出来,即是反映、反思、抽象、洞见等。由此构成西方理性思辨环节的四种形式。老子大道中,只有具体的“玄览”形式、“玄之又玄”的思辨形式,结果环节认识属性是“得一”形式(把握对象的本质属性),逻辑属性是“抱一”形式(把握本质间的关系即客观规律性)。由此构成逻辑学环节具有的认识形态。
康德的判断表与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论视域同一,都是处在有限环节,属于可以直观看得见的范围。我们将它定位在本体论环节的三角形内部,属于认识论视域中的静态结构。康德的范畴表与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论视域对立,它处在无限环节属于可知论范畴,我们将它定位在三角形上面的逻辑学视域,属于逻辑学视域中的动态结构。由此可见,哲学逻辑结构与数理逻辑结构不同,它是动态的关系,是不可计算的形式。
由于判断表和范畴表的结构一样,只是应用的场合不同,关系的属性不同,因此,从哲学方法层面上分析,可以把握二者之间的同一性,即判断表和范畴表的本质属性是人类智慧中的认识结构。
康德给出的认识结构分为内外两个层次,动静两种属性。其中外部是形式联系,以菱形排列结构显示出来,内部是属性联系,以三一体形式出现。时间要素通过标记的数字1234显示出来,空间要素通过菱形排列的图像显示出来。由此构成康德创新出来的哲学方法具有的鲜明特征。
在哲学逻辑中,系统理论自身具有的论述结构,就是作者头脑中逻辑思维方法的真实表现形式。由于康德的思辨能力没有攀升到概念辩证法的高度,因此我们从他撰写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目录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康德创新出来的哲学逻辑方法自身具有的形式特点。
下面是依据邓晓芒第二版的译文目录绘制出来的逻辑结构图。蓝色字符为知性层次给出的抽象方法,红色字符为理性层次给出的结构形式。
┌导言:下属7个小标题:一分为七的形式,符合认识结构
│认识结构法
│
│
│
├先验要素论┤两分
│动态分析法│
│
│
│
结构┼《纯粹理性批判》
│
│
│
│
│结构模式法├第二章
└先验方法论┤四分:两个层次两种形式
├第三章
└第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