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邓晓芒译文中的精准性问题

(2013-01-31 03:11:37)
标签:

纯粹理性批判

邓晓芒

康德

李秋零

俞吾金

文化

分类: 康德黑格尔哲学

由于邓晓芒的头脑中缺乏语言结构与认识结构的一体关系,所以在表述形式上注重了语言结构,忽视了内涵的认识结构。结果在原文和校定文的选用上出现了倒置,偏离了“存在为本,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有些译文中暴露出精准性不高的弊端

前者我们在文字环节的逻辑解析中已经进行了点评,这里我们将举出一些实例解说翻译的精准性不高这一弊端。应该看到,这些实例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本质属性同一,都是源于译者本人对德文与汉字的语法结构、逻辑理念不同缺乏深刻认识导致的必然结果。

1、用两分法替换了三位一体的逻辑结构

译文:但这种先验哲学对于这个开端来说又还是太多了。因为,由于这样一门科学将必须完整地既包含分析的知识,又包含有先天综合的知识,所以就其涉及到我们的意图而言它具有太大的规模,因为我们只能将这种分析推进到这样的程度,即它为了对我们惟一感兴趣的先天综合诸原则从其整个范围内加以洞察必然是不可缺少的。P19

【逻辑解析】

将观点转化为逻辑图

┌转折关系:但(从规定性到具体解说)

├命题:这种先验哲学对于这个开端来说又还是太多了

分析┼理由:因为

根据┌形式:由于这样一门科学将必须完整地

└两条┤    ┌1、既包含分析的知识

      └内容┤

            └2、又包含有先天综合的知识

┌递进关系:所以

├形态:就其涉及到我们的意图而言

├特点:它具有太大的规模

    观点:因为我们只能将这种分析推进到这样的程度①

结论┼本质译者的思辨能力没有提升到先验逻辑高度

    逻辑:因此我们只能将这种分析推进到这样的程度①

│    ┌层次结构:即

└具体┤    ┌动因:它为了对我们惟一感兴趣的

      │    ├对象:先天综合诸原则

      └描述┤

            ├方法:从其整个范围内加以洞察

            └属性:必然是不可缺少的

注释①:本质环节“因为”一词翻译不妥,只有改为“因此”才能与递进关系“所以”对应起来。即逻辑结构是这样的:因为……所以……,因此……。呈现出认识过程具有的三个环节。

“因为”的后面内容属于“原因或理由”,“所以”的后面内容属于“结论”。“因此”的后面是“规则”或“属性”。相互之间的逻辑属性截然不同。

 这里暴露出翻译者对语言逻辑结构和认识结构之间的一体关系缺乏了解这一弊端

2、条件形式语句中缺少边界——“内”字

那么我们对于只是在我们一切知识的根本能力即先验统觉中看到自然界,即只是在自然界惟一能因之而叫作一切可能经验的客体、也就是叫作自然界的那种统一性中,看到自然界,也就不会感到奇怪了;P124

┌接续形式:那么

    主体:我们

德语┤    ┌认识:对于

    └形态┤一体形式

          └逻辑:只是

    关系形态我们对于

结构汉语分立形式

    存在形式我们只是

条件形式:在我们一切知识的根本能力(内)——此处应添加边界

│    ┌逻辑环节:即先验统觉中看到自然界

├解说┼认识环节:即只是在自然界惟一能因之而叫作一切可能经验的客体

│    └结构环节:也就是叫作自然界的那种统一性中

├具体形态:看到自然界——动态形式

└属性:也就不会感到奇怪了

解说:作为条件形式“一切知识的根本能力”必须添加表明边界的汉字“内”,以便将科学的认识能力、逻辑推论能力与那些抽象的思辨、主观臆想的辩证技巧展示区分开来。

3、添加了“由于”之后,导致与先验逻辑结构不相符合

译文:因为一个在广延上无限的世界的杂多是同时被给予的。不过,为了思考这样一个总量的总体性,由于我们不可能依据在直观中自行构成这个总体性的那些边界,我们就必须对我们的这个概念作出解释,这个概念在这种情况下不能从整体达到各部分的确定的总量,而必须通过各部分的相继综合来阐明一个整体的可能性。 P365366

┌理由:因为

├根据:一个在广延上无限的世界的杂多是同时被给予的

├转折形式:不过

结构┼目的:为了思考这样一个总量的总体性

          ┌观点:由于我们不可能依据在直观中自行构成这个总体性的那些边界

│    区别译者添加了“由于”之后与先验逻辑结构不相符合,故需删去

        └逻辑:我们不可能依据在直观中自行构成这个总体性的那些边界

│    ├方法:我们就必须对我们的这个概念作出解释

└手段┼形式:这个概念在这种情况下

      ├属性:不能从整体达到各部分的确定的总量

      └本质:而必须通过各部分的相继综合来阐明一个整体的可能性

注释:“由于”一词属于认识环节的原因,这里的内容是逻辑关系和认识结构的展示,它通过“目的和手段”这对范畴表现出来,所以不需要代表原因的“由于”掺杂在其中。为此,我们需要将这多余的文字排除出去。

在这里,逻辑、方法、形式、属性、本质相互之间都是层次关系,它与河图中心5 的属性吻合,即与理性思辨环节的真理格式一致。如果将逻辑环节的属性换成观点之后,就会导致认识能力的降低,从逻辑学视域降到认识论视域,这是与康德的研究特点不相符合的

当然,去掉“由于”之后,与汉语的常规表达方式不符,但是与《老子》大道的辩证逻辑理念一致。如何实现与汉语的常规表达方式一致呢?方法很简单,可以在逻辑和方法之间添加虚词——“为此”,这样就符合汉语语法和逻辑规则了。逻辑图为

┌逻辑:我们不可能依据在直观中自行构成这个总体性的那些边界

结构┼添加虚词:为此

└方法:我们就必须对我们的这个概念作出解释

4、省略了标点符号之后,导致语句结构缺乏精准性

文:因为即使这种公理,除了在我们知性的最广泛的经验运用中积极地证明自己以外,也决不能在经验客体上对扩展和纠正我们的知识有更大的影响。P422

┌理由:因为(后面应添加)与解说形式分割开

│          ┌形式同一:即:(后面应添加冒号)解说形式与内容分割开

结构┤    ┌条件┼动态关系:使这种公理

│    │    └应用边界:除了在我们知性的最广泛的经验运用中

│    │    ┌实践动态:积极地证明自己以外——指逻辑论证方法

└根据┼形态┤指按照菱形结构法科学地论证和表述真理

│    └认识静态:也决不能

├位置:在经验客体上

│    ┌应用范围:对扩展和纠正我们的知识

└功能┤指先验逻辑的属性是不涉及真理的具体内容

            └形态特点:有更大的影响

修正后:因为,即:使这种公理,除了在我们知性的最广泛的经验运用中积极地证明自己以外

邓晓芒的译文是按照汉字的语言逻辑规则排列形成的结构,它没有站在文字表达的内容环节,即辩证逻辑高度进行排列,依据逻辑结构图,它在“因为”和“即”的后面需要添加逗号和冒号,以表明,“因为”的内涵是理由形式,“即”的内涵是解说形式,演绎形式。两种形式不能与内容混合在一起,否则,逻辑结构就会发生质变

5、用隶属关系取代了位置界限

译文:这种情况对于那些偶然的物当然最终必定会发生,但不是对于那些有关物的单纯表象,这些表象的偶然性本身只是现相,并且除了能够导致对这些现相进行规定的也就是经验性的回溯外不能导致任何别的回溯。但对诸现象即感官世界设想一个理知的根据并设想这根据摆脱了感官世界的偶然性,这是既不与在现象序列中的无限制的经验性回溯相对立,又不与这些现象的无一例外的偶然性相对立的。P452

┌指称对象:这种情况

├关系形态:对于那些偶然的物当然最终必定会发生

├视角转换:但

├本质:不是对于那些有关物的单纯表象

├形态:这些表象的偶然性本身只是现相——指处于隐藏状态的不定形式

结构┼递进关系一体形式:并且

│        ┌抽象:除了

├条件边界┼具体:能够导致

            ┌译文:对这些现相进行规定的——认识形态

│        └本质

              └修正:对这些现相进行规定之外——位置界限

│    ┌同一形式:也就是

├解说┤与边界条件同一,都是“外”字

│    └反思过程:经验性的回溯外——指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本质属性:不能导致任何别的回溯——指不能超越现象进到自在之物

 注释:这里的译文应该用(之外)取代“的”字,因为它的语句结构是条件、边界,而不是隶属关系和形式特点。

┌视角转换:但

├关系形式对诸现象

│    ┌形式同一:即

├解说┤   

│    └内容:感官世界

        抽象:设想一个理知的根据

结构┼关系形态┼一体形式:并

│        具体:设想这根据摆脱了感官世界的偶然性

├判断:这是

│    ┌直接:既不与在现象序列中的无限制的经验性回溯相对立

洞见符合A=A的同一律规则

      └间接:又不与这些现象的无一例外的偶然性相对立的

6、对俞吾金的质疑进行的逻辑解析

俞吾金在介绍邓晓芒的译文时,对译文的准确性提出了质疑,原文如下:

如把Dasein译为“存有”,这里涉及到sein,haben,es gibt这些表达式之间的关系。他译Erscheinung为“现象”,译Phänomen为“现相”似有欠妥之处。另外,网上也有讨论,关于他的第一版前言中的两段译文的准确性问题。

经过比对,我发现,李秋零把Dasein译为存在;邓晓芒Dasein译为存有。

现在的问题是:到底谁的译文更加符合康德的先验逻辑理念呢?对此,人们不能局限在德语的语言结构层面上展开讨论,必须上升到康德创新出来的认识结构高度。为此,我们需要将“有是在”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认识论的金字塔展示出来,它是这样的:

关于邓晓芒译文中的精准性问题

间接形式的逻辑图

┌李秋零译为存在:属于抽象概念,符合语言逻辑规则:A=A的同一律

区别┤Dasein的中文名称

└邓晓芒译为存有:属于具体概念,符合先验逻辑规则:两分法——同一律

理论依据

┌存在环节康德称作现象的质料:本质是在┐合二为一

现象┤一体两分                            ├综合为“存有”

└认识环节康德称作现象的形式:本质是有┘

显然,邓晓芒的译文是精准的,完全符合康德的先验逻辑理念

关于现象与现相的区分问题,它的逻辑图是这样的:

关于邓晓芒译文中的精准性问题

间接形式的逻辑图

┌存在环节:现象的质料:客观对象

知性:现象┼认识环节:现象的形式:认识形态

认识论视域└感性直观:空间和时间:两个先验要素

┌逻辑环节:菱形结构法(康德)-思维规则法《老子》

理性:现相┤        ┌经验性:判断表——静态的认识结构

逻辑学视域└方法环节┤

          └先天性:范畴表——动态的逻辑结构

显然,邓晓芒给出的译文与康德创新出来的先验逻辑、认识结构直接吻合在一起。非常精准到位。相比之下,李秋零的译文与康德的先验逻辑理念——菱形结构法、认识结构法相差甚远。这就是局限在观点理论环节只注重文本内容而忽视了逻辑结构导致的必然结果。

哲学逻辑结构的根基是抽象的字词关系,它是虚无的形态。因此,只要翻译过程中能够准确把握知性和理性两个层次二律背反的矛盾关系,就是精准的译文。一味追求符合德语的语言规则,就会偏离康德创新出来的先验逻辑理念。这就是追求语言结构与追求认识结构两种思路不同导致出来的两种结果。追求语言结构就会与康德的先验逻辑理念背道而驰,追求认识结构就能够准确地把握康德的先验逻辑理念。

由此看来,俞吾金对邓晓芒译文的质疑,是站在德语的语言结构角度上,他忽视了康德的创新恰恰偏离了德语的语言结构。为避免人们的误解,康德放弃了全都用德语表述的格式,而使用了诸多的拉丁文,目的就是克服德语中的双关语,一词多义的弊端。由此构成康德在语言文字用法上与中国汉语的逻辑理念基本一致,都强调一词一义这种清晰的表达方式。这就是图像法、正位法对语言文字属性的基本要求。就像“有是在”德文都用同一个单词Sein表示,结果逻辑定位的鲜明特点是“三位一体”即存在、认识、逻辑三个环节不可分割开,显然,这是与认识结构的属性不相容的。“存有”体现的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是客观真理具有的本质属性。完全符合先验逻辑规则。而“存在”没有体现出认识和对象的一体关系,只能符合语言逻辑——形式逻辑规则:A=A的同一律,这是主观规定的逻辑规则。而康德创新出来的先验逻辑则属于客观逻辑规则。

翻译哲学文章不能像翻译文学作品那样,单纯注重语法结构,必须把康德的创新特点牢牢把握住,否则的话,注重了语法规则,忽视了语言内部具有的逻辑结构——认识结构,就会偏离逻辑创新的轨道,就会降低康德的研究视域,这就是西方学者至今也破解不了康德先验逻辑之谜的根本原因。他们全都局限在传统的语法和逻辑规则之内,忽视了康德恰恰是有意识地自觉地避开了德语的文字缺陷,通过使用拉丁文的形式实现了一词一义,精准定位的图像法、正位法、菱形结构法,金字塔模式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