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子64章的逻辑分析
(2010-03-05 05:32:25)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评瓦格纳的老子注 |
第64章的文本和结构对比
一、文本内容对比
1、语言结构给出的文本
64.1 其安易持 , 其未兆易谋 。
64.2 其脆易泮 , 其微易散 。
64.3 为之 乎其 未有 ,
64.4 治之 乎其 未乱 。
64.5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 九 成 之台起于累土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为者败之 , 执者失之 。
64.6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 无执故无失 。 民之从事 , 常于 其 几成而败之 。
64.7 慎终如始 , 则无败事 矣 。 是以圣人欲不欲 , 不贵难得之货 。
64.8 学不学 以 复众人之所过 。
64.9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也 。
2、辩证逻辑给出的文本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3、两种文本的对比分析
┌为之 乎其 未有,治之 乎其 未乱:具体关系,认识环节的联系
属性不同┤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于”是作用对象,动态的关系形式
┌九 成 之台起于累土:“九成”属认识 的形式特点 ,这里可能是笔误
表述形式┤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九层” 是 逻辑属性,思维和存在同一性
┌常于 其 几成而败之:“其”(它的)是对象,具体的关系
形式不同┤
└常于几成而败之:抽象形式,本质关系,逻辑格式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矣 :“矣”是叹词,口语形式
表述形式┤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没有叹词,理性的命题形式
┌学不学 以 复众人之所过:“以”(用来)指定对象,具体关系
深度不同┤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抽象形式,理性环节本质关系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也 :“也”是叹词,口语形式
表述形式┤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没有叹词,理性的命题形式
二、文本结构对比
1、链体结构的形式
第一部分的结构被王弼注释为明确的链体结构。然而,前两个句子又被细分为两个分句,分别指涉统治者的社会等级和身命。它们构成了一个从属的链体格栅。
从句5中间开始,出现了另一个以“为”和“执”为核心的二分结构。它们与此章第一部分的对子不应合。然而,第一和第二部分形成了一个对照。第一部分描述了圣王容“易”且及时的行动,第二部分则描述了在事情已发展为灾难后试图有所挽救的笨拙努力。然而,在“为”与威胁尚未发生或“执”与事情尚在“微”“脆”之间没有可见的关联,因此两部分的两组串系无法关联起来。因此我决定将第二部分当做c型句的细分,此章结构为:(P663)
Ⅰ
Ⅱ
将文本内容代入到链体结构中,是这样的:
Ⅰ
Ⅱ
C- 64.6 民之从事 , 常于 其 几成而败之 。
C- 64.7 慎终如始 , 则无败事 矣。
C- 64.7 是以圣人欲不欲 , 不贵难得之货 。
C- 64.8 学不学 以 复众人之所过 。
C- 64.9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也。
解说: ① 这是根据瓦格纳先生在第一篇中具体分析给出的逻辑结构图绘制的。应该看到,以符号形式出现的逻辑结构属于抽象的形式联系,将内容代入到逻辑结构中之后,就会使它的逻辑属性发生质变,从抽象的形式联系转化为具体的逻辑关系,即从语言逻辑、形式逻辑转化为辩证逻辑。辩证逻辑的本质属性是表述的形式和内容二者不可分割开。
2、哲学结构的形式
64 章:关系之道——关系网模式
┌其安易持
├其未兆易谋
┌形式关系┤ 系统是四种形式
│
│
│
├本质关系┤ 本质是两分法
│
│
│
关系之道┼动态关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
│
│
│
│
└系统关系┤
│
└理论┤
└是以圣人┼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系统规律└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