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老子第一章的译文

标签:
老子道德经辩证逻辑大道之谜思东书屋杂谈 |
分类: 《老子》具体解说 |
按照认识论、逻辑学的属性判断,它的解说内容必须紧密联系认识论的结构、依据认识形式和认识属性解说字义,不能偏离认识结构和逻辑模式。下面是我们对译文的具体解说:
道:内涵是辩证逻辑、把握动态过程的理性方法
可道:可以认识、可以表述的逻辑格式、包括下定义、推论、论理的格式。这些逻辑格式都是不能言说的,老子只能通过比喻的形式、讲道理的形式暗示出来。时代哲学则将它用图像和动画片两种形式演示出来。
非恒道:“恒”是固定不变的含义。“非恒道”是不断变化的属性,这是辩证逻辑具有的特点,它通过81章的逻辑格式和逻辑结构展示出来。
名:事物的名称。道是逻辑而不是事物,逻辑是本质之间的关系,它是观察不到的内容,具体表现在表述的形式和表述的内容之间,因此需要通过语言表述的形式、特点、顺序、结构展示出来。
可名:道作为逻辑关系也是可以起名的,它与事物的名称不同,是概念的形式。概念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关系的形式和内容。这里老子肯定了大道可以有特定的名称。
非恒名:逻辑的名称与事物的名称不同,它不是一词一义、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可以变化的属性,具有不同的名称,老子将它用“大、逝、远、反”四个名称表述大道自身具有的属性。由此构成“非恒名”的内涵。四种属性之间是相互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关系,由此构成大道的本质属性:它是辩证逻辑、辩证认识的运动规律。
无名天地之始,无名,这是万物的存在形式和特点,它们与认识无关,独立于人的认识之外,属于混沌的存在形式,普遍联系在一起,彼此之间相互作用,不断变化、相互转化和发生质变。这就是天地自身具有的属性。为此我们将它用“存在属性”表述出来。即存在无名,它与人的认识无关。这一解说告诉人们,世间万物的名称都是人类为了区分事物添加到存在物身上的,不是存在物本身具有的规定性。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语言文化上面的差异,同一种东西可以具有不同的名称,这一特点表明,事物的名称是人们添加到事物身上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客观事物,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始,最初的含义。天地最初是没有名字的,后人给它们添加了名字。
有名万物之母。给万物起名字是人类特有的智慧。人类就像母亲一样,给它的孩子起名,这里老子用比喻的形式解说万物名称的来源。
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无欲:没有主观的意愿,没有占有的欲望,人们只是为了认识事物。可以引申为“没有主观的因素”即坚持客观性的原则。妙:是变化的规律。观察和探索事物的变化规律。
恒有欲,以观其徼。有欲:直译是有一种欲望,要把握事物变化的规律。如何把握事物变化的规律呢?它需要人类智慧创造出逻辑规则,思维方法,用它们作为认识的工具,帮助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所以,妙的内涵用“规律”把握,老子用“玄德”表述它,徼的内涵用“规则,方法、工具”表述,老子用“大道”表述它。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此两者”指的是“妙和徼”,而不是前面所说的“有名和无名”。妙是规律,徼是规则。两者同出,即认识层次、认识深度相同。异名,表述的名称不同,老子将“妙”用“玄德”表述出来,“徼”用“大道”表述出来,明确指出“玄德隶属于大道”。
同谓之玄。“妙”和“徼”,“玄德”和“大道”它们二者都是看不到的内容,属于思辨的产物。老子用“玄”表述思辨性,黑格尔用“反思、思辨”两个概念表述它。其中“反思”是动态的过程形式,“思辨”是抽象的关系形式即概念辩证法的形式。如果我们用图像展示出来的话,“玄”是处在圆圈里面的认识内容。
file:///D:/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png
图中绿色的三角形即由两条射线圈在里面的内容是直接抽象的反映论把握的对象内容,黄色矩型框里面的圆圈就是“玄”的内涵,它与客观存在物处在间接联系的层次上。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玄”。认识的对象是可见的存在,“玄”的对象是看不到的关系,它发生在认识和对象、表述形式和表述内容之间。
玄之又玄,即玄上加玄,由此构成两个层次的思辨。体现在认识对象中,“玄”是逻辑关系、逻辑格式、抽象的方法。“又玄”则是逻辑规则,思维规律、思维工具。具体说来,“玄”把握的是每章内部具有的逻辑图形式。“又玄”则把握了81章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结构,即一个环环相套的圆圈模式。
众妙之门。妙的内涵是规律,众妙,即各种规律。门是入口,把握规律的方法,手段。这就是老子大道的功能和威力,它是把握各种规律的思维工具。
我们按照老子的哲学理念将第一章的内容详尽地解说出来,对照诸多的老学研究成果人们就会看到,它们在大道属性判断上均偏离了老子的哲学理念,都是没有“入道”的凡夫俗子,从不同的角度用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取代了老子的智慧。
我们对老子大道第一章译文的解说属于终极答案,今后不会有人能够超越这一解说。因为这是遵循老子讲述的“无为”理念,属于“无欲”的客观性,它没有丝毫的主观认识添加在其中。而是依据老子的“道纪”方法进行逻辑推论得出的结果。它将老子无法表述清晰的理念用现代的语言清晰地表述出来。这就是哲学理论发展的特点:它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从不清晰的表述形式发展到逐渐清晰化。
应该看到。对于老子大道的属性,印度学者奥修率先把握住了,他在《老子心解》一书中将大道的内涵解说为“生命的逻辑”,与西方逻辑学截然不同的逻辑,是自相矛盾、自我否定的关系形式。这些解说都是进到大道本质属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则在奥修的认识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将“生命的逻辑”用“真实的逻辑”即辩证逻辑、哲学逻辑取而代之。由此构成逻辑分析的两个阶段:属性判断和具体内容的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