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中的“有无”论(一)
(2008-07-13 10:48:46)
标签:
爱在中国行教育文化杂谈 |
分类: 《老子》第一阶段研究 |
“有无论”是老子“道论”中的基本矛盾,它不能依靠图解形式讲清楚。因为它是认识论、辩证论的基础,是矛盾论的基因形态。为此,我们先将老子《道德经》中关于“有无”的主要论述找出来,对它逐一进行解析。
第一章
2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注释: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材料来源:译文和注释来自中国老子网。下同)
批注:无,天地之始。“无”是本质(注意:本质的内涵是关系),天地是它的两种形式。天地是理性认识的特点。“无”是极限环节的认识。逻辑关系为:极限:无——理性:天地——知性:万物。有,万物的根基。有是“存在”,万物的属性。逻辑关系为:
┌本质是无:道的内涵:根据、理由
┌无:理性层次┤道是天地的本质:规律的属性
道:极限认识┤两个层次
│属性对立
└有:知性层次┤存在是万物的属性:规律的形式
└它是万物的属性
这是上升到极限环节的“有无”关系。它指明了“道”的属性:“道”不是具体存在的产物,而是认识环节的产物。这里的“无”作根据、理由来讲。“有”则是它的表述形式和特点。例如,事物运动规律的属性是“无”(存在环节的属性是必然性,认识把握了这种必然性,因而称之为“规律”,将规律表述出来,它就从无转化为有。)万物之母,这里的母指的是万物的根,根基,共同具有的本质属性。
可见,这是站在思维和存在属性对立的角度揭示有无之间的转化关系。——有无之间属性对立,康德用二律背反表述理性环节的认识属性——它是自相矛盾。
2007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