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鸦”为什么喝不到瓶子里的水
——浅谈把握文本的重要性
有机会听了两位一年级教师执教《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那就是这两位教师在执教过程中都遇到了“乌鸦”喝不着水的问题。
第一位老师是自己演示给学生们看的。她在往瓶中放石子时由于想尽快让水升上来,不是像乌鸦一样“一颗一颗地放到瓶子里”,而是一把一把地往瓶子里放,结果却卡住了。这时老师如果能让学生抓住文本分析原因,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这位老师却顺手拿起学生的一支铅笔往瓶里捣,结果铅笔断了,瓶口的石子牢牢卡在了瓶口。乌鸦,当然喝不到水了。
第二位老师是布置学生分组演示的,其中有两组没有成功。老师没有找原因,也没有让做成功的同学帮助一下没成功的同学。当时我就靠着一组没做成功的学生,望着有些无奈的师生,我把食指伸到瓶子里晃动了几下,然后拿起一些“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到了瓶口。看看他们疑惑的表情,我用笔在课文中“它叼起小石子”的“小”字上画了一个重重的圆圈——老师恍然大悟。
从以上的课堂教学中可以看出,两位教师都想通过演示试验法证明、引导学生理解乌鸦是怎样想办法喝到水的。这个想法是不错的,但由于老师总想把它做为“亮点”呈现,却忽视了对文本的深度把握、钻研,没有牢牢抓住文本,竟使“乌鸦”们(做试验的老师和学生)喝不到瓶里的水了!
由此及彼,悄悄反思当下的教学,一些老师受某些作秀公开课的误导,对文本的深度理解、钻研少了,对表演、多媒体的准备多了,热热闹闹的表演中及多媒体图像的声色变换里,课堂是热闹了,但却少了对文本的感悟,少了对文本想象的时间、空间。就像当下的一些相声,看着、听着热闹,过后却回味不出什么,语言的艺术成分少了,这好像也是一种悲哀。当然,我并不是反对用多媒体课件,也不反对让学生表演,但关键是要用的恰到好处,要锦上添花,而不是画蛇添足才好。再说,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表演、课件展示也应该是为学生理解文本、深化情感、提升精神层次服务才好,如果放弃文本单纯追求表演,那是排戏或拍电影了。其实,排戏或拍电影,那也是要好好把握文本,仔细揣摩文本内涵的。
就《乌鸦喝水》一文来说,内容不过一百字,老师认真读一读,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充分预设一下,然后让学生多读一读,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如“小”、“一颗一颗”、“渐渐”,我想学生会明白乌鸦的善于思考及聪明才智的。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再做试验,或在试验中遇到困难再回到文本中“求助”,我想“乌鸦”一定会喝到水的!
(在20070523《中国教师报》创新课堂版发表)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 教师
>> 教学反思 >> 正文2007.9.5转载
http://www.edudown.net/teacher/xinkecheng/200709/16042.html
中国校本研修网 >> 课例指引 >> 文本课例 >>2007.6.2转载
http://xbyx.cersp.com/klzy/wbkl/200706/1561.html
福建省教育厅网站2007.6.10转载http://www.fjedu.gov.cn/html/2007/06/265995_19844.html
语文网2011.11.22转载
http://yuwen.chazidian.com/xiangxi-202435/
天门教育网转载2007.6.18转载 http://www.tm.e21.cn/node/17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