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风山堂
风山堂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547
  • 关注人气:67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川史迹之  梓潼的汉阙、石窟寺、牌坊和桥梁

(2017-07-30 17:19:53)
标签:

四川

梓潼

汉阙

石窟寺

牌坊和桥梁

分类: 游记8-渝蜀黔

 

四川史迹之 <wbr> <wbr>梓潼的汉阙、石窟寺、牌坊和桥梁
卧龙山千佛岩石窟,唐贞观八年(634),四川省梓潼县卧龙镇,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去年八月小游梓潼、盐亭,虽不甚酷热,但艳阳灼炙,也皮开肉绽,再也不想盛夏之际出门了。梓潼建郡较早,前些年据说发现了西汉郡治。县境内古迹,如汉代石阙、唐代摩崖造像、明代木结构建筑和壁画、清代石牌坊和桥梁,古蜀道贯穿全境,仿佛便是巴蜀现存文物的一个缩影。

    除玛瑙寺壁画上世纪毁于火灾,七曲山大庙曾有过短暂的造访,其余类型的文物这次均作为重点参观,计有石阙4处、石窟寺2处、牌坊1处、桥梁5处、木结构建筑1处。梓潼县城内文物无几,现存均在近郊。从城南过潼江河,河上架有清代修建的南桥,河中心筑分水鱼嘴,桥南头立有古碑4通。过桥右转再折向南,旧官道上建有全县的贞孝节烈总坊,惜道路已无存,仅留下路旁的修路碑3通,时间是清道光十四年(1834)。牌坊不远有李业阙。关于是阙是碑,有着不同看法。我比较倾向前人的意见,即虽为独石,也略见有收分,其正面顶部仿有斗拱,是阙的可能性更大。其阙帽多数看法是后人所增,或许最早如同天府广场出土的汉碑那样带有庑殿式的顶盖。返回南桥,继续向南行,公路边上有俗称书箱石的贾公阙,双阙均存,但风化剥蚀严重,连文保碑上的字也磨灭,几乎与普通垒石无异。其中右阙阙身刻字,因刻于侧面,前辈也认为是后人补刻的。


四川史迹之 <wbr> <wbr>梓潼的汉阙、石窟寺、牌坊和桥梁
南桥,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公布)


四川史迹之 <wbr> <wbr>梓潼的汉阙、石窟寺、牌坊和桥梁
贞孝节烈总坊,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四川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四川史迹之 <wbr> <wbr>梓潼的汉阙、石窟寺、牌坊和桥梁
坊上雕刻颇觉文雅


四川史迹之 <wbr> <wbr>梓潼的汉阙、石窟寺、牌坊和桥梁
字板上刻有139位节妇烈女的姓氏


四川史迹之 <wbr> <wbr>梓潼的汉阙、石窟寺、牌坊和桥梁
其间布置二十四孝的故事画和诗书,以及花卉、动物等图案


四川史迹之 <wbr> <wbr>梓潼的汉阙、石窟寺、牌坊和桥梁
李业阙,约建于东汉建武十二年(36),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川史迹之 <wbr> <wbr>梓潼的汉阙、石窟寺、牌坊和桥梁
阙身的隶书八字多数看法是后人补刻的


四川史迹之 <wbr> <wbr>梓潼的汉阙、石窟寺、牌坊和桥梁
保护亭内有4通碑刻,其中一块碑阴刻有文庙图


四川史迹之 <wbr> <wbr>梓潼的汉阙、石窟寺、牌坊和桥梁
阙两旁还有不知来历的石兽2具,看形态属于较早期的遗存


四川史迹之 <wbr> <wbr>梓潼的汉阙、石窟寺、牌坊和桥梁
贾公阙,约东汉,梓潼县文物保护单位

 

    梓潼县城附近存有汉阙4处,数量上可与渠县相当。遗憾的是保存状态不佳,从百年前的照片看已经不可乐观。城北文昌花园小区内有杨公阙,位于一隅的土坡之上,为树木所覆,不易察看。阙身之字也被认为是后人补刻。此阙保存状态稍好于贾公阙。城西则有俗称九块石的无铭阙,阙身上雕刻、顶盖之下部犹在。但环境不佳,正当大路中间,兼居民在此烧香,与汉代古物的身份也不相称。从城西过河,有西岩寺,寺后崖壁上有唐代造像数龛,及寺院僧侣的题字。造像经信徒重妆,面貌大不如前,只有龛楣雕刻可以欣赏。崖壁上刻有大篇幅的题记,字迹模糊难辨,资料上记载是唐贞元二十年(804)。在西山上俯瞰潼江河,远县城处尚存2座老石板桥可供通行,近县城处已改为水泥平桥。


四川史迹之 <wbr> <wbr>梓潼的汉阙、石窟寺、牌坊和桥梁
杨公阙,约东汉,梓潼县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公布)


四川史迹之 <wbr> <wbr>梓潼的汉阙、石窟寺、牌坊和桥梁
无铭阙,约东汉,梓潼县文物保护单位


四川史迹之 <wbr> <wbr>梓潼的汉阙、石窟寺、牌坊和桥梁
西崖寺石刻造像及唐宋碑刻,唐、宋,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公布),龛楣刻七佛,两侧飞天

四川史迹之 <wbr> <wbr>梓潼的汉阙、石窟寺、牌坊和桥梁
另一相同布置的龛楣,彩妆的年代可能更早,但龛内造像已被重妆损坏了原貌


四川史迹之 <wbr> <wbr>梓潼的汉阙、石窟寺、牌坊和桥梁
侧壁小龛下方的供养人具有唐人服饰特点,下部存有壁画痕迹


四川史迹之 <wbr> <wbr>梓潼的汉阙、石窟寺、牌坊和桥梁
远县城处的老石板桥,仍有通行

 

    梓潼最重要的一处文物大概是古蜀道上的七曲山大庙,在梓潼通往绵阳的支线上,还散落数处小型的石窟寺。卧龙镇附近的山上,有座四面龛,其中一面刻有贞观八年(634)的造像记,又因存有阿弥陀佛与五十二菩萨的大龛而受到重视。正对庙门的大龛造像精美,唯杂入了非佛家的人物,不知为何。


四川史迹之 <wbr> <wbr>梓潼的汉阙、石窟寺、牌坊和桥梁
进门第一龛,岩石崩落,亟待加固,只是我国真正具备文物修缮能力的队伍太少,地方也为此发愁

四川史迹之 <wbr> <wbr>梓潼的汉阙、石窟寺、牌坊和桥梁
左侧胁侍菩萨略显华贵


四川史迹之 <wbr> <wbr>梓潼的汉阙、石窟寺、牌坊和桥梁
右侧胁侍菩萨则显娟静


四川史迹之 <wbr> <wbr>梓潼的汉阙、石窟寺、牌坊和桥梁
龛壁上有中国营造学社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考察的题记


四川史迹之 <wbr> <wbr>梓潼的汉阙、石窟寺、牌坊和桥梁
进门右侧龛规模略小,布局与前龛类似


四川史迹之 <wbr> <wbr>梓潼的汉阙、石窟寺、牌坊和桥梁
壁面上的天龙八部保存更好,也较前龛更精美

四川史迹之 <wbr> <wbr>梓潼的汉阙、石窟寺、牌坊和桥梁
莲台下的狮子


四川史迹之 <wbr> <wbr>梓潼的汉阙、石窟寺、牌坊和桥梁
背面龛右侧的造像碑记


四川史迹之 <wbr> <wbr>梓潼的汉阙、石窟寺、牌坊和桥梁
阿弥陀佛与五十二菩萨,在巴中南龛、绵阳碧水寺都有此题材造像


四川史迹之 <wbr> <wbr>梓潼的汉阙、石窟寺、牌坊和桥梁
左侧胁侍菩萨


四川史迹之 <wbr> <wbr>梓潼的汉阙、石窟寺、牌坊和桥梁
听法菩萨姿态各异,唯缺少莲枝串连,画面整体稍觉呆板


四川史迹之 <wbr> <wbr>梓潼的汉阙、石窟寺、牌坊和桥梁
听法菩萨之二

 

    事先看到省保名录里有座大石板桥,想去看个究竟。谁知走错了路,花了冤枉时间不说,还摔了一屁股泥。最终在火三轮大爷的帮助下顺利找到。其实离许州镇很近,出镇上山,没有岔路,路边立有文保碑。此段尚存数百米的石板路,顺路下坡,就走到潼江河边。石桥简朴阔大,周边山水清静,颇享受独处的时光。镇上还有座红军桥,怕赶不回县城,没来得及去一看。到许州的半路,还顺道观赏了豢龙乡的一座古建筑。梓潼到许州的中巴需在县城另一个车站搭乘,班次比较多。


四川史迹之 <wbr> <wbr>梓潼的汉阙、石窟寺、牌坊和桥梁
豢龙乡新胜村老年活动中心的古建筑,我猜测是文昌宫一类,牌子上写着锁水寺


四川史迹之 <wbr> <wbr>梓潼的汉阙、石窟寺、牌坊和桥梁
通往登子山石桥的古道


四川史迹之 <wbr> <wbr>梓潼的汉阙、石窟寺、牌坊和桥梁
登子山石桥,清末,四川省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


四川史迹之 <wbr> <wbr>梓潼的汉阙、石窟寺、牌坊和桥梁
山青水净,若能空中俯瞰一定不错


四川史迹之 <wbr> <wbr>梓潼的汉阙、石窟寺、牌坊和桥梁
在桥上来回走,鲜有行人经过

 

    最后去了偏远的大新乡欣赏一座小楼桥。巴蜀地区曾经廊桥遍地,考古所见大约在西汉。据文献,中晚唐的雍陶在简阳为官,改情尽桥为折柳桥,题于桥楹。既然称作桥楹,想必是有廊屋的。《成都文类》收入的几篇宋代建桥记,如万里桥、驷马桥,均是廊桥。跨越锦江的安顺桥最为知名,可惜毁于洪水。留下旧影的如万福桥以及灌县的普济桥也较为大型。

    工业时代以来,为交通便利,以及减少维修耗费等因素,位于要道上的大中型廊桥往往拆除改为混凝土桥,只有偏僻乡村尚存一二。巴蜀廊桥多是木平板桥上建屋,或石平板桥、石拱桥(桥面平直)上建屋,不似其他地区有木拱类型,算是建造较易、资费较少吧。远则至康定也曾有汉式风格的廊桥。

四川史迹之 <wbr> <wbr>梓潼的汉阙、石窟寺、牌坊和桥梁
弥江桥,清,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公布)


四川史迹之 <wbr> <wbr>梓潼的汉阙、石窟寺、牌坊和桥梁
桥不大,四周存有古柏数株


四川史迹之 <wbr> <wbr>梓潼的汉阙、石窟寺、牌坊和桥梁
两端建门坊,装饰斗拱


四川史迹之 <wbr> <wbr>梓潼的汉阙、石窟寺、牌坊和桥梁
桥墩石砌三跨,圆木三根架梁,上铺木板,桥屋中间架楼,设木梯,不远有弥江寺,桥当是为交通寺院所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