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周文王碑及摩崖造像,南北朝至清,四川省龙泉驿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地人俗称天落石,并不难找,询问大佛岩即可。翻了几本历史书,只在《舆地纪胜》里找到了周文王庙和碑,此书又记载的西岩院“岩壁间有石刻大悲像,会昌之厄,像毁不全”,说在涌泉镇,翻地图在简阳县城的东面,大佛岩所在为山泉镇,在简阳西北,现已归龙泉驿区管辖。
大佛寺存庙宇四合院,正殿用石柱,根据题刻应是晚清民国时期修建。内奉大佛一尊,似乎原头像已毁,后人依岩壁又雕刻佛头,从侧面看头像与身躯并不在一个立面上。殿内两侧有土中掘出的造像若干,看去象清代的作品,多有残缺。
正殿背后石壁上,则是南北朝以来的摩崖碑刻和造像。较重要的刻字有北周闵帝元年(557)的《北周文王碑》,唐大历六年(771)的《三教道场碑》和北宋崇宁五年(1106)进士宋京的《留题周文王庙诗》。从地理位置上看,这里距离乡镇颇远,为何千年前人们建庙于此?若仅为佛寺还好理解,过去当是大道经过,而为帝王颂功德,总应当在人口稠密之所。下公交的地方名雀儿垭,上山又经过一处战斗遗址,莫非古时有关隘军营设于此,可扼守要塞,故而在军中为宇文泰树碑?
碑额与《舆地纪胜》所云“即后周高祖文帝之庙,其碑额题云:大周车骑大将军强独乐为文王建立二尊像,蔺融为之纪,初元年丁丑造”也不尽相同,兼之文字留存清晰,碑与造像杂处,颇有些怀疑乃后人重刊之作。不过古人记述,也往往展转得之于他人的文字中,讹误也难免。

正殿内的石刻弥勒佛像1尊,高4.29米

侧壁的小像

北周文王碑和释道合龛

文王碑的碑额,与文献记载比较,少了“蔺融为之纪”的内容

碑文保存状态很好

碑下方左右各镌佛像一,过去人们依碑额解读,曾认为是一佛一道

三教道场碑在合龛之右,整块岩石是倾斜的

三教碑的碑额,有妙音鸟

宋京诗
因为读了周文王碑的碑额,开始怀疑所谓的佛道二尊像,不是碑身上的像,而是整块岩石正中的佛道合龛了,这也比较好理解碑与造像同刻在一块岩壁上。不过这龛像怎么看也不像是南北朝啊,难道全部是后人的高仿之作?

左为释迦牟尼及阿难、迦叶、观音、大势至,右为天尊及二仙姑、二仙人

释道二教人物站在一处,又各归统领

佛教人物的形象更熟悉一些

而道教人物,因为陌生,一度把仙姑当作了世俗之人

左右两壁是文武护法

应该都是道教人物

崖壁上大小龛像,多已风化,雕刻也不觉精细,且有比例不甚适度

衣褶的雕刻有些简单

有4尊菩萨像颇为优美

华丽的璎珞,千年之后仍为人注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