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铺双牌坊,清,四川省绵阳市,四川省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
涪城区六座石牌坊还差新铺未去,姨爹说偏远得很,一直不太相信,总觉牌坊建在通衢大道上,能有多远多偏。
从绵阳市中心医院乘坐到永兴的公交,在新皂下,穿过场镇,沿盘山公路到石庙子。这段路有永兴到天宫院的班车经过,但来回步行都未见到车的影子,自驾可以开车到石庙子,后面就没公路了,只有一条土路在山梁上盘绕蜿蜒。单程走了1小时多。后来看到网友关于绵阳石牌坊的帖子,说路线是搭18路、41路或72路车到磨家收费站下,在一块红色矩形板状雕塑(中空异形)右边的三岔路口上山,顺乡村公路上行约两三公里即到。这位网友去得早,两座牌坊间还没太多树,很容易在一道坊那里看到双牌坊的风景。并且那时的石桥铺还是田野状态,百岁坊周围无大的遮挡,孝义坊也未移动位置,更无大型社区的崛起。塘汛的楼部也未坠落,龙门的还在别人家的屋子里。他还去了游仙2座、江油2座、梓潼1座、盐亭3座牌坊,其中盐亭有一座是牌坊和字库的结合体。
我走的线路步行时间多了点,路上不止一次询问到没有,未曾想牌坊建在荒无人烟的梁子上,难道过去的人们,就是从这里往来于绵阳、罗江、安县之间?
突然在开阔的田野间看到第一道牌坊(其实是二道坊),不由张望另一座的位置,还好,距离并不远,这时才知来之不易。
说是荒野,其实不然,在二道坊下,分明听到喜宴的声音,拜父母,敬亲友,就是看不到人烟。也是,平坦的山梁上都是农田,屋子都修筑在梁子下方了。

二道坊:唐诗森妻曾氏节孝坊,清同治七年(1868),石工滕家儒
二道坊是孙媳妇曾氏的节孝坊,曾辉道之女,唐顺禄之三媳。年十九结缡,二十二岁寡居,守节三十年而建坊。牌坊缺了两楼一抱鼓石,但并未遗失,还躺在地下,一直未恢复。明间正楼屋脊中央为三重楼阁的顶子,感觉最上少了点什么。额枋上全是雕刻,刻字两面相同,一时分不清其朝向。我想既然祖姑的牌坊先建,孙媳妇的应当面向祖姑的一道坊,也就是正面刻龙,背面刻凤吧。
明间刻有节孝事迹,前为官员列名,后为家属列名,末附石工名和建坊时间,正背面相同。次间刻七言绝句,共四首。明间两柱刻对联:茹蘗含冰,专持苦节维坤道;旌门表里,特沛纶恩焕母仪。另一面是:冰霜常怀,朝夕独坚节烈;纶綍重至,后先共沐恩光。次间的对联照得太正,最末一字被抱鼓石挡住了。
虽然缺了构件,在宽阔的梁子上,二道坊的整体视觉效果还是不错的。




可以看到一道坊的这个方向应是背面,字匾遗失了。

另一面向东,应是正面吧。感觉二道坊的雕刻要浅一些,石质也硬一点。





一道坊在数百米远,抱鼓石全失,最近做了基础加固,还立了丑陋无比的文保碑,大煞风景。此坊为祖姑陈氏的节孝坊,形式与曾氏坊相同,而屋脊中央是宝瓶,瓶身还刻有人物鬼神。可能是石质的缘故,感觉雕刻更生动一些。石工是同一位师傅。

一道坊:唐心朝妻陈氏节孝坊,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送石儒士谭德(和、明),石工滕家儒
陈氏,陈元解次女,唐天仁次媳。年十九适唐,七载夫亡,苦节五十七年,春秋八十三载。立坊人中就有二道坊的主人曾氏。需要说明的是,唐家为罗江人,一道坊官员列名中有绵州和罗江县,二道坊却只有绵州,是否当年的地界就在这里?
一道坊中最漂亮的是明间中额枋两头的双人组,感觉就是夫妻从青春到白头的写照,可是牌坊的主人,其幸福永远定在了第一格。




牌坊东面细部,曾有彩绘的感觉。


地上躺着明间的雀替,不知为何没有复原,任其零落。

下额枋下刻有太极图。

一道坊西面,刻凤的当是背面。



四组双人写真,看了几遍,最喜第四幅,有种新婚的喜悦与羞涩。


以前我们接受的教育,守节的妇女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同时,她们中的一些人又自觉维护着礼教而迫害其他妇女。看着这些牌坊,总想着其中的故事是怎样的,故事的女主人公如何对面青年守寡的命运,又是如何决定终身守志,她们自己的心里想着什么,这恐怕不是一句受害者这么简单。除了传统教育对忠贞的坚持,还有许多现实的抉择,经济的保障、家族环境的适应、儿女的牵绊、公婆的期待、旁人的目光,都很难让一位女性做出改嫁的决定。其实,方志中记载的节妇虽多,生活中改嫁的妇女也不会少,不会有人花力气把她们也一一笔录下来。对于群体而言,守节总是痛苦难捱的日子,而对于个体,谁能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体制下就不会诞生甜蜜的爱情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