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麦桑官寨,阿坝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坍塌前的麦桑官寨,图片出自《中国民族建筑》第一卷

官寨所在的铁穷村,远处半山可能是夺登寺

草地上开放着白色小花,有些像去年在协庆看到的蓝色龙胆
麦桑官寨位于阿坝县哇尔玛乡铁穷村,从客运站步行过来,大约10分钟路程。官寨在302省道的北边,南边是乡政府和赛格寺。我的资料记录成了麦尔玛乡,大家都说远得很。不过他们也都知道大土官的官寨就在附近,不至于跑到老远扑个空。而我印象中,也记得官寨离县城很近,相信自己没错的。
现在的官寨是1935年烧毁后,由小土司华尔功臣烈于1937年重建的,至1949年始竣工,所以又叫做华尔功臣烈官寨,也有记为墨桑土千户官寨的。我仔细翻阅《庄学本全集》,1934年他经过中阿坝,还与小土司结为异姓兄弟,但未获允为小土司拍照,书中也没有官寨的影像,不知道是后来遗失了,还是为官寨拍照也属于禁忌。庄氏记录官寨前有围墙,围墙下是汉人的商店,四周是转经廊,阿坝染麻风症的人,每天在官寨前转大经求赦。不过时运急转,经受了革命洗礼的国民,已经没有过去的禁忌了。
麦桑也写作墨桑,是川甘青草地最有实力的一位土司,正式的封号应是中阿坝土千户。据说拉卜楞寺看中了麦桑家族的影响力,专门请班禅大师打卦,欲迎华尔功臣烈去做活佛,不知确有此事否。不过麦桑家更亲近的是现在川甘交界处的纳摩寺。铁穷村前有政府立的旅游线路图,标注名称是麦桑官寨,我还是入乡随俗吧。

官寨前的围墙,相信是老墙,墙上贴着牛粪饼

官寨右侧的一段墙,前后都不连贯

铁穷村的民居,家家都有大院子,小土楼
官寨过去是乡政府驻地,现已腾空闲置,有专人看护。我去不逢时,主人在打开官寨大门时,我无意识跟进,被守门的大狗咬了一口,还好狗也通人性,没有狠狠下嘴,只磨破点皮。也因此,我出入官寨都似落荒而逃,没留意墙体的厚度,资料上说底部厚2米,也难怪能够完好无损。
不过官寨内部的木楼已经坍塌,而且尸骨无存。看护的大叔说乡政府迁出后,屋顶漏雨,木材糟朽,不可避免地倒塌。这还没结束,我看见院内堆积着木料,便询问是否是官寨的原物。大叔摇摇头,说老乡纷纷来官寨搬运木料,后来把门锁上,大家又从窗口运,把官寨搬了空。大叔至今还怀念当年的华美,也感叹现在造不出来了。

官寨前部墙体,过去正面凹处开有木质窗户

正面旧影,《中国民族建筑》第一卷
麦桑官寨为回字形,外墙为夯土,内部住房全为木质,后部四层,前部和左右都是三层,向内天井环绕一周回廊。大叔说有324根柱子,回廊外围使用的是通柱,直达顶层,而内部每层柱子是断开的,这也是藏族建筑的特点,稳定性就差一些。2005年备齐了木料,准备重修官寨,但不知什么原因并未开工,如今木料又开始糟朽,可叹。
其实早在80年代末,麦桑官寨就申报省级文物,估计当时还未坍塌,似乎也通过的评审,但最后公布的名单并没有他,这就是命运吧。如果提升一级,或许能得到卓克基官寨一样的眷顾。包括华尔功臣烈本人,看过一些介绍,应是开明人士,但最终遭际凄凉,令人嗟叹。也许房子与主人一样,有着某种通感吧。

官寨东墙,准备的木材都十分粗大

老柱础,为了重修官寨,柱础已经补齐,回廊外沿也是石砌的口字形基础

消失了的官寨内景,《中国民族建筑》第一卷
看见北墙完全不开窗,西墙只开了一个,我就问了十分傻冒的问题,答案就是风从西北方向过来。我又很傻问,那么土司就住在东面咯。其实不然,大叔说土司的住房在西南角的三楼,东面是客房一类的,外面有座挑厕,还是官寨原物。挑厕有两座,西墙外的已经没了。
最让大叔赞叹的是后部三楼的经堂,根据经验,应该是贯通三层和四层的,介绍说四层建有转经廊,现在很难想象当年的状况(或许和卓克基官寨类似)。经堂的柱头有精美的雕刻,随着官寨的坍塌,一并被百姓拿走而无踪影了。

官寨西南角,据说土司住房在这个位置

从外面看相同的位置,雨搭很显眼

东墙外的挑厕,官寨的原物,除了墙体,已经不多了

后部四楼的回廊向里缩了一截,外面的平台与东西两部屋顶相连,《中国民族建筑》第一卷

经堂柱头的雕刻,《中国民族建筑》第一卷
我原以为麦桑官寨不至于全塌,看着空旷的院子,当时也无暇细想,如今回味,有些无奈,又有些耿耿于怀。也许过去的事情,真就随风而去吧。

再看一眼官寨,下回来,或许已经重建了

西北角还留有一间狭小的牢房

牢房内很黑,只有小小的洞口通气采光

官寨的门板还是原物
转到官寨外,景色还是宜人的,一栋栋黄土藏房点缀在草地上,不远处青山连绵,脚下开着黄色小花,牛慢悠悠啃食着,偶尔抬头看眼经过的人。

官寨外景

东墙,因为有窗户和挑厕,多数照片都从这个角度拍摄的

资料介绍官寨面阔47.8米,进深47.76米,基本是正方形

我一直不知道这些雨搭是否为原物,但第一眼看到老照片时,便被雨搭吸引

告别官寨,去寻访伸臂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