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门外遥看怀远楼
屏山是此行的重点,所留历史遗迹多为明代。今年向家坝水电站开始蓄水,下半年将淹没屏山老县城。进城后,并没有看到忙碌搬迁的场面,人们象往常一样,看病的、探友的、逛街的、找政府办事的、机动车交罚款的。我先询问南门,却沿着老街走到了西门。
现存的马湖府城墙始建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原有5座门,今存3座。小南门名迎江门,上建重檐的得月楼,过去是金沙江南岸云南绥江摆渡过来的必经之路,09年拆除。一同拆除的还有城门内的禹帝宫,以保留了清代的洪水淹没线而名列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屏山文物将整体搬迁到新县城,估计这是搬迁前的一次试点。
小南门外就是码头,如今已停运。拆除后的空地扩充了菜市场,我一心寻找城门,却忘记了附近还有马湖府的内城城墙,当时向西行走,一直未到东边扫视。屏山县城主街上全部修起了水泥楼房,旧城门在主街以下靠近江边的位置,西门内外还残存了一段老街。

南正街上的铺子,以衣服和毛线为主
南正街,挂牌子的是供销社二门市和农贸技术服务站
西正街上的危房,远处是西门,很多房主已经搬离
小食摊摆了一溜
西门名翙凤门,上建怀远楼。城外是忠孝街,民居保留还算完整,人去楼空,看着颇觉萧瑟。沿山坡小路可到高处,街外即金沙江。街边有牌子指示西门码头,从这里看老街,很有些吊脚楼的味道。其中有房建于石拱之上,不知是桥还是水门。西门以北的城墙有300米以上,直到县城主街为止。城上长着3棵大树,一位路过的大姐看我拍照,便问屏山还是可以吧,提到文物搬迁,她还感叹这树怎么搬哟。
西门曾作茶楼使用
城门洞,另两座城门的包铁木门板还有残留
走到城外
立在城楼边上的文保碑,马湖府城址已经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
城墙上的石级和城内的民居外墙
城楼一角,牌子上说是明代建筑
城楼柱础,城楼结构比后来见的寺观简单很多
完整且露出的一段城墙

感觉树与城是一体的
也很担忧古树的命运
老街背面的金沙江,平静而暗淡
忠孝街即景

过去这里是通往宜宾的陆路大道,也无怪西门外如此多民居了
在西门码头仰望忠孝街

不知道这些民居会不会搬走,最可能的命运就是拆除后沉入江底
无意中看到了这道石拱
回到主街,继续寻找北门,在主街以北的山上,朝金江中学的方向走就没错。北门名承恩门,上建拱极楼,现为当地居民使用。据说山上还有水洞门,没有去找。
等到县城搬迁完毕,拆除叠压在城墙上的楼房,或许能露出更多吧。如果城墙内部是夯土,真不知道搬迁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当今社会还会讲求工程质量来层层夯筑吗?
山间民居

仰望北门,曲折山路
北门的一扇木门板上部还有包铁
走到北门外,山间风物正好

庆幸搬迁前看了原貌
最后从主街向东步行到东关,比较远,到达天色已发暗。远远能看见石牌坊屹立于民居之中,感觉甚好。在村里转下转上,终于见到第一座素面的牌坊,上书“彤管流辉”,下方小字为“旌表节孝邑民任国相之妻李氏”,资料说面阔6.6米,高8.5米,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立。
“彤管流辉”坊,村民在房前围了院墙

石坊楼部,斗拱和“百二河山”坊相似
转过弯看见第二座“守贞遂志”坊,下方小字为“旌表节妇民任应孝妻王氏之坊”。两座牌坊都敷过石灰,估计前一座的小字也有“之坊”二字。资料说此坊面阔6.8米,高7米,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立,雕刻不求精细,图形大略而已。
“守贞遂志”坊
比起后来在绵阳看的牌坊,屏山的略显简单

文保碑给人的感觉也不错
虽然提前准备了资料,却懒得拿出来翻阅,以至于我想当然把东关牌坊记成了两座。回来看资料才发现漏了一座明坊,还好返回前在山坡上拍照拣到这座。明坊面阔4.4米,高3.9米,上书“于公庙”三字,明嘉靖丁酉年(1537)立。远远就可看见此坊的楼部遗失。
夹在民居中的“于公庙”坊很不容易发现
离开东关前,有意眺望江岸,想寻找这里的城门遗址,谁想就在村口。此城门楼名靖边楼,是屏山东来的通关要塞,如今只余门洞。可惜功课做得不细,不知道门洞里竟藏有两块石碑。其一为《东关楼铭碑记》,其二为《修靖边楼记》,落款明嘉靖六年(1527)屏山县知县张树书。门洞前杂草丛生,并伴有垃圾,洞口堆着柴火,当时真未往此处想。
靖边楼遗址,周围的环境迷惑了我
天色逐渐暗下来,这里离县城有段距离,急于寻找了狮子桥返回。桥在东关之东,在这里就可看见前方的民居楼房,桥便在公路右侧的楼前,但我差点把公路上的那座桥当成了古迹。狮子桥建于明代,长17.4米,四只狮子两两相背。在今天的环境下,很难复原当年的道路是如何经过此桥的。
走上狮子桥
桥与树很搭配
侧影,最后忘记照张县保碑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