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是宜宾人,姨妈和母亲出生于此,这回到宜宾,就有怀念逝者的意思。外婆曾经在宜宾县的横江镇住过半年,之后她的命运就改变了,或许也是好事,解放后没有了出身的负担。长辈一直有到横江住一晚的愿望,我也惦记着这座基本还保留原貌的传统场镇。另一个想法是,到即将被金沙江淹没的屏山老县城看看。
宜宾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除了不大不小的一些文物点外,大片民居早已拆完,现在仅剩冠英街一小截,估计万平左右,不成气候。本来位于三江汇合处,如果保留江岸的自然风貌和沿江民居,还是颇具风味的。历史无法倒退,名城已是往事。
在老城区转了一圈,想看成片民居,结果鲜有收获。先从水东门开始,如今在街头新建了一个不古不新的城门,权当是应景吧,这种新玩意自然也有人喜欢。好在水东门没有拆,但门外本来是石级下到岷江边的,如今垫平修成了大马路。我以为城墙转角沿着马路还有残留,跑去一看直截了当没有了。
叙州城墙明洪武六年(1373)包砖石,明末部分破坏,清乾嘉修复,本朝拆毁,现为市级文物(1998年),合江门段保留稍长。


从石级上到高处,有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的“百二河山”坊,第三批市级文物(2002年),面阔7.6米,通高5.6米,斗拱的样式与老屏山的“彤管流辉”坊颇相似。附近还有位于学校中的武庙,已修缮一新。另有华佗殿,新建的寺院利用了这座院子,在他前后修庙。这些晚期的建筑,往往无甚精彩处,唯有与街区连成片,成为居民生活的部分,才有生命力。看见他们孤零零地保留在现代楼房之间,不忍心也无心再去拍照。武庙是与石坊同批的市级文物,华佗殿是优秀历史建筑。现在不给定级的文物点,统统冠以优秀历史建筑的称号。

去寻找外婆曾经居住的地方,不经意转到市委市政府大院。其实也不算不经意,解放前外婆本就住在这一带。人民翻身做主人,城市的最好地段都留给了人民公仆。市委大院在都长街开设的大门外,有座法国天主教在咸丰十年(1860)建的永生公馆,礼拜堂已拆除,只剩下这座民国时期的小楼,现用于信访和市里一些文艺协会的办公场所。

市委在中山街的门外有座民国时期的钟鼓楼,按理说这种样式只有钟没有鼓了,但地方还是习惯叫她钟鼓楼,楼高32米。走过中山街的时候,好象是公安局里,也是民国风格的砖楼,体量颇大。

住在翠屏区政府旁,就顺便拍了张,不清楚年代,可能是解放后吧。

宜宾老城不大,走着走着就到了市中心大观楼。楼加台基高27.95米,本是谯楼,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乾隆三十年(1765)重修,是四川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大观楼看着总觉差点味,就像八十年代重建的古迹一样。楼内陈列宜宾市历史文化遗产展,免费,就进去学习了下。

在大观楼的台基上,看见商业街的宜宾商会,又叫叙府会馆,建于民国。迁家成都前,姨妈和母亲住在商业街,奇怪的是外婆却住在中山街附近,那时外公先去了成都,站稳脚跟后才前后接走外婆和两个孩子。姨妈说她们小时经常去商会玩耍,但再见实物时,又与其印象有差别。商会曾用做餐馆,现在临街开了铺子,入口也封死。我去居民住宅楼上拍照时,一位大叔过去住在商会对面,拆迁后又住商会隔壁。他说解放初商会面积更大些,门开在大观楼南边,建有一座牌坊。现在商会屋顶铺了塑料布,看不见里面的院坝。


印象中大观楼到合江门不远,但走起来还有些累人。几转到了粮房街,与冠英街相连。看见一条巷子里的高墙,进去张望,一边已经建起楼房,平房一溜,进深只有一个天井。

回到冠英街,过去叫观音街,民国时雅化街名,改为冠英。这条街原来颇长,旧城改造牺牲了大半,如今只留着靠近合江门城墙的百余米。2002年列入市级文物,是宜宾老城唯一保留的历史街区。我们经过时,正有当地的摄影爱好者组织活动,并有小型的摄影展览,都是关于冠英街的。俯瞰街区、院坝里的生活细节,看着感觉很不错。
大邑地主庄园的刘文彩很有名吧,他就是在宜宾发家的,如今冠英街的几处深宅,就是刘文彩在宜宾的房产之一。





我上城墙眺望时,才知道冠英街西部就是靠着城墙根修的,站在城上,就直视人家的屋顶了。城墙下是天全街,过去应在城外,如今只留下王爷庙后殿一座孤零零的建筑,其余都拆光建成了市民休闲场地。

王爷庙所在的天全街至合江门段有保存稍好的城墙遗址,长度与冠英街等齐。在天全街段,多是大块的石料,到合江门,石料就整齐而小了。城墙上长着大树,应当还是原来的样子。


合江门是岷江与金沙江的交汇处,门早已无,惟有江水滔滔。岷江很清,金沙则浊,界限分明,汇为杨子,东流而去。在岷江与长江所夹的山上,有建于明隆庆三年(1569)的东山白塔,也是四川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山上有宋蒙之战的登高山城,建于南宋咸淳三年(1267),7年后被攻破。蒙军扫荡四川半世纪,文化沦丧,当时采用的山城防御体系,遗址遍布巴蜀,以合川钓鱼城、合江神臂城、金堂云顶山城较著名。

天气不佳,视度有限,就没往东山上去。资料说宜宾的顺城、光复、走马、麻线是老街,已是过去时,如今走马街和麻线街还有半边老房子,比冠英街的完整性差远了。走了一遭,偶有一二可看。先是走马街上一座民国时期的门楼,还有些模样。

又见到三层的楼房。

下走马街有云南会馆是早知道的,先还被她迷人的外表所吸引。后在馆内看维修介绍,才知一切外表都是修缮的成果,之前可没有这些鲜亮的色彩。云南会馆建于清光绪晚期,是川滇两省贸易往来的见证者,可惜原来的五进大院,只余大门牌坊、倒座戏楼和左右厢房。穿过戏楼,发现正面的厅堂已经消失,现模仿照壁的样子修了一堵墙,与外界相隔。伫立于二楼的走廊上,真是感慨万分,破坏太容易,我们不尊重自己的祖先,最后不尊重的还是自己。戏楼的柱子很粗,撑弓的雕刻也细腻,但不知是否是维修时新作的。会馆现做为茶楼使用,也是许多文艺协会的驻地,宜宾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


走马街上还有两处酒窖遗址,原建筑已经拆除,遗址应在新盖的楼房里吧,只看见一处文物保护的标志,旁边是酒厂的门市,听说走的高档路线。后在麻线街看见民居的天窗还可喜,街上有川主庙,红色外墙,如同八十年代新建,虽知是老建筑,还是没有入内。

走马街和麻线街相接处,纵向有信义街,在这里解决午饭。对面有座老式大门,进去一看还有过厅,只是内部的房子都已拆光,过厅后就是人家的小区楼房。两边厢房也塌完,只剩这几道封火墙划过那日的雨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