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本不在我计划中,家里人想看看震后重建的情况,我也欣然,年内有川西官寨之行的打算,正好探路热身。车过都汶路的收费站,零星飘落着雪花,穿过隧道,天大晴。满目伤痕,河山破碎,岷江对岸的老公路几乎全被掩埋。途中无法停车,只在返蓉时找到较宽处逗留片刻,江水碧绿,滑坡处难觅生机。

午饭在绵虒镇附近解决,趁做饭时转了圈。岷江河道里全是石头,不知震前是否就这样。远望山腰的村落,感叹这里交通实在不便。


在公路上望见一片屋顶之后有座翘翘的歇山,估计是庙子,决定探探。原来这边是从涂禹山迁下来的三官庙村,翘翘的屋子或许就是三官庙吧。家人催促回去吃饭,只隔着树林拍了远景。村子重建采用了羌族样式,但周围还留存着不少汉式房屋。小广场有座羌族祭祀的“石炉”,经过时正冒着烟。
公路两边开馆子的多是外来人,询问瓦寺土司官寨,或问涂禹山,他们都不知情。在三官庙村碰见一位大姐,她说沿公路继续前行再左转上山。去县城的路上一直留意着,却未发现明显的上山之道。


午饭后直驱汶川县城威州镇,上了姜维城遗址。返回时再过绵虒,这里是汶川老县城,保留有较多历史遗迹,如县衙门、文庙大成殿、文星阁、禹王宫及戏台、真武宫、石刻和明城墙。如今已打造成某4A景区的一部分,想当然以为城内古意盎然。谁知大错,绵虒的古建筑大多已拆除。
先去了禹王宫,戏台的木雕粉饰一新,我颇怀疑地震损毁厉害,修缮时直接刻了新的。导游图只标了文庙和此地,其余全不见踪影。汶川也自称是大禹故里,所以这里的禹王宫与湖北移民应该没啥关系。



禹王宫和文庙一东一西,需穿过镇子的中心,现在建有一些休闲和地震纪念景观。镇后靠近大山的地方重修了城墙,但很不靠谱,一丝古城墙的影子都找不到。不过介绍也说得很明白,这是兼做抵挡滑坡的防护墙,我觉得这才是其主要功能,城墙的形式还在其次。因为之前不知道绵虒还保存着城墙,也就没去寻找是否还有劫余的痕迹。
镇上也有一些老房子,大多隐藏在瓷砖或新房后面。又新建了一条仿古街,但人气不旺,远不及公路对面的三官庙村。路遇一位大婶,她说天台已经拆了,我们明明问的文庙啊。又过来一位大叔,才明白天台就是文星阁,文庙确实拆了,迁到镇外的里坪。他们还指着镇中心的新建景观,说文庙以前就在那里。
确定了文庙的位置,我又询问县衙门。大叔摇摇头,早拆了,一声叹息。

去文庙的路上,看见一处废弃电站的设施,旁边就是吊桥,朽垮的样子,走上去有些心虚,还好安全通过。


文星阁看着在桥边上,却要绕过村民的房子。这也许是绵虒保留最接近原貌的古建筑,介绍说阁内有壁画,门锁着没能登临。文庙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文革中大部被毁,仅剩大成殿。绵虒中学扩建,再次被拆,介绍说材料搬迁过来,由珠海援建。如今文庙恢复了昔日规模,却偏离场镇,无人问津,只有顽皮的孩子把点燃的鞭炮仍进屋里,听一声巨响。才建的墙壁上,也多有涂鸦。
临别时,一个小孩把鞭炮仍进了文星阁的底层。


最后奉送三张汶川文庙的旧影,文星阁在万仞宫墙左侧,老照片就是惹人眼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