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在建和这一年:集团化背景下的教师研训

(2017-11-10 14:48:22)

集团化办学背景下的教师研训

——区教育局“集团化办学及名校建设”研修班学习体会

      

                               武汉市卓中建和分校  张新华

 

今年5月21-25日,我参加了洪山区教育局组织的集团化办学及名校建设研修班。在教育局尹局长的带领下,我们一行21人赴重庆成都两市,先后参观了文龙小学、綦江中学、青羊实验中学、成都实验小学四所中小学,对其校园文化、教育教学管理进行了实地探访,重点考察了集团化办学、学区制建设做法和经验,收获良多。

在成都实验小学,我对该校教师培训的“高压锅模式”非常感兴趣。该校通过组建网班以及“读课、备课、还课、议课”,助推教师专业高速成长。

教师队伍是学校的第一竞争力,师资培训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永恒旋律。建和中学作为一个以人事代理招聘为主的新兴学校,教师培训可谓迫在眉睫。为此,我对教师研训这一块工作进行了重点关注。

下面,我结合建和中学半年来借力卓刀泉中学教育集团开展教师研训的案例,就集团化办学背景下的教师研训谈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发挥集团优势

    我校去年招聘了27名新教师。其中大部分教师为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教学经验;少部分有教学经历,但多来自武汉市外并且从事高中教学,对武汉市本土中考的考情和学情不熟悉。按照师资成长的一般规律,教师一般要经过新手、熟手、能手、高手四个阶段,成长为教学能手快则5年,一般为8年,慢则10年以上。目前,建和中学教师队伍建设基础非常薄弱,教师培训任务非常繁重。我们迫切希望通过集团化办学中的培训共享机制,来推动教师队伍快速成长,为建和中学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教师研训呈现了”现象。

一是教师多,人气足,一个备课组总人数可以达到20人,有利于教研活动氛围创设与活动开展;二是名师骨干教师多,教学领头羊多,有利于教研活动方向把握与质量提升;三是学生多,且分属不同地域不同层次,差异性资源丰富,有利于学情研究由特性向共性有利于学情研究的分类化四是竞争多,同类班级可以在集团内部进行横向比较,有利于树立标高和榜样,有利于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

基于以上四大优势,我认为教师研训在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比单个学校可以更有作为,教师成长完全可以更快一些“高压锅模式”可以借鉴。我们希望用建校之初的3-5年时间改造建和中学的教师队伍,使教学能手覆盖率达到新教师总数的80%以上,把好入职培训关,为今后教师队伍的进一步提档升级迈出重要的第一步

 

二、加大研训力度

为了充分发挥集团化办学下教师研训的优势,有必要加大研训力度。它应该不同于平常意义上的那种蜻蜓点水式的送课,而应该走向常态化、密集化。比如,研训活动要作为集团运作的主要形式,每周都要组织研训活动,力争每位教师每学期能够参加5次研训活动。

今年2月份以来,我校建立常态化“走出去”听课制度,每周派出1-2批教师赴英格中学、卓刀泉中学跟岗听课,累计达到80人次;同时建立了“请进来”听课制度,先后聘请英格、卓中、华一初名师以及张新华工作室优秀学员到校讲授示范课达到20人次以上。新教师跟岗培训参加率达到100%,每名教师参加“走出去”“请进来”活动平均在4次左右。

我校在教师培训上不仅舍得投入时间、投入人力,还在经费、交通等方面加大投入在局领导的支持下,今年争取1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高效课堂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外出交通车辆由勤办提供服务。

 

三、优化研训机制

我们以“聚焦常规,常态研训;师徒互学,共同进步”为指导思想,以建设高产出(效果好)、轻负担(效率高)、可持续(效益强)生态课堂为目标,在教师研训的实施机制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在研训形式上,我们主要做法如下:

    1.结对磨课:师徒“一对一”结对,交换到对方所带班听课并讲课。流程为:听一节课,讲一节课,议一节课。议课时从学科、学情两大方面解剖课例,提升对课堂目标精准性、内容充分性、策略适切性的专业敏感度,实现常态化深度磨课。

    2.联合备课:以学科备课组为单位开展联合备课,联备内容关注本学科教学热点及难点,教材内容、教研主题、中心发言人、时间地点提前半个月发布,实现备课资源共享。每月1次。

    3.联合测试:联考之命题、阅卷、排名、诊断分析均统一组织、分工合作,实现教学质量之实时监测。每学期4次。

    4.联合论坛: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组织“作业设计、批阅、讲评”论坛以及“临界生辅导”论坛,分享教学跟进落实之经验。每学期1次。

    在实施策略上,我们正在采取措施有:

    1.磨课随教学进度,集中安排在每周的周二上午、周四上午,覆盖4对师徒,周二建和中学教师赴卓中听课讲课,周四卓中教师赴建和听课讲课。

2.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政治磨课依序循环,体育、

音乐、美术磨课次数酌减,每学期4次即可。

    3.听课及讲课内容提前确定,以利深度研讨。

    4.联备、联考、专题论坛适时组织。

5.每次活动师徒均应填写《研训记载表》备案,并留存上课、听课、议课照片各1张。

2017年3月,在卓中教育集团开展的首届“教学节”活动中,我们组织教师参加了上课说课、听课评课、同课异构、磨课升格以及作业设计、师德演讲等比赛活动2017年5月,我们与总校组织了师徒结对活动,卓中名师到建和中学下课堂,为年轻教师诊断把脉教学工作,指导制定专业规划2017年5月-6月,在中考备考最紧张的最后关头,我们聘请英格、华一初的教师来校讲授中考临门一脚备考示范课,我校教师和学生一道听课学习。

可以说,建和中学的教师研训活动按照预定计划,在有条不紊地深度推进。

 

四、提供研训保障

推进集团化教师研训,需要打破教师“一校所有”格局,探索以集团为基本单位的教师交流模式。集团内各学校教师在保留教师人事关系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每年参加交流的教师(含中层干部)比例可以不少于10%,逐步实现各成员校、校区骨干教师资源的共享,最大程度地发挥集团内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另外,对承担集团化研训主要任务的教师,需要给予政策支持。比如,可以借鉴成都实验小学的做法,视同外出支教,以此激励骨干教师参与集团化校本培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推进集团化教师研训,还需要在集团内实现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一体化,在教育教学计划制定、教育教学常规检查、教育教学进度、教研活动、教学质量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协调一致、同步推进,避免教师研训和常规管理脱节。

最后,推进集团化教师研训,还需要在集团内实现教育教学评价考核一体化。即领头学校与薄弱学校指标同保责任共担,实施捆绑式考评,充分调动领头学校以及薄弱学校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启动集团化办学的内生动力                    2017年6月19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