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学困生转化》中期汇报
(2009-01-06 19:04:33)
标签:
杂谈 |
《初中阶段学困生转化》课题组
工作及成果中期汇报
学困生是指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学困生在学生中分布极为广泛,学困生转化是教师教育教学常规工作之一。关注和研究学困生转化,对于实现教育生际均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均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校自招生实行派位录取后,生源质量逐年下滑,历年中考达不到普高分数线的学生占到30%左右,学习上偏科跛腿的学生占到90%以上。学困生转化对我校生存和发展而言具有更为重要的价值。
为此,我校于2006年8月申报了《初中阶段学困生转化》课题。
2007年1月,我校收到了市教科规划领导小组关于《学困生转化》立项为市级重点课题的书面通知,标志着我校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并受到上级部门经费资助的大型课题《学困生转化》正式启动。
3月与市教科办签定了为期两年半的研究合同。5月在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们进一步明确了研究思路,完善了《课题研究方案》。
2007年6月,我们开始了第一阶段的研究工作。现已完成了各项预定任务,取得了极为可观的阶段性成果,简要小结如下。
一、工作回顾
一年来,课题组在组长桂校长、胡校长的领导下,在主管校长汪校长的策划下,主要开展了以下六项工作。
第一,科研培训。
首先是全校教师培训。课题组先后举办了《学困生转化与提高教学质量》、《学困生转化与教师专业成长》两次大型宣讲会,使全校教师认识学困生转化课题的重大现实意义,积极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参与。其次是课题组骨干培训。2007年7月选派陈贵玉等5人参加区教育局举办的学习型科研骨干班培训学习一周,11月又派张利华老师赴老河口市参加全省校本研修会议,为学困生转化带回了“自修—反思”这一有力的研究工具。再次,组织了课题专项培训。根据《研究方案》对课题方法的规定,课题组重点学习了“个案法”和“调查法”,查阅了大量文献,编印了3万字学习资料。另外,课题组认真研读了《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及教育著作中与学困生转化相关的文献,收集了比较丰富的资料。
第二,学困生调查研究。
2007年11月~12月,为了摸清我校学困生在年级、班级、学科、总成绩段上的分布及学困原因,为学困生诊断研究和分类转化提供依据,同时引导全体教师关注学困生的生存状况,掀起学困生研究热潮,我们“学困生转化”课题组组织了“学困生调查”活动。
◆调查过程。该调查以本校七、八、九三个年级的部分经过挑选的学困生为对象,按学科进行,课题组成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参加了调查与分析工作。调查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问卷调查”,组织240名学生无记名填写,问卷设计经相关研究成员反复论证并参考部分学术资料;第二部分为“学生访谈”,调查组共访谈了50名学生,收集了较详实的个案资料。
◆数据统计。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83份。经课题组认真统计,获得了关于我校学困生致困原因的一些基本数据。学生认为成绩不理想的原因见下表。
原 |
人 |
占 |
不想学这门课,没兴趣 |
8 |
4% |
不喜欢科任教师 |
0 |
0 |
基础太差,跟不上 |
40 |
22% |
这门课太难了,很畏惧 |
19 |
10% |
学习方法不当或习惯不良 |
80 |
44% |
其它原因 |
36 |
20% |
◆调查结论
1.我校学困生致困诱因有以下特点:
(1)没有因“不喜欢科任教师”而致困的。这说明学生对科任教师还是比较满意的,也说明科任教师的教学工作很不错。
(2)有44%的学生因“学习方法或学习习惯”而致困。这是本校学困生致困的第一大诱因。
(3)有22%的学生因“基础太差,跟不上”而致困。这是本校学困生致困的第二大诱因。
(4)有10%的学生因“课程太难,很畏惧”而致困,有4%的学生因“没兴趣,不想学这门课”而致困。
2.我校学困生解困的重点应放在学习方法习惯和基础补习两方面。
第三,个案转化实验。
贯彻“立足教学,研究教学,服务教学,提升教学”的科研方针,积极寻找课题研究与教学工作的结合点,使“学困生转化”课题研究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为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科研支持。2007年9月,我们要求每名成员定向追踪并转化1-3名学困生,详细记载转化策略、过程及效果,进行个案转化实验,实验周期不少于4个月。在此基础上撰写研究论文和个案报告。个案研究开展以来,课题组成员共研究了24名学困生,写出了案例24篇,论文18篇。2008年3月,我们在第一轮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又启动了第二轮个案研究,本轮研究推广到课题组以外的老师,研究周期为5个月,积累了一批个案研究素材。
第四,案例论文评比。
2008年3月,我们以学困生转化为主题,面向全体教师组织了案例论文评比活动。广大教师积极支持,很多不是课题组成员的老师也踊跃参加,学校桂校长、卢书记、胡校长带头撰写论文案例,掀起了学困生研究热潮。经过评审组评议,共优秀研究论文5篇,优秀个案报告4篇,优秀调研报告2篇。课题组为此编印了《学困生转化研究阶段性成果集》。2008年5月,为配合市教科规划办中期成果评比工作,我校课题组上报论文、案例、调查报告6篇参加评比,其中张新华老师的《学困生转化研究新视点》获市二等奖,张春艳、张利华老师的转化案例获市三等奖。
第五,专家引领。
2008年7月8日,课题组请教科院专家湛卫清博士指导课题研究工作。湛博士仔细听取了课题组工作和成果汇报,查看了相关资料,认为本课题研究紧密联系教学实际,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操作管理规范,研究思路清晰,成果比较丰富,并对下段工作提出了建议。
第六,“临界治跛”推广研究。
2008年9月,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启动了“临界治跛”工作。根据课题组提出的“临界治跛”理论,我校要求全体中考学科教师从初一起始年级开始,就重点关注满分、华一、实验、洪高、省示、市示、普高、毕业等八条升学线的临界学生,抓住其薄弱学科1~2门,进行专项治跛转差。为了加大治跛转差力度,学校校长、课题组长胡兵在2008年中考总结会上专门谈了临界治跛问题,指出我校还有潜力可挖。学校教务处、教科室还重新设计了期中调考学科教学质量诊断分析表,把“临界治跛”列为教师分析教学质量和开展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目前收到“临界治跛”方案共
二、理论成果
根据市教科院专家的意见,课题组把学困生诊断、学困生转化策略作为研究重点,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
学困生诊断方面:
首先,课题组对学困诱因做了认真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外部诱因和内部诱因两个概念。外部诱因包括教师和家长,内部诱因则态度、方法与习惯、学习基础、智力品质、意志方面等方面。
其次,对学困生构成也做了较深入的分析研究。按常规看法,学困生只是学生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学生不属于学困生范畴。课题组通过调查发现,平常我们对学困生这一概念的理解太窄太偏。学困生应该是一个相对概念,由于学生不可能都全能全才,他们总会在某一方面发展相对滞后,在某方面仍然处于学习困难阶段。学困生的范围实际上很广,几乎每一名学生都可能是某一方面的学困生。课题组有一个估计,我校学困生的比例应该在90%以上。为了深入研究学困生的构成成分,课题组提出了绝对学困生和相对学困生的概念。
绝对学困生各门学科均处于落后状态,也可称为“全科贫困生”。 这类学生基本不能顺利完成初中学习任务,难以通过初中学段毕业水平测试,解困难度极大,而且往往伴随有行为不良、思想不端甚至心理异常等问题,更增加了脱困的难度。相对学困生指某学科相对于各学科总成绩而言呈落后状态的学生,也可以称为“单科学困生”。单科学困生的特点是有跛腿学科,跛腿学科成为该生进一步提高的“瓶颈”,如果该生能在跛腿学科上有所作为,那么他的总体成绩将迎来一个大的飞跃。单科贫困生按总成绩的高低可分为:
1.跛腿的优秀生:总成绩居年级或班级优秀之列,而某一门学科为中游甚至下游,这门学科即为该生的跛腿学科。
2.跛腿的中等生:总成绩为年级或班级之中游水平,而某一门学科成绩居于下游。很显然,这门学科就是该中等生发展的“瓶颈”。
为了使课题研究服从并服务于常规教学工作,根据当前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学校教学实际情况,我们将学困生细分成以下五种“临界”类型:毕业临界生、普高临界生、市示范临界生、省示范临界生、洪高临界生、实验临界生、华一临界生、满分临界生。“临界学困生”概念是课题组的一个重大发现,它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对学困生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学困生转化策略方面:
由于在学困生诊断研究中提出了“临界学困生”概念,课题组在学困生转化策略方面顺理成章提出了“临界治跛”(或者叫“临界解困”)这一策略。围绕“临界治跛”策略,课题组提出一些具体建议。比如课堂上紧盯学困生:每堂课必须提问一次以上、优先给学困生发言、朗读、表演等展示机会、教学内容上适当低起点、对学困生的优秀表现或进步表现当堂表扬鼓励。再比如落实训练;进行个案辅导。等等。
三、实践成果
一年来的工作表明,学困生转化研究已经和正在对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新的积极因素悄然兴起。
一是全校上下掀起了关注学困生的热潮。学困生的生存状态和合理诉求得到老师们的重视,接纳和关爱学困生正在成为老师们的教育理念。
二是推动了公平教育理念在教学层面的贯彻落实。公平教育不仅体现在区域协调、校际均衡上,更表现在生际均衡、情智均衡、学科均衡上,学困生转化是公平教育的题中之义。
三是“临界治跛”开始进入全体教师的工作程序。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充分认识中考位置值形式下全面发展的绝对重要性,盯紧成绩临界学生,千方百计转差治跛。尤其是毕业年级大规模开展了“临界治跛”战役,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为2008届中考取得优异成绩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是培养了一批教科研骨干。学校以课题研究为平台,在科研中发现和锻炼教师,以研促训,研训一体,很多教师在业务上快速成长,一支高素质的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队伍逐步打造形成。
五是办学品牌意识逐步提升。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绝大多数不可能是全面发展、尽善尽美的所谓“精英”,而是存在着这样那样困难和问题的普通受教育者,因此,学困生学习解困和成绩提高事实上已成为社会各界和广大家长对学校工作的迫切要求。尽管我校缺少生源优势,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工作,比如小班教学、封闭管理等,实现“低进中出、中进高出;确保成人、力争成才”的办学目标,把学困生转化打造为武汉市知名教育品牌,彰显我校教育优势,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抢占属于我校自己的一席之地。
四、下段安排
第二阶段主要是深化、细化和拓宽学困生转化研究。
(一)子课题研究
1、宏观方面
①《学困生转化与教育均衡》(责任人:卢建飞;完成时间:2009年4月。)
②《学困生转化与学生个性心理》(责任人:欧阳迟;完成时间:2009年4月。)
③《学困生转化与教师专业成长》(责任人:张新华;完成时间:2009年4月。)
2、微观方面(全体教师均可选题撰写)
①《学困生转化的有效方法与策略》
包括:
《培养学习习惯与学困生转化》
《指导学习方法与学困生转化》
《调适学习心理与学困生转化》
《激发学习热情与学困生转化》
《建立学习常规与学困生转化》
②《学困生转化缘何不见成效》
③《“反思”在学困生转化中的意义》
(二)案例研究
①《厌学学困生转化个案报告》(责任人:黄
②《优秀生学科治跛个案报告》(责任人:彭长安;完成时间:2009年4月。)
③《中等生上升为优秀生个案报告》(责任人:何凌岚;完成时间:2009年4月。)
④《后进生上升为中等生个案报告》(责任人:张春艳;完成时间:2009年4月。)
⑤《优秀生沦落为后进生个案报告》(责任人:陈贵玉;完成时间:2009年4月。)
(三) “临界治跛”进一步应用推广
运用课题组提出的理论与方法,改进目前的学困生转化工作,为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服务。(责任人:汪子清;完成时间:2009年6月。)
(四)结题研究报告(责任人:张新华;完成时间:200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