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硫磺岛家书》战争时催促人本性的机器

标签:
第二万余有所不同常看美军娱乐 |
分类: 影视评论 |
影评:《硫磺岛家书》战争时催促人本性的机器
(文/张国飞)当你看过某些影像片段之后,你会想到相关的另外一部电影,那就是这部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的《硫磺岛家书》。有人说书是常读常新,我觉得这句话套用到电影中,电影也是常看常新。这部《硫磺岛家书》之前我又看过但其中的很多细节还是给忘记了,某一天又再次看了一次。
看《硫磺岛家书》你会觉得神奇而怪异,它是和《父辈的旗帜》一起作为拍摄计划而进行量身打造的,所以,当你看这两部电影中的任何一部都会感觉到似曾相似,只是所表现的主题和重点有所不同。《父辈的旗帜》上映后一片恶评,发行公司华纳为了挽回面子,不得不把原本准备在2007年公映的《硫磺岛家书》提前到2006年放映。
对于《硫磺岛家书》这部电影,如果但从电影本身来说,确实没什么大问题。故事、手法、表演都很好,更难得的是,在制作班底是美国人、演员却全是日本人的情况下,导演的意图能这么充分地展示出来。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硫磺岛之战是太平洋战争中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两万多名驻岛日军几乎全军覆没,而美方也有两万六千多人战死沙场,万余人负伤。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连续推出了《父辈的旗帜》和《硫磺岛家书》两部作品,分别从美方和日方来描绘这场激战。伊斯特伍德的此番尝试获得了成功。
对于战争双方的美军和日军,伊斯特伍德没有从战胜方和战败方的切入点去诠释,而是怀着人文主义的关怀,对战斗过的人们给予了同等的敬意。在这部《硫磺岛家书》中,我们不会看到大量短兵相接的战斗场面,影片着重刻画了日军中几个不同阶层不同个性的代表性人物,用他们的命运交织出这场战役的前前后后。
作为硫磺岛之战的美国篇和日本篇,两部电影各自独立,但也有若干重合呼应的场面,暗示出两者之间微妙的联系。比如,本片再现了前作主人公被杀的场面,前作中没有交代的日本兵的死因也在本片中有了充分的展开。将两部电影连起来观看将获得更为深切的体会。
《父辈的旗帜》和《硫磺岛家书》两个剧本从完全相反的侧面切入,讲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日本有着完全不同的军事文化,他们的官阶等级之分,还浸透着类似于宗教狂热的武士道精神—投降就是耻辱,所以,他们宁可战死,也绝不投。但美国士兵则完全相反,他们为信仰而战、为国家而战,但同时也珍爱自己的生命,为了让自己生存下去而战。但美国士兵也为保护战友为荣,为了并肩作战的兄弟,性命就自然而然排在了第二位。文/张国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