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导演:安德列.塔可夫斯基
(2011-01-20 15:13:33)
标签:
塔可夫斯基苏联雕刻时光戛纳影展伊万的童年娱乐 |
分类: 影视评论 |
【导演作品年表】
1.[1960] 压路机与小提琴 Katok i skripka(短片)
2.[1962] 伊凡的童年 Ivan's Childhood
3.[1969] 安德烈·卢布廖夫 Andrei Rublyov
4.[1972] 飞向太空 Solyaris
5.[1975] 镜子 The Mirror
6.[1979] 潜行者 Stalker
7.[1983] 乡愁 Nostalghia
8.[1986] 牺牲 The Sacrifice
男,生于1932年4月4日,Zavrazhe,Ivanono,USSR(前苏联,现俄罗斯) ,1986年12月28日 因肺癌(lung cancer)于法国巴黎(Paris, France. )逝世!
诗人之子,1954年考入国立莫斯科电影学院,毕业作品是和同学合作拍摄的《小提琴与压路机》。首部剧情长片《伊凡的童年》获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其后每部作品均获得众多国际殊荣,很多评论家视《安德烈·卢布耶夫》为他最伟大的杰作。1982年脱离苏联,1986年因肺癌逝世于巴黎。塔氏作品以如诗如梦的意境著称,主题宏大,流连于对生命或宗教的沉思和探索。瑞典大师伯格曼评价“他创造了崭新的电影语言,把生命像倒影、像梦境一般捕捉下来”。
书:《雕刻时光》--塔可夫斯基著
在这本书,他记录了自己的思想、回忆,首度披露其重要作品的创作灵感、发展脉络、工作方法以及浓烈的自传内涵,并深入探究影像创作的种种问题。 在民间,这是被私下里认为台湾远流"电影眼丛书"中最为知名的一本,又因与其同名的“雕刻时光”咖啡馆而更加闻名。 "他创造了崭新的电影语言,捕捉生命一如倒映,一如梦境。"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这位伯格曼眼中"当代最重要的导演",终其一生完成了两部短片和七部长片,部部堪称经典。自一九六二年《伊万的童年》荣获威尼斯影展金狮奖以来,塔可夫斯基电影中如梦似幻的诗意特质,以及全然原创又缱绻萦回的影像,即令人屏息专注;可谓继承了十九世纪俄国文学的辉煌传统。许多影评人曾试着诠释其浓烈的个人化视野,却始终难以企及。终于,在这本《雕刻时光》里,他记录了自己的思想、回忆,首度披露其重要作品的创作灵感、发展脉络、工作方法以及浓烈的自传内涵,并深入探究影像创作的种种问题。在这本艺术证言里,我们看到这位大师在"一团时间"里雕塑生命,仿佛时间奔驰穿越镜头,烙印于画面之中。 "倘若我们能将《雕刻时光》浓缩成一则单一的讯息,那么,它必然是,对任何艺术家和艺术形式而言,内涵与良知都应先于技巧。" -《洛杉矶时报书评》
内容简介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一九三二年生于俄罗斯札弗洛塞镇,是诗人阿尔谢尼伊·塔可夫斯基之子。曾就学于苏联电影学院,一九六一年毕业。他的电影曾经赢得多项国际性大奖;第一部长故事片《伊万的童年》于一九六二年获得威尼斯影展金狮奖。第二部电影《安德烈·卢布廖夫》于一九六九年的嘎纳影展赢得大将,接下来的作品,《索拉里斯》(1972)、《镜子》(1974)、《潜行者》(1979)均受到西方国家热烈推崇。他的作品以擅长运用惊人的象征意象驰名于世。一九八三年在意大利拍摄《乡愁》时,塔可夫斯基决定终生不再重返苏联。其最后一部作品《牺牲》荣获一九八六年夏纳影展评审团特别奖,同年十二月,塔可夫斯基因肺癌病逝于巴黎,享年五十四岁。 许多影评人曾试着诠释其浓烈的个人化视野,却始终难以企及。终于,在这本《雕刻时光》里,他记录了自己的思想、回忆,首度披露其重要作品的创作灵感、发展脉络、工作方法以及浓烈的自传内涵,并深入探究影像创作的种种问题。这些文章系长期陆续写成,惟《牺牲》一章口述于其生命最后几周。
目录
前言
1、缘起
2、艺术-理想的思慕
3、烙印时光
4、电影的宿命角色
5、电影影像
时间,节奏和剪接
剧本和拍摄脚本
电影的图像呈现
电影演员
音乐与噪音
6、寻找观众的作者
7、艺术家的责任
8、《乡愁》之后
9、《牺牲》结论
附录一 塔可夫斯基传略
附录二 作品目录
附录一 塔可夫斯基传略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一九三二年四月四日生于伏尔加河畔的札弗洛塞镇。他的双亲都出身莫斯科文学院。母亲玛丽亚·伊万诺芙娜是一位出色的演员,曾在他的电影里演出;父亲阿尔谢尼伊·塔可夫斯基是位著名的诗人、翻译家,其诗作屡屡被引用于他的电影中。塔可夫斯基诞生的村落已然不复存在,附近兴建的水坝早已使得整个村庄淹没水里。不过塔可夫斯基幼年生活的环境和影像仍深深烙印在他脑海里,对他的作品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九三五年,塔可夫斯基举家迁居莫斯科附近,他双亲的关系开始紧张、恶化,终致仳离,父亲弃他们而去。安德烈和他妹妹便在母亲和祖母的照料下成长。一九三九年,塔可夫斯基在莫斯科念小学,未几,因二次世界大战撤避到伏尔加河畔乡间的亲戚家里。安德烈的父亲于战时志愿从军,并断了条腿。他们一家于一九四三年搬回莫斯科,塔可夫斯基的母亲在一家印刷厂当校对。战争对童年的塔可夫斯基有着两层意义:存活的问题和父亲自前线返乡;只是阿尔谢尼伊·塔可夫斯基并未回归这个家庭。
塔可夫斯基的母亲一直希望他朝艺术方面发展。因于她对艺术的信仰,塔可夫斯基曾先后就读于音乐学校和美术学校;我们很难想像,如果不曾接受音乐、美术方面的训练,塔可夫斯基导演的电影会是什么模样。一九五一年,塔可夫斯基又进了东方语文学院,后来却因运动伤害而辍学,乃随一个地理研究小组远征西伯利亚。在那近一年期间,塔可夫斯基画了一系列素描和速写。一九五四年自西伯利亚返回,申请进入苏联电影学院,师事米哈伊尔·罗姆。
一九六〇年,塔可夫斯基自电影学院毕业,他和同学孔恰洛夫斯基合导的毕业作《压路机与小提琴》一举赢得纽约学生影展的首奖。一九六二年,他和摄影师尤索夫开始长期合作的第一部作品《伊万的童年》获威尼斯影展金狮奖。本片描述二次世界大战时在前线担任俄军侦哨的孤儿少年,剧情不脱传统模式,但在表现的形式上,对于战争的恐怖,已然有了超现实的、前卫的取向。
塔可夫斯基的第二部剧情长片,系由孔恰洛夫斯基编剧的《安德烈·卢布廖夫》,刻画十五世纪俄罗斯圣像画家卢布廖夫的一生。他以不甚连贯的段落,构筑出画家所遭逢的外在折磨与内在挣扎,以象征俄罗斯野蛮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冲突。苏联当局认为本片对中世纪俄罗斯历史作了不实的呈现而将之禁映多年;尽管如此,本片经过修剪后的版本仍获得一九六九年戛纳影展的国际影评人奖。
改编自波兰科幻小说家列姆的《索拉里斯》是塔可夫斯基的第三部剧情长片。这部形而上的科幻电影被誉为“苏联的《二〇〇一年太空漫游》”,并获一九七二年戛纳影展评审团特别奖;这部片子在苏联国内并未遭受波折,但塔可夫斯基自己则对之十分不满意,甚至不太愿意多谈。接下来一九七四年的自传电影《镜子》,却因为错综复杂的结构和寓意深远的风格,在国内饱受抨击,延宕到一九八〇年才得以发行海外。一九七六年,塔可夫斯基导演了舞台剧《哈姆雷特》,极受肯定。一九七九年完成的《潜行者》摄于爱沙尼亚,许多欧洲影评人将这部复杂的寓言电影诠释为导演对苏联政府压制思想自由的控诉。至此,塔可夫斯基已奠立了他在国际影坛的地位,论者均认为他是苏联最不墨守成规的导演,同时他也成为当局核准赴国外拍片的少数苏联导演之一。
一九八二年,塔可夫斯基赴意大利拍摄由意、法、俄三国合资的电影《乡愁》。《乡愁》的编剧是常与安东尼奥尼、弗朗切斯科·罗西合作的东尼诺·盖拉,叙述一位俄国教授在意大利与美丽的女通译、癫狂的多梅尼科间微妙的关系,以及置身异国他乡时的记忆、梦幻和心理交战。《乡愁》可能是塔可夫斯基最神秘、难懂的电影,获一九八三年戛纳影展国际影评人奖,并与布雷松的《钱》同获最佳导演奖。一九八三年,他在伦敦执导穆索尔斯基的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塔可夫斯基的最后一部电影《牺牲》,于一九八六年摄制完成,由世界顶尖的摄影师斯文·尼克维斯特掌镜。本片藉由生活在波罗的海一孤岛上的一群人,呈现人类面对毁灭性的威胁时的恐惧和希望、牺牲和救赎。本片获奖无数,仅在戛纳影展即获五个奖项。
塔可夫斯基在拍摄《牺牲》时,已知自己罹患了不治之症。在《牺牲》片中,他透过亚历山大告诉我们:“没有死亡,只有对死亡的恐惧。”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塔可夫斯基因肺癌病逝巴黎,享年五十四岁。
再补充一个作品:
1956年
《今天不离去》(There Will Be No Leave Today;Segodnya uvolneniya ne budet) 塔氏在电影学院时的短片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