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师园记
(2012-06-18 07:07:16)
标签:
杂谈 |
古人为园以树果,为圃以种菜。诗三百篇言园者曰,有桃有棘有树檀,非以侈游观之美也。汉魏而下,西园冠盖之游,一时夸为盛事,而士大夫亦各有家园,罗致花石,以豪举相尚。至宋,而洛阳名园之记,传播艺林矣。然亭台树石之胜,必待名流燕赏,诗文唱酬以传。否则辟疆驱客,徒资后人嗢噱而已!吴中为都会,城廓以内,宅第骈阗,肩摩趾错,独东南隅,负廓临流,树木丛蔚,颇有半村半廓之趣。带城桥之南,宋时为史氏万卷堂故址,与南园沧浪亭相望,有巷曰“网师”者,本名“王思”。曩卅年前,宋光禄悫庭购其地,治别业为归老之计,因以网师自号,并颜其园,盖托于渔隐之义,亦取巷名音相似也。光禄既殁,其园日就颓圮,乔木古石,大半损失,惟池水一泓,尚清澈无恙。翟君远村偶过其地,悲其鞠为茂草也,为之太息!问旁舍者,知主人方求售,遂买而有之。因其规模,别为结构,叠石种木,布置得宜。增建亭宇,易旧为新。既落成,招予辈四五人谈燕,为竟日之集。石径屈曲,似往而复;沧波渺然,一望无际。有堂曰“梅花铁石山房”,曰“小山丛桂轩”;有阁曰“濯缨水阁”,有燕居之室曰“蹈和馆”;有亭于水者曰“月到风来”;有亭于厓者曰“云岗”;有斜轩曰“竹外一枝”;有斋曰“集虚”。皆远村目营手画而名之者也。地只数亩,而有纤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柳子厚所谓“奥如旷如”者,殆兼得之矣!园已非昔,而犹存“网师”之名,不忘旧也。予尝读《松陵集》赋任氏园池云:“池容澹而古,树意苍然僻,不知清景在,尽付任君宅。”辄欣然神往,今乃于斯园遇之,予虽无皮陆之诗才,而远村之胜情雅尚,视任晦实有过之,爱记其事,以继二游之后。古今人何渠不相及也! |
苏州网师园
陈从周 苏州网师园,我誉为是苏州园林之小园极则,在全国的园林中,亦居上选,是“以少胜多”的典范。 ①钱大昕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网师园记》;冯浩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网师园记》。 |
赵 践
即便是在号称园林之城的苏州,这一个也是引人瞩目的。
说是曾经有一位日本游客气壮如牛,开价12亿美元欲购买此园,见园方无意商榷,顿悟,“这是你们的国宝!无价之宝!”
又说曾经有一个承租土地的外商在园内盘桓多时,设想在自己租地内仿造一个,不久却羞惭而退,声称“造不起!造不起!”
其实它不是什么金碧辉煌、气派非凡的帝王宫苑,也不是什么新颖奇特,一平方米造价便达天文数字的豪华住宅,而只是一座始建于南宋的第宅园林,不足9亩,在素以“小巧”著称的苏州园林中还属小字号,然而它承受的赞誉是这片狭小的空间中远远容纳不了的。这是9亩地上产生出来的一个奇迹。
它叫网师园。网师,渔翁也,距今两三百年前一个倦于做官,渴望渔隐之乐的大官营造的小屋,自然也可称渔人小屋。见到这个名字便想起夏夜湖岸上分布的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渔棚,棚前闪闪烁烁一片渔网,嘎吱嘎吱的扳网声响至深夜——这是水乡之夜常见的景象,千百年来大概都是这番景象。正是它诱使少卿宋宗元厌弃官场,转而追求逍遥之乐。
所谓网师、渔隐,必然要有水,整个花园水池为中心,园不大,水面也不大,仅半亩,聚而不分。岸边叠石的洞穴口幽邃深黝,有水广波延源头不尽之意。更有桥,有轩,有水阁,桥低轩小,水阁轻巧,便显水面开阔宽畅,少卿宋宗元在他苦心营造的水边做没做成渔隐梦无从得知,但我在水边看到游客做梦却是真实。那水边石矶上就有一个老人在做梦,他面带微笑,两目炯炯,却对小孙子的叫喊、捣蛋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对面假山石上斜倚一个少妇,黄发蓬松,服饰新奇,神态身姿却也如中国老人一样安详从容——一个外国女人,怎么也会滑入古代中国人的梦境?水里一条尺半红鱼迎我游来——说游也许嫌有动感,它鳍、尾如蝶翅般大张,却难得甩动一下,鱼也在做梦?
陈从周教授说道网师园宜静观。依我理解,静观便是做梦。出奇的是网师国居然还宜谈判,这是我一入园,园林负责人老贺便告诉我,说是为了安排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的谈判地点,市长章新胜与外办负责人在苏州诸多的宾馆、饭店中寻找了一天,最后寻到网师园才觉得终于找到了地方。那时网师园的贵宾楼(原称小姐楼)还只开放外间,里间是红木家具仓库,章市长偏是看中了这没有空调、没有卫生设施的家具堆积之地,下令马上整理,外间作谈判室、里间作休息室。
老贺告诉我,新加坡团长一进来就连声说“好地方!选了一个好地方!”又告诉我,每次谈判结束,他们都流连忘返,看红木家具,看建筑,看书画,连声赞道,太美了,太美了,新加坡看不到这些!
从1993年4月15日第一轮谈判到1994年2月21日最后签署协议,前后十数次谈判都是在网师园进行的,李光耀也来过两次。让园林服务员印象深刻的是每天上午10点、下午4点苏州饭店服务小姐给贵宾送来的点心。“臭豆腐干,鸭血汤”,她们惊讶地咯咯笑着告诉我“都是地道的姑苏小吃,我们也常吃!”
网师园对谈判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巨大的或是微妙的,无从得知,我能明白的只有一点,即真善美的巨大魅力无可抗拒。不管在何时何地,真善美能使人心灵相通,情感相投,更不必说是文化同源,同祖同种的黄皮肤、黑头发。
网师园与日俱增的魅力和声誉,与它建设精品园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精品园的设想最早是90年代初章新胜市长对园林局提出的要求。几年来网师园按照这一要求来管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所谓精品园,一要陈设布置精。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匾额、楹联、书画摆设、碑刻条石、家具等,是园林的灵魂。这也是全国各地都有园林,看园林却偏要到苏州的原因。几年来网师园在陈设布置上花了大功夫。匾额、书画摆设等都得到了充实和调整,家具也正在逐步更换。家具分明式和清式,明式家具有线条简洁、明快、朴素等特点,与追求雕琢、繁琐的清代家具比,称为上品。1992年园林局投资20万元,更换了万卷堂内的全套家具。1994年又投资10万元。由于明式家具用料细巧,做工精密,价格十分昂贵,为此园林局作出了几个规划,以求把网师园的家具全部换成明式。1992年建设部召开的明代家具研讨会,特地到网师园来看现场。会上,苏州市园林局又承担了“园林陈设布置及植物配置”这一课题研究,填补了园林文化的重大缺门。二要文艺节目精。网师园古曲夜园活动,是1990年由网师园、国际旅行社苏州分社和文化系统联合推出的。开始节目比较粗糙,经过数年整理、发展,已选出小品“跳加官”、昆剧折子戏“访鼠测字”、笛箫演奏等8个传统节目。7年来夜园已接待外宾10万多人次,还接待了30多批国宾、重点团和重点客人。
那夜我进园时,“访鼠测字”已经演毕,几个金色头发、褐色头发的年轻人还笑嘻嘻地坐着不走。“还想看什么节目?”身着古装的导游小姐征询他们的意见。“再来一遍!”一个金发小伙居然用中国话要求,同座的居然也都听得懂他的话,赞同地点着头。
现在,“再来一遍”完全可以通过电视传播。8个节目,不仅被选作国家旅游总局的保留节目,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中。通过卫星转播,全世界各个角落都能看到网师园的昆剧,听到网师园的洞箫声……
赵 践
送走友人,又在园外站了一会,看暮色中的小巷,白日游园者已经尽数离去,游夜园者还要过一二个时辰才会来,巷里只有几家小店亮着红灯待客,冷清得很。
转过身来,却发现园门不知什么时候起变了模样,变矮了,相应也就变宽了,似乎是上了半门——我插队时所见的农舍用来挡鸡挡鸭的门口设施。
守门的阿姨见我们返身回来站在门前踌躇,略微一怔,笑起来:“只当你们走了……等着,我来拔门槛。”
原来是门槛!
“大墙门,高门槛”,“门槛高得跨不进”,一下子许多民间说法涌上心来,它们所指的高门槛便是眼前这个,于是便也不由得哑然失笑:闹市深巷古园门口哪用防鸡鸭长驱直人?
不让拔了,“等等,我来跨越试试……”量量高度,它齐我膝盖,大约不用中学时跨栏似地冲刺起跳,踮踮脚尖就可以了。奋勇而又有些狼狈地来回跨了几次,自我安慰地说还好还好,一眼却发现别人都在看着我笑,忽地悟了:这门槛哪是真给人跨的?不管它是复制品还是古园旧物,它大约从未被人跨过。
它从来都是一种象征,复杂多义的象征。
它是一种门面,犹如石狮子、抱鼓石一样,是苏州人所称的“大人家”的门前装饰。何谓门阀士族,它便是最直接了当的注释。
它是一种架势,冷的架势或是热的架势。当门前出现不速之客时,它是一种凛然,一种拒绝,一种打击,一种势利;而当门前来了另一种客人时,这架势又转化成礼仪,热闹的仪式,迎接的形式,欢庆的形式。
它是一种掂量,不是掂量你腿够不够长,胆子够不够大,而是掂量你资格够不够。看似不动声色,其实冷漠无情,它高居着,让你自己心中踌躇,要不要进去,会不会讨没趣。直至今天对骄横不羁的现代游客。依旧起着心理障碍。
它是网师园日园和夜园交替之间的一种休憩方式,谢绝游客的方式。
遥想800年间这一条可装可拔的门槛有过多少忙碌——贵宾来了,仆人们忙忙碌碌地拔下门槛;贵宾走了,又忙忙碌碌地装上——在这一装一拨之间有着多少世态炎凉,衍生过多少喜剧悲剧——要是少了它,会失去多少热闹,多少故事?于是也就奇怪何以没有一个影视剧显示这一极富特征的细部?
我并没有白跨,至少在这跨出跨进之间,网师园作为私家园林、封建士大夫园林在我心目中真切起来,而在此前的直出直进,再加上门票上对苏州市民的优惠待遇,差不多把它当成了公园一样的场所。
不光网师园,座座园林都有这样的门槛,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真的门槛一装,人们就走不进;门槛一拔,人们就进去了么?千把年来苏州这些古园有过多少兴盛衰亡,又岂是高门槛、高围墙能够拒绝、回避、阻挡的?而这多年来古园对全世界开放,对全人类开放,又真的人人都进去了么?“还有什么?”“还有什么?”那些自命旅游者从这个景点冲到那个景点,用那样亢奋的急躁的神情追问导游,在古园窄小的天地间团团转。如果我是导游,一听这样的话,我就什么也不回答他们了,毋需回答,因为对这种人来说,古园没有可拔的门槛,也没有可供进去的门。
刘敦桢
带城桥南阔家头巷网师园,原为南宋官僚史正志万卷堂故址。当时称“渔隐”,后荒废。清乾隆中叶重建,改称网师园①。乾隆末年园又颓圮。再加修葺,遂成现在布局规模的基础②。其后几经兴衰,有所增补,如撷秀楼即为光绪年间所建。解放后多次修整,起颓兴废,删除杂芜,又扩建了梯云室一区庭院和冷泉亭、涵碧泉等处,使这座久已散为民居的名园焕然一新。
此园位于住宅西侧,面积约8亩余,由阔家头巷住宅大门经轿厅折西有小门(楣上砖刻“网师小筑”)即此园人口。住宅后部也有边门和园相通,现在园门改由十全街后门经梯云室而进。(编者注:原大门已恢复使用。)
园内本是供旧园主享乐生活之用,故建筑物较多,组成庭院两区。南面的小山丛桂轩(又名道古轩)与蹈和馆、琴室为一区居住宴聚用的小庭院。北面的五峰书屋、集虚斋、看松读画轩、殿春簃等则组成以书房为主的庭院一区。中部以水池为中心,配以花木、山石、建筑形成主要景区。
小山丛桂轩是园中主要建筑,但与苏州其他园林的花厅相比,体量较小。轩前后叠石,南侧湖石花台低矮,主植桂花,北侧黄石假山“云岗”则较高峻,山上疏植枫、桂、玉兰,形成不同景色。自轩循廊可至蹈和馆和琴室。此区空间狭窄封闭,走廊蟠回宛转,环境幽深曲折。
由山石丛错的小山丛桂轩,经一段低小晦暗的曲廊而达中部,池水荡漾,顿然开朗,这是以暗衬明和山石与池水对比的手法。中部水池面积约半亩,略呈方形,水面聚而不分,仅东南和西北两角伸出水湾。濒池而建的亭廊、水阁、石桥皆低凌水面。池面开阔,池岸低矮,黄石池岸叠石处理成洞穴状,使池面有水广波延与源头不尽之意。池中不植莲蕖,使天光山色、廊屋树影反映于池中,丰富了景色。看松读画轩、集虚斋等主要建筑退隐于后,与水池之间或亘以假山、花台,或隔以庭院、树木,使体量较高的厅堂楼屋不致逼压池面,也增加了园景的层次和深度。自池南北望,较低的看松读画轩隐于树丛中,东北方有一前一后的楼房参差配列,高耸的古柏与贴水的曲桥,石砚亘列于中,临水的竹外一枝轩空透玲珑,组成错落的构图。池南则轻巧的濯缨水阁与浑厚的“云岗”山崖相配外,产生较好的对比。池东靠住宅一面有大片高墙,运用空亭、空廊和在墙面增添水平脚与假漏窗的手法,并在墙前叠假山,植紫藤、薜荔等藤蔓植物,对破除墙面的僵直平板感,收到一定效果。
北部的看松读画轩、集虚斋、殿春簃等书楼画室各成庭院,院内叠石成花台,用竹丛、花木、石峰构成院景。屋后则辟有小院,借以采光通凤,小院内略置湖石,疏植竹、梅、芭蕉,构成窗景。地处西北隅的殿春簃一区书房庭院,旧日以盛植芍药闻名于时,庭中峰石峙列,树木疏朗,布置简洁。现增建了冷泉亭及涵碧泉,更丰富了院景。
园内建筑以造型秀丽、精致小巧见长。尤其是池周的亭阁,有小、低、透的特点,内部家具装饰也精美多致。此园用石按石质不同而分区使用,如中部池周假山、花台、池岸用黄石,其他庭院用湖石,不相混杂,较为合理。池岸用石下直上横,而以横石挑出形成各种洞窟窝凹,石径石岸曲折错落,注意大体积组合,故无某些池岸常犯的平直刻板或琐碎堆砌的弊病。植物配置注意种类的少而精。全园树木数量不多,有青枫、桂、白皮松、黑松、紫藤、玉兰等树种,由于修剪适当,较好地发挥了单株观赏的作用。
综观此园,以水为主,主题突出,布局紧凑,沿池布置简洁自然,空间尺度斟酌恰当,并成功地运用比例陪衬关系和对比手法,获得较好的艺术效果,尤以精致小巧著称,摒除了堆砌罗列的烦琐风尚,可视为苏州中型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