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送老婆”变味了吗?

标签:
杂谈扶贫送老婆周应雄 |
分类: 扶贫论文 |
本博转发按:笔者从事扶贫工作比较早,早到何时?1984年9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这是中国扶贫开发史上的第一个中央文件。为落实好文件精神,我受县委指定为调研组长,带队到三岔河村调研一周,形成了《马嘶乡三岔村贫困情况调查与建议》(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9a3d490102vnf6.html),从这时起笔者即开始从事扶贫工作直到退休。
有评论称:《介绍对象可以,“扶贫送老婆”变味了》;也有其他媒体和网上对这一事持负面之评。如何看待这事?
首先,我作为一位老扶贫,要祝福周应雄、黄冬梅夫妇喜添小千金,祝福他们一家幸福安康。
其次,“扶贫送老婆”变味了,真的吗?笔者不以为然。这无非是一个夸张点儿的说法而已。真切了解贫困和扶贫的人,可以说“扶贫送老婆”连标题党也说不上。
再其次,精准扶贫,根本在对象精准,关键在帮扶精准。当地把周应雄立入扶贫对象是正确的;王文燕是帮扶人,她的帮扶工作值得充分肯定。
第四,毋庸置疑,若没有精准扶贫重大方略的实施,像周应雄这样的贫困户,是很难想像有今天的这个结局的。所以,也说不上“硬往大层面上去扯”,更说不上是“暴露了一种畸形的价值观”甚至“高级黑”。
第五,这让我联想到汤兰兰案,不仅有些报道不靠谱,更有许多评论、跟贴胡说八道。究其原因,就像对中国的农村、农民缺乏了解一样,对汤兰兰案缺乏起码的法律和伦理判断,就一味下车伊始,乱嚷一通。
附:帮扶干部帮助解决了终身大事,一年后这家又添喜事
11月21日晚,随着小千金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的降生,52岁的周应雄终于当爸爸了。他原是贫困户,老实本分,一直单身。对口帮扶的扶贫干部将一个合适的女子介绍给周应雄,去年4月两人喜结连理,成就了“扶贫送老婆”的一段佳话。
去年4月11日,本报3版以《扶贫干部给他“送”来了老婆》为题,并以一个整版的“视觉”形式,首先刊发了这个扶贫故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周应雄是龙胜平等镇平熬村人。在他8个月大时母亲就走了,他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因为先后照顾生病的爷爷奶奶和父亲,周应雄不仅误了终身大事,家里也是一贫如洗。
http://p1.ifengimg.com/2018_48/51C0BEAA725C37222934AE79F9742349688B3DE2_w500_h329.jpg
周应雄抱着刚出生的女儿舍不得放下。
当时记者在周应雄家看到,除了一座破旧的木房外,几乎没有什么值钱的家具,连一台像样的电视机都没有,更不用说冰箱、洗衣机了。“就是几根柱头值钱,没有其他值钱的东西了。”村民这样形容周应雄的家。当时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后勤处副处长王文燕是周应雄的帮扶联系人。起初,她想帮周应雄贷款5万元让他发展养殖业,可她最终改变了想法:扶贫还不如先帮助他成家。
黄冬梅,桂林市叠彩区大河乡大村人,当时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后勤处工作(本质上是打工,当护工),属于离异状态。黄冬梅勤快踏实,王文燕就有意撮合黄冬梅和周应雄。
王文燕的眼光很不错。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去年4月1日,黄冬梅和周应雄“喜结良缘”了。婚礼当天,周应雄所在的村寨热闹非凡:外出打工的,外嫁的,以及隔壁村寨的男女老少,都特意赶来庆贺。这位年过五旬、从未谈过恋爱的男子终于结婚了。婚后,黄冬梅与周应雄上山下地,在平熬村当起了农民。有时她也出去打工,补贴家用。她还说,最大的心愿就是给周应雄生一个健康的宝宝,帮他延续香火。夫妻两人同心同德,勤奋发家。去年11月,他们家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
喜事还不止一桩,黄冬梅想给周应雄生一个健康宝宝的愿望也实现了。11月21日,怀孕36周零4天的黄冬梅独自来到桂医附院产科进行例行产检。她已40岁,属高龄产妇,且羊水过多,肝肾功能不太好。出诊的产科副主任乐江华便再三叮嘱黄冬梅马上住院观察。
当天18时许,黄冬梅羊水突然破了,马上进入产房待产。22时33分,黄冬梅顺利产下一名女婴,母女平安,婴儿体重2840克,身高48厘米。
11月22日一大早,周应雄匆匆赶到了医院。看着女儿吸着乳汁,看着王文燕忙前忙后,看到黄冬梅开心的笑容,52岁初为人父的周应雄眼眶里闪着幸福的泪花。随后,不善言语的周应雄连连向医务人员和王文燕道谢。
11月25日,周应雄在接受采访时说,要不是扶贫干部帮他“送”来了老婆,也许这一生都当不上父亲。“这比再多的钱都重要,比什么样的扶贫都重要!”
2018年11月27日
12: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