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本博原创】汤兰兰案:6次转学之迷大揭秘

(2018-04-09 22:13:01)
标签:

汤兰兰案

六次转学

性侵

分类: 汤兰兰案

【本博原创】汤兰兰案:6次转学之迷大揭秘


本博按:汤兰兰(化名)案已成一个重大公共舆论事件。案件无尽疑点网上说了很多,不再赘述。笔者仅就没有说到或很少引起注意的一些蹊跷细节之处提出来,请教专业或知情人士帮助释疑解惑。今日刊出首篇:[原创]汤兰兰案:揭开6次转学之迷。


文/王思铁

媒体报道说,汤兰兰6次转学,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学校寄宿,只有“五一”“十一”寒暑假才回家。6次转学引起不少网友的猜则。现就笔者个人看法梳理草就如下,供其批判;不完善之处,恳请各位博友纠正、补充。

 

一、材料依据

12002年汤兰兰8岁,去了姥姥家读小学一年级随后读小学二年级时回到屯子里,后来还去过隔壁屯和邻近的农垦学校上过学。算起来,2000年后,汤兰兰留在屯子里的时间,只有小学二年级四年级下学期五年级时。”(三联生活周刊《“汤兰兰案”案发地寻访:回避真相的村庄》)。

2、“汤兰兰是在小学六年级时,去了60公里外的龙镇读小学和初中的。转学的原因,村里人说是因为龙镇的学校教学质量好,可以学英语,村里还有几个跟汤兰兰同龄的孩子也在龙镇读书。”(三联生活周刊《“汤兰兰案”案发地寻访:回避真相的村庄》)。

3、“这已经是汤兰兰第6次转学,汤兰兰母亲万秀玲说,这次转学是因为兴安乡小学‘没有英语’”。(凤凰网《村里人记忆中的汤兰兰是怎样的?》)。

4、“(六)2002年冬的一个早上……2002年冬的一天晚上……被害人汤某某陈述其父母离婚后,其在二龙山农场五连上学期间”。(汤兰兰案《判决书》)

5“(七)2004年的一天,在兴安乡兴龙山村小学担任汤某某班主任……证人司永生证实我在上小学四年级时夏天的一个中午”。(汤兰兰案《判决书》)

6、“20029月我到二龙山农场上学”。(自称汤兰兰发贴《全国特大强奸轮奸幼女案》)。

二、转学情况


 

【本博原创】汤兰兰案:6次转学之迷大揭秘
五大连池东部几乎都是农垦系统范围


综合以上材料,梳理汤兰兰6次转学的大致情况如下:

120029月—20037月,在二龙山农场(属于黑龙江农垦总局北安管理局,离五大32公里、离北安38公里)五连就读小学一年级;

220039月—20047月,在兴东龙山屯就读小学二年级;

320049月—20057月,在隔壁屯(邻村有笄[jī]山村屯和阮家湾村屯,可能其中一个)就读小学三年级;

420059月—20061月,在农垦学校(五大连池东部几乎都是农垦系统范围,农垦学校较多,难以推理具体学校)就读小学四年级上学期;

520063月—20071月,在东龙山村就读小学四年级下学期、小学五年级上学期;

620073月—20077月,在兴安乡(乡办小学)就读小学五年级下学期;

720079月—20087月,在龙镇就读小学六年级。

三、矛盾之处

1、材料依据之46与之1的矛盾,前者说在“二龙山农场五连上学”“二龙山农场上学”,后者说“去了姥姥家读小学一年级”,合理的解释,可能是姥姥家就在二龙山农场,给万秀莲家住一个地方,或就是一家。

2、材料依据之1与之3的矛盾,前者说“四年级下学期五年级”在东龙山屯就读,后者说在“兴安乡小学”就读。合理的解释可能是五年级下期转学到了“兴安乡小学”。

3、材料依据之123465的矛盾,前者推算“四年级下学期”应当是“20063月—20071月”,后者则是2004年“上小学四年级时夏天”。如果按后者推算,那么,汤兰兰则有可能读了两个五年级,或中间休学了一年,亦或在兴安乡小学六年级后未升到初中,到龙镇来复读六年级升初中,这样才能与20079月转学龙镇读小学六年级相符。合理的解释可能是后者记错了时间。如果这样,判决书中司永生的证词就产生了极大疑虑。

四、为什么转学

1、条件较差,普遍寄读。“在当地,由于村屯散落,人口稀疏,基层学校条件差,不少孩子从小寄宿读书。由于路远,平时汤兰兰和当地的学生们一样,只有‘五一’‘十一’、寒暑假才会回家。除了汤兰兰,还有十余个孩子一同寄宿在王凤朝、李忠云家。其中同村就有三四个孩子。”(凤凰网《村里人记忆中的汤兰兰是怎样的?》)。可以说,因为当地办学条件差而转学寄读,是我国农村的一个普遍现象。

2、撤点并校,带来困扰。我国农村2001年提出撤点并校,到2007年调整政策,无论是官方口径还是民间讨论,对这一政策的评价都有所变化、且官民差异较大。不可否认撤点并校有进步意义,但是,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偏僻地区,也带来了极大困扰。因此,不管是南方、北方,这样的地区,转学寄宿是一个普遍现象。即便是四川的盆周山区也普遍存在。

3、家境中上,寄托希望。《寻找汤兰兰后续:其母称从未怀疑过女儿变坏》一文称:“东三村和西三村合并到一起,汤兰兰的父亲汤继海在家做起了电工,夫妻俩在家开了一个电焊店,条件在村里属于中上。”即便在2008年,家里种地也收入3万多元。加之,汤瑞景的哥哥曾任村书记,本人是村会计、出纳,汤兰兰的两个姑姑,一个嫁到了五大连池市区,一个在村里当过幼儿园老师,婶婶在村里当赤脚医生。同时,万秀玲小学二年级,丈夫也是初中,汤兰兰的姑姑也是高中,且汤兰兰学习一直在中上。在中国广大农村,像这样的家庭,一般都是比较重视子女教育的。万秀玲“盼女成龙”跳出“农” 门,把希望寄托在汤兰兰身上,这是完全可能的。

综上,正如网友梦话都是真的所说:“汤兰兰几次转学,是从屯,到村、到乡、再到五市东部的经济中心龙镇,是一个逐步求学的过程。”所以,对有网友分析6次转学是为躲避被强奸的看法,笔者实在不敢苟同。

声明:本文纯属推理,一切以官方正式发布的为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