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考核:算“得分”更要算“失分”
(2018-01-17 10:36:24)
标签:
杂谈脱贫攻坚扶贫考核 |
分类: 扶贫文摘 |
2017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开始启动,如何充分发挥考核的重要作用?如何以正确的态度迎接考核?各级干部重考时更应重平时,看结果更应看效果,算得分也应算失分,看短期更应看长期,归根到底一句话,要真抓实干真脱贫。张永生
近日《农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媒体报道,2017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启动。据悉,此次考核在以往考核减贫成效、精准识别基础上,增加贫困县摘帽和贫困人口返贫情况考核;注重年终考核和平时情况结合,防止“一考定终身”;改进综合分析评价方法,加大对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考核力度;建档立卡数据外,不得要求地方填表报数……这表明,扶贫考核“顶层设计”在完善,内容越来越实,要求越来越严。
扶贫考核是脱贫攻坚的指挥棒、推进器、质检仪。但岁末年初,“迎检”成为热门词。媒体曾经披露,北方某地半年内各种检查评比多达5次,一些贫困地区基层干部为迎接各类检查,起早摸黑编材料、做展板,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浪费很多行政资源。此类不重实际、不求实效的扶贫考核,不仅达不到引导督促的效果,且有形式主义之嫌。因此,2017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这场扶贫大考的一系列新举措,既是对上述现象的拨正纠偏,也将为各地树立标杆。
如何充分发挥考核的重要作用?不仅需要政策制定者持续完善
“顶层设计”,考核人员客观对待考核中遇到的问题,监督机关对责任落实不力者严厉问责追责,也需要贫困地区干部尤其领导干部对考核评估提高认识。诚如有关专家所言,以怎样的态度对待扶贫考核,对贫困地区党政领导是一个考验。
重考时更应重平时。想在考核时有个好成绩、能过关,是人之常情。况且不少地方还立下“铁规矩”,贫困地区不摘帽,领导干部不换岗。但考核拿高分,靠平时一点一滴地积累、一步一个脚印地打拼,而不是靠临考前“恶补”,也不能靠调动贫困群众彩排、组织扶贫干部迎考之类的形式。平时多努力,心思用到了,工作到位了,功夫下足了,考核就不会慌,成绩也不会差;反之,平时工作不到位,考试必然慌忙,考分也难上去,即便侥幸拿了高分,也没解决实际问题。
看结果更应看效果。考核得分高低只是观察、反思工作的一个参照指标,脱贫攻坚工作做得好不好,归根到底要看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有没有相应进步,贫困人口生活质量是不是稳步改善。如果只盯着“分数”,甚至视之为工作“终极目标”,把扶贫考核理解为“迎检得分”,一切围绕考核而进行,一切为拿高分而努力,即便领导干部考核中拿了高分,挣了面子,却因为短视行为伤了民生的里子,说轻点是误读政策,说重点是不负责任。
算得分也应算失分。一般情况、一般心理,得分喜、失分不悦,因而常常算得分、不算失分。算得分,可以知道在脱贫攻坚中哪些思路对、哪些办法效果好、哪些措施见效快,并将之梳理、总结、提炼为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但若只看到得分,对失分视而不见,自我感觉良好,丢掉问题意识,找不到问题所在,对哪些思路要调整、哪些工作要改进、哪些短板要补齐等就会一头雾水。得分不自满、失分能自省,讲成绩也讲问题,讲优点也讲缺点,才能知不足而后进,推动脱贫攻坚更进一步、更上一层楼。
看短期更应看长期。脱贫攻坚是一场有时间节点的攻坚战,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久久为功,不能满足于一时成绩而要争取长久胜利。实现短期目标是为实现长远目标打基础,完成阶段任务是为完成长期任务做准备,因此要乘胜追击、再立新功,万不能一次考核得优就躺在“功劳簿”上松口气、歇歇脚,丢掉忧患意识,消磨拼搏精神。既看一时又看长远,才能多出釜底抽薪之策,多开治本治根之方,“摘穷帽”又
“拔穷根”,“授人鱼”又“授人渔”,帮助贫困群众早日走出贫困“沼泽地”、走上富裕路。
实行科学严格的考核制度,目的是倒逼各地落实脱贫攻坚工作责任,把求真务实的导向树起来,把真抓实干的规矩立起来,确保脱贫攻坚答卷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重考时更应重平时,看结果更应看效果,算得分也应算失分,看短期更应看长期,归根到底一句话,要真抓实干真脱贫。
(原标题:扶贫考核:算“得分”更要算“失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