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停 王思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

标签:
杂谈脱贫考核第三方评估 |
分类: 扶贫文摘 |
2018-01-09期06版
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倒计时,加快脱贫步伐刻不容缓。对于贫困地区的减贫成效,能否做出科学考评,关系着脱贫的质量。近日,国务院扶贫办在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过去一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工作已于今年1月3日正式启动,22个省际交叉考核组全部开展实地考核,1月10日前第三方评估组也将全部到位。2017年的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如何,这次“期终考试”如何考,怎么考成为争相讨论的热点话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脱贫工作都是党和国家贯彻实施的重点,也是老百姓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关注的焦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的不单单是标有数字的纸上成绩单,更多的则是落地见效、精准施策的制度方法。从建档立卡到“回头看”,从粗放“漫灌”到精准“滴灌”,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了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的扶贫工作,打好脱贫攻坚战,保住扶贫成果,启动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做到真扶贫、扶真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驾护航。
据了解,2017年考核工作在考核减贫成效、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等基础上,增加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贫困县摘帽和贫困人口返贫等情况的考核。同时,在第三方评估和省际交叉考核基础上,增加媒体开展暗访考核,改变打分排队的方法,结合年底集中考核情况与平时掌握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可以看出,在2015和2016年考核的基础上,2017年考核可谓亮点纷呈。作为独立专家身份参与2017年脱贫攻坚考核评估的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左停表示,增加考核形式,可以更准确把握致贫原因,加快“脱贫攻坚”速度。考核形式的丰富,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查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能够摸清是否深入理解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精神,是否将政策落在实处,是否搞虚假脱贫、数字脱贫,是否存在态度不端、敷衍了事,是否仅仅是表面文章,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致贫现象等一系列问题。
考核是手段,改进工作才是目的。左停表示,适时对各地整改情况开展督查巡查,进一步传导压力、落实责任,督促引导各地提高扶贫工作实效。同时,发现总结推广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树立一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先进典型,为各个地区交流、借鉴提供契机,提高扶贫工作成效。
那么如何完善扶贫考核评估工作机制,创新方式方法,使考核评估工作更加科学有效、符合实际?为此,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王思铁建议,一是减少考核频率,严禁多头考核、层层考核、搭车考核,频繁考核,对违反的应当严肃追责问责;二是提高考核透明度,做到公平公正;三是逐步建设一支专业的第三方评估骨干队伍,熟悉“三农”,解决好语言障碍等问题;四是进一步明确脱贫攻坚监督、考核和评估的职责分工,减少重复交叉的内容和形式,增强监督、考核和评估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努力推进脱贫攻坚中监督、考评数据共享,避免重复调查取据。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但是仍然在路上,扶贫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脱贫成效考核应时启动,监督精准扶贫成效,为精准扶贫保驾护航,全力打赢脱贫攻坚的硬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