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林:那些不偷不抢为城市创造价值的人不应受到任何歧视

标签:
民生杂谈 |
分类: 扶贫相关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徐林11月28日在“《财经》年会2018:预测与战略”上表示。
他表示,转移出来的农业劳动力很多人已经在城里工作了很长时间,有很多人也不能带自己的孩子、老婆,像这样一些人,到了目前这个阶段,政府应该想办法尽可能解决他们在城市生存、扎根下来的问题,很多人也回不去了。他表示,也到了该做的时候了,城市也需要这些人。
他认为,城市政府是有这个能力的,只要每年把城市的预算支出结构做一些调整,减少那些锦上添花的项目,把钱更多的花在为这些人解决实际困难上,是可以解决不少的。
以下为对话实录:
何刚:徐主任,过去的四十年中国的城镇化速度,包括人口、劳动力的流动,是中国经济增长关键的因素,但这两年也看到了,包括北京在内的人口结构的限制和人口数量的减少,是不是城镇化的方向在发生一些比较重要的变化?城镇化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也在发生一些重要的变化?
徐林:我倒不觉得现在城镇化的趋势在发生重要的变化,可能有点小变化,比如现在每年劳动年龄人口净减少大概600多万,这意味着农村可以转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的数量,可能是在减少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和过去会有一些差别。
但是,我们现在异地转移出去的农业劳动力,还有2.6亿、2.7亿的水平,很多人已经在城里工作了很长时间,有很多人也不能带自己的孩子、老婆,像这样一些人,到了目前这个阶段,政府应该想办法尽可能解决他们在城市生存、扎根下来的问题,我相信有很多人也回不去了。
按照十九大提出的,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今后更多的会体现在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实际上,也要求我们的政府,特别是城市政府,多投入一些公共资源,去解决这些人在城市的生活、居住和社会保障问题,我觉得城市政府是有这个能力的,只要每年把城市的预算支出结构做一些调整,减少那些锦上添花的项目,把钱更多的花在为这些人解决实际困难上,是可以解决不少,而且你把这部分人稳定下来之后,从扩大内需的角度来说,他们预防性的需求会减少,因为城市的社会保障水平比农村高,他们的消费倾向也会提高,这也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内需,对经济增长,也是有好处的。
所以,像这样一些事情,也到了该做的时候,而且城市也需要这些人。我是这么想,这样一些在城市生存的人,只要不偷不抢,不是完全靠政府的社会保障生存,他就在这个城市创造价值,实际上也为这个城市所需要,他和现有的城市居民对这个城市的贡献是完全同等的。所以,他们在社会福利和保障方面的待遇上,就不应该受到任何歧视性的对待。
这是我的看法。http://p2.ifengimg.com/a/2016/0810/204c433878d5cf9size1_w16_h16.png
来源:凤凰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