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nfpzz.com/include/ueditor/php/upload1/20170102/1483340034557476.jpg
洪天云一行在巴中看展板、听介绍、拉家常,了解贫困户生产生活情况
2016年12月29至30日,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主任黄承伟、《中国扶贫》杂志社社长曹金龙一行深入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巴州区、恩阳区等地调研脱贫攻坚工作,巴中市委副书记、市长何平,市委副书记余先河,副市长克克,市政府党组成员赵建仁,市政府副秘书长、扶贫移民局局长王伟等先后陪同调研。
巴中是原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孕育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为共和国的诞生做出过重大历史贡献。巴中还是秦巴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核心区域,虽经三轮扶贫攻坚,但整体贫困、连片贫困、深度贫困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三县两区均属于国家或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今年以来,巴中创新探索了易地扶贫搬迁、土地增减挂钩、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扶贫小额信贷、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等六条经验。但是,要实现“决胜脱贫攻坚”,巴中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http://www.cnfpzz.com/include/ueditor/php/upload1/20170102/1483340070114438.jpg
洪天云一行在通江县胜利乡迪坪村详细了解易地扶贫搬迁和产业发展情况
在通江县胜利乡迪坪村,洪天云一行看展板、听介绍、拉家常,在详细了解易地扶贫搬迁和产业发展等相关情况后,洪天云要求,要细化相关扶贫机制,切实让所有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在产业发展方面,当地党委政府要为百姓把好关、选对路,积极鼓励专业大户,建立专业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做好对接。在新村建设方面,要用好用活土地增减挂钩、易地扶贫搬迁、危旧房改造等政策,要征求老百姓意愿,做好协调工作,解决好土地置换等难题。
http://www.cnfpzz.com/include/ueditor/php/upload1/20170102/1483340092249713.jpg
在贫困户傅朝江家,洪天云一行详细了解致贫原因、脱贫措施落实进展和需要帮助解决的困难等情况
在贫困户傅朝江家中,洪天云详细了解了其因病致贫的生活状况,及脱贫措施落实进展和需要帮助解决的困难等情况后,鼓励傅朝江家人要坚定信心,战胜病魔,并要求当地党委政府多关心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切实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在因学致贫的贫困户傅长春家中,洪天云勉励他们,知识就是力量,要坚决支持孩子读书,要继续发扬不等不靠的精神,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勇敢面对困难,用勤劳双手加快脱贫奔康。
龙台村坐落在巴州区水宁寺镇深山处,过去当地村民除了外出务工和在家务农外,再无其他挣钱门路。2014年底,全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仅2485元。如今,龙台村3米多宽的水泥村道四通八达,90余户统一规划的“巴山新居”错落有致,成片的核桃园、规模化的巴药基地、年出栏万余只的生态土鸡等特色产业正快速成长……
现年60岁的李国成曾是龙台村收入较为稳定的小康之家,但自2012年起,妻子何少英先后身患脑溢血、脑瘤疾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了不少债。2015年6月,龙台村被巴州区列为第一批实施“无抵押、无担保、基准利率、政府贴息”优惠政策的金融扶贫试点村,李国成便成为其中的受益人之一,只用了两天时间就贷了5万元贷款,建成木结构养殖圈舍,购买了1200只鸡苗,发展养鸡产业。“2015年10月,就出栏了第一批土鸡,收入8.9万元,除去成本实现盈利2.5万元。”李国成高兴地向洪天云一行诉说着自己的发展经历,并承诺下一步将带领村里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据龙台村“第一书记”杨钊介绍,李国成顺利脱贫后,养殖圈舍已由最初的木结构改建成了现在标准化养殖基地,养殖规模也扩大了2倍,还建起了沼气池,将猪粪作为肥料用于当地中药材种植,实现了种植养殖循环发展。养殖场即将一次性出栏生猪600头,销售收入有望达到120万,实现利润35万元。同时,李国成的脱贫经验还在龙台村引起不小的轰动,许多贫困户慕名前去学习养殖经验。
据了解,龙台村除了有像李国成一样靠发展养殖产业脱贫增收的以外,还以产业发展为核心,组建了村级核桃(中药材)专业合作社,采取整村流转、农户入社、劳务返包、按股分红的方式,规模发展核桃产业1000亩,套种中药材1500亩,实行规划、标准、管理、销售“四统一”,实现80%贫困户既有400元每亩的土地流转补助保底,又有务工收入,还有入股分红,2016年将实现人均纯收入增加1200元的目标。看到村里有了基本的产业支撑,洪天云欣慰地说:“产业是实现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是精准脱贫的基础和支撑,要努力把产业培育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突破口,鼓励和带动农民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并支持和扶持专业合作社发展,培养能人大户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打通统一的销售渠道,建立长效稳定的产业发展机制,为促进贫困村稳定脱贫打好基础。”
走进恩阳区观音镇万寿村,正在建修的一幢幢白墙青瓦独栋小别墅映入眼帘,6米宽的柏油路和5.5米宽的水泥路将整个万寿村环抱,宛若一条盘龙,村道两旁栽植的彩林在寒冷的冬季依然葱茏地随风摇曳。村民告别了曾经挑水吃饭的历史用上了自来水,村里以规模种植芦笋,稻鱼、稻虾共生的产业发展为支撑,使这个曾因大山阻隔、交通不便,住的是茅草房,走的是泥巴路,就连吃水都困难的贫困村实现了“浴火重生”。
通过走访调研,并与村干部、村民代表交流,洪天云一行对万寿村乃至整个巴中市的脱贫攻坚工作表示肯定。洪天云指出,产业扶贫是增加内生动力、促进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发展产业是革命老区探索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要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不断增强造血功能,增加就业,带动贫困户增收。要继续探索发挥创业致富带头人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作用,让更多老百姓参与到产业发展中;要建立好平台和机制,以农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把建档立卡贫困户请进来,引进去,参与到产业发展中;要规划好产业发展,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要广泛动员各级力量,为老区发展献计献策,助推革命老区发展,和全国人民一道实现中国梦。
来源:中国扶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