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扶贫札记(35)为基层“减压松绑”

(2016-08-11 19:38:26)
标签:

杂谈

脱贫攻坚

农村改革

产业扶贫

军事

分类: 扶贫杂谈

[原创]扶贫札记(35)为基层“减压松绑”
图片来自网络

/王思铁

 

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强调:“强力推进扶贫攻坚,不仅要‘轰轰烈烈’,更要做到‘扎扎实实’。”(中国扶贫  0805日)省长尹力强调“聚焦目标任务,强化问题导向,把脱贫攻坚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四川日报 0811日)


四川两位主要省领导同志上述要求,正是基层特别是贫困村贫困群众期盼的,说到了他们的心坎上。“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精准扶贫关键要抓好落实。抓好落实,当然是各个方面都应这样。但是,扶贫开发基层是基础,精准扶贫的各项工作主要还是要靠基层干部特别是扶贫干部去落实。


基层抓落实,首先是基层干部要自我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敢担当、有作为。同时,上级和有关部门更要为基层抓落实创造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即是“减压松绑”:尽量压缩文山会海特别重复劳动的材料、报表,减少不必要的检查等,使基层干部特别是扶贫干部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把精准扶贫抓落实、抓出实效。当然,基层的同志也要做到“松绑不松劲”“减压不减责”。检查“扎堆”等现象,可能是共性的,所以,两个月前的今日,人民日报今日谈就提到了一个关于基层检查扎堆的现象。(附后)今日,又见穆欢同志撰文:“‘哎……,这周又加班,上面要来检查……’,这是最近听到扶贫干部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附后)。


怎么为基层“减压松绑”?

 

一要自我检查。上级部门要认识到:像这种迎检扎堆,频率过高,让下面基层干部疲于迎检而懈怠了本职工作的情况,表面上看是检查督导到位,真抓实干的表现,但实质上仍然是形式主义和本位思想作祟之故,更与中央“八项规定”相悖。

 

二要讲究方法。上级部门要提高检查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比如“化零为整”,将各种单项检查整合成综合检查,降低检查频率,提高检查效率这样才会让基层更有心气、更有活力。检查组应该成为“减查组”,避免检查组成为检查阻。也就是检查要做减法,而不是加法,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基层进步。

 

三要标本兼治。可以“化零为整”,也可以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加强“私人订制式”的指导培训,提升基层部门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通过学得好、做得实来达到减少工作漏洞,高效完成各项工作的目的。让基层不怕应对检查,更不怕耽误日常工作,以此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总之,精准扶贫是一项高度复杂的工作,对基层干部的工作导向,多一些正确引导;对基层干部的工作性质,多一些人本理解;对基层干部的工作强度,多一些合理调节;对基层干部的工作困难,多一些解决措施。

 

 

人民日报:降低检查频率 别让迎检“过载” 

最近一段时间,老碰见检查“扎堆”的现象。前不久,某乡镇一天之内就接受了4项专项检查。该镇工作人员抱怨说,“这么高的检查频率,迎检都快成了主要工作。”

  应该说,按进度检查是对工作负责任的表现。但是,检查过于频繁,甚至到了基层疲于应付的程度,也值得检省。“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具体到检查这件事,还是有科学整合的空间。比如,可以将各种单项检查整合成综合检查,降低检查频率,提高检查效率。这样“一降一提”,不影响检查质量,也能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本职工作。

  检查是帮助基层查找缺点、督促补上漏洞的方式。提高检查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才会让大家更有心气、更有活力,把基层工作干得更好。

  《 人民日报 》( 2016061101 版)

 

穆欢:莫让“检查”耽搁了“扶贫


“哎……,这周又加班,上面要来检查……”,这是最近听到扶贫干部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扶贫干部本是去贫困村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但因为各种“检查”,扶贫干部们大多时间都只能在办公室里慌忙的整理编造各种材料,以确保“检查”顺利通关,不出“大乱子”,无暇顾及跑项目、做调研等真扶贫相关工作。

现在整个扶贫队伍中,上上下下都弥漫着一股邪气,扶贫干部们的心头都因为扶贫“检查”而充斥着太多的怒气和怨气。上头三天两头发恐吓性文件,一会儿要这做那,一会儿这单位来检查、一会儿那部门来检查……每个来检查的要求又不一样,完不成迎检材料动辄就通报批评、效能告诫、追究责任。上头发起工作文件像下雪片似的,布置工作就跟波浪似的,要起材料就跟催命似的,下去检查就像老爷似的,工作完全乱了“套”。扶贫干部们每天除了签到,收材料、录系统,写信息、报材料……能真正拿去搞扶贫工作的时间和精力也就所剩无几了。

笔者认为,相关单位应该严防并消除这种“材料”代替“扶贫”的尴尬局面,检查本身是为了寻找问题、解决问题,是去了解项目有没有落实,扶贫开发工作有没有落到实处,工作存在哪些问题等,本是很平常的一项工作,但如果“检查方”和“迎检方”都太过于重视“纸质佐证材料”,那么,检查就失去了本身的实质性意义。“检查方”与“迎检方”都应找准定位,寻求双方的“默契”。“检查方”应该讲求客观、辩证、全面,不宜太过吹毛求疵,不要太过在“材料”上下功夫,应多注重实际成效,多走多访,摸清扶贫工作实际,既要了解到最真实的实际情况,也不大幅度“影响”相关单位和扶贫干部的正常工作;“迎检方”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做到“留痕迹”,以免惊慌失措的“临阵擦枪”,要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检查,充分做好迎检准备。

扶贫开发工作检查应该跳出“材料”笼子,多走多看多访,少拉一些检查清单,真正把扶贫干部从“杂事”里解放出来,让他们真正的专心搞“扶贫”,竭尽全力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不让“检查”耽搁了“扶贫”,缩短全面奔小康的里程!

来源:中国法制,2016-8-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