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民日报:别老替农民拿主意(话说新农村)另2篇

(2016-06-29 19:33:42)
标签:

杂谈

脱贫攻坚

军事

旅游

精准扶贫

分类: 扶贫文摘

 

                    别老替农民拿主意(话说新农村)

                                       赵永平

如果项目只是政府一厢情愿,不接地气,注定难落地。要把农村发展的决策权交给农民,交给市场,放手让农民自主选择

在某地农村走访,听到一些干部抱怨:政府费劲引来的项目,可农民为啥不买账?

一个是产业项目。干部说替农民算过账,一家一户种粮,一亩地年收入也就七八百元,而土地流转给企业种菜,农民啥也不干,一亩地光租金就有1000元,农民还能不愿意?可两年了,许多村民还是不愿流转土地。一个现代农业园区开发,拆迁旧村,让土地集中连片。农民搬出旧房子,住上新楼房,还能不高兴?结果,不少农民上访不断。

其实,农民有自己的考虑。说起产业项目,有人抱怨,你企业赚的再多,跟农民也没关系,一旦赔了,企业一拍屁股走人,农民咋办?说起园区的拆迁,不少村民不满,住惯了农家小院,习惯了田园生活,为啥非要撵人上楼?有人说,公司看重的是用地指标,拆迁村庄省出土地,再置换出用地指标卖钱,把农民撇在了一边。

看来,不是农民没算明白账,而是地方干部一厢情愿,越位了。

现在,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有的地方一哄而上搞特色产业,结果种多了,卖不出去;有的过度追求城镇化速度,强迫农民“拆村”“上楼”, 引发农村纠纷;有的土地流转下命令、定指标,违背农民意愿,甚至打着改革旗号多占耕地;乐于引进大企业、大资本,把农民排斥出去……问题出在一些干部身上,他们总觉得自己比农民强,总要替农民拿主意。抱有这种惯性思维,下乡调研蜻蜓点水,不倾听农民心声,不了解农村实情,在办公室里“拍脑袋”“开个会”,规划就出来了。这样一厢情愿的决策难接地气,注定难以落地。

各地农村千差万别,农民需求多元多样,解决农业现代化发展难题必须立足国情、立足实际,充分尊重农民、依靠农民、相信农民。只有让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把农村发展的决策权交给农民,交给市场,才能调动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创造力,找到适合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

实际上,基层有宝藏,群众有智慧。一家一户增收难,一些地方创造出“联耕联种”“土地股份合作”等模式,破解了分散经营难题;农业贷款难,一些农民创造出 “资金互助社”“联户贷款”等形式,缓解资金难题;“三资”管理难,一些农村探索集体产权改革,量化股权,化解了管理难题。这些制约农村发展“老大难”问题的解决,靠的正是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尊重农民、相信农民,政府不是撒手不管。当前“三农”发展新老难题交织,强基础、补短板,政府要做的事还很多。要加快从“管理员”向“服务员”转变,真正深入农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难题;做好制度顶层设计,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只要符合国家法律和政策,农民群众欢迎,不管什么形式,都要鼓励和支持。总之,就是要放手让广大农民自主选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农业现代化主体是农民,“有形之手”如何拿捏适度,考验的不仅是政府智慧,更是干部对农民的真情。

《人民日报》( 2015年01月25日 09 版)

扶贫搬迁,不能忘了初心(话说新农村)

顾仲阳

 

    扶贫搬迁不能光把目标聚焦在盖新房上,而应紧紧围绕脱贫目标推进,这个方向须臾不能偏离

  

  近来去贫困县采访,几乎每次都会被邀请去看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是新一轮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中央计划投入6000亿元,2020年前让1000万人挪穷窝。除了投入大幅增加,还有土地增减挂钩指标允许在省域范围内使用等高含金量政策配套,地方积极性非常高。

  看看安置点,确实成效明显:成排的新房,完善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便利的菜市场、卫生院等配套设施。搬出来的贫困群众确实受益良多:住得更安全,生活更方便,基本公共服务更完善,更重要的是,很多安置点就业增收的机会也更多了。

  坐下来和搬迁贫困户深入聊一聊,不难发现,虽然挪了穷窝,但要顺利斩断穷根,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还不小。

  搬出来后不一定稳得住。某地贫困群众,搬迁后不习惯住楼房,宁可把新房空着,又跑回山里去住。

  搬出来后不一定能脱贫致富。一些搬迁群众在新家附近找不到 “富业”,外出打工不成,回去务农又不便,增收无门。加上为住新房借了债,日常开支又增加,生活举步维艰。

  很显然,对于易地扶贫搬迁,保障住房安全当然必要,但让搬迁群众脱贫才应当是真正的出发点和目标。

  规划立项时,对搬迁群众的增收路径要有针对性设计。比如,安置点能否尽量安排在离城镇、离园区、离景点比较近的地方,增加贫困群众打工挣钱的机会。再比如,在中心村等搬迁安置点,因地制宜地配套发展特色产业,把搬迁贫困群众尽可能纳入产业发展链条。

  配套政策要有针对性安排。对于有些贫困群众搬不出、稳不住的现象,有的地方出台政策,一定时期内搬迁户仍可保留原有的宅基地,山林、承包地的经营权也保持不变,惠农政策继续享受,这很好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的地方农民搬迁后,农村户口变为城镇户口,宅基地、承包地很快被收了回去,一些上了年纪不太好再就业的群众脱贫难度明显增加。

  工作重心要调整。一些地方政府把易地扶贫搬迁更多作为拉动投资保增长的重要手段,着力点主要放在盖新房、完善配套设施上。对怎么为搬迁贫困群众创造更多更适合的就业、增收机会发力不够,办法不多,有的甚至压根不管。这显然有点本末倒置。应把工作重心更多放在加强技能培训,引进发展配套产业,加大劳务输出等工作上,帮助搬迁群众住得好的同时尽快致富。这方面,不少地方已有成功的实践。有的地方把农民搬迁退出的宅基地整理复垦发展现代农业,有的把土地节余指标资金收益入股投资产业,搬迁农民成了股东,多一份稳定的收入。有的在安置点配建公共厂房,承接企业来料计件加工,让搬迁农民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在家门口打工。这些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总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易地扶贫搬迁要紧紧围绕脱贫目标推进,这个方向可不能偏离了。


  《 人民日报 》( 2016年06月19日 09 版)

 

人民日报:农业并非一“网”就灵(话说新农村)

 

赵永平

    “互联网+”只是农业发展的技术工具,更应注重“+”后面的内容,遵循农业特点和基本规律,真正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

  

  打开手机,就能遥控施肥、浇地;轻点鼠标,就能让农产品销往全国……“互联网+农业”带来从田间到指尖的深刻变革。然而,一些地方一味追求高大上,你搞大数据,我上物联网,园区里互联网技术一应俱全,好像离了互联网就搞不了现代农业。农业发展果真能“一网就灵”吗?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有人认为,智慧农业、物联网等新理念新技术不断应用,通过“机器换人”“互联网+农业”可以取代农民。事实上,农业是一个特殊产业,它的自然性和生命特性决定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决定了农业的组织形式不同于工业。从生产方式看,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再高,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人工,比如小麦机播后要人工补苗,苹果要人工套袋,有的防疫要人工投药,一家一户的精耕细作,是规模经营难以做到的。再从规模化水平看,智慧农业要求集约经营,而我国人多地少,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农业绝大多数还要靠普通农户,不能为了“规模”把大量农户从土地挤出去。

  有人认为,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集约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实际上,“互联网+农业”要大投入,比如物联网的数据收集、监控成本高,普通农户是很难接受的;建立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前期投入不小,不是任何企业都愿投入的。高投入必然要求高效益,但高端市场是有限的。“这几年干智慧农业的不少,但活下来的不多。”一位现代农业园区老板坦言,他们产的有机蔬菜,靠会员销售,订一年菜要2万元,普通消费者难以承受。

  有人认为,“互联网+农业”能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解决农产品卖难。实际上,农产品产销对接是个世界性难题,农产品电商也有局限性,对于局部地区、部分产品而言,利用互联网解决卖难是可能的,但对大多数农产品来说,其季节性、周期性和风险性决定了难以像工业生产那样,根据信息及时调整决策。互联网再快,也改变不了农业生产周期,无论市场信息如何及时、供求信息如何对称,让农业结构完全与市场对接都是很困难的事情。一位蔬菜经纪人坦言,年初南方低温天气,许多菜签好订单都生产不出来,农业就是这样,自然风险不可控,电商再火也没多少量,蔬菜销售大部分还是靠线下交易。

  不可否认,现在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农业生产上,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农业转型升级。但“互联网+”和农业机械、农业科技一样,是农业发展的技术和工具,它在农业领域发挥多大作用,更应该注重“+”后面的内容,如何让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充分融合,如何真正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这才是关键。如果违背农业的特点和基本规律,只追求互联网这个概念,农业发展就会误入歧途。

  农业转型升级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不要拔苗助长。说到底,解决农业问题还是要依靠农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农业发展的短板还不少,需要政府下力气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构建新型经营体系,营造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投身农业,也应该有平常心,农业不会一夜暴富,互联网也不是神药,正确认识农业特点,正确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才能克服发展过程中的浮躁情绪,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 人民日报 》( 2016年06月26日 09 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