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铁参加省政协赴泸州调研 产业扶贫要接地气

标签:
杂谈脱贫攻坚精准扶贫产业扶贫军事 |
分类: 扶贫调查 |
左起第三、四、五分别为巫俊明、蒋辅义、曹建国
泸州市龙马潭区长安镇慈竹(村)都市农业示范园区里的荷花
本博按:6月20—22日,省扶贫移民局局领导、项目中心主任王思铁参加省政协“加快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助推同步全面小康”重点调研。调研组实地考察泸州市江阳区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龙马潭区走马(村)慈竹(村)都市农业示范园区、泸县嘉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2日上午召开调研座谈会,十届省政协副主席曾清华作调研总结讲话,泸州市委书记蒋辅义出席会议,副书记曹建国汇报工作,市政协副主席巫俊明主持会议。泸州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调研组成员作了发言。现将王思铁发言中关于贫困村产业扶贫部分摘发如下,与博友们分享。
产业扶贫要接地气
精准扶贫的精准,既含人口精准也含区域精准;脱贫攻坚的功能,既是重要民生也是经济的新增长点。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必由之路,外要有产业,内要有劳力,内外结合才能促发展。如何避免政府过多地对贫困户指手画脚、大包大揽,一厢情愿地按照主观想法为他们设计脱贫方案?这一点,应引起重视。如果贫困户与政府在这方面难以“情投意合”,反而是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从不少地方的实践说明,对产业发展,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有区别,贫困地区的贫困村与非贫困村更有区别。一句话,产业扶贫特别是贫困村产业扶贫要接地气。
一、必要性。“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多年的扶贫经验证明,产业扶贫是解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是脱贫的必由之路。没有产业发展带动,很难脱贫;缺乏产业支撑的脱贫,也难以持续。通过产业扶持实现我省239万贫困居民脱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可靠保障。产业扶贫还是其他扶贫措施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易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发展教育脱贫,都需要通过发展产业,以实现长期稳定就业增收。
二、市场性。推进贫困村产业扶贫,首先要明确它的经济属性,必须坚持市场导向,遵循市场规律、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产得出,还要卖得掉,能挣钱。这就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提高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以及贫困户的经营能力和脱贫需求,避免不顾实际,盲目一哄而上,引进水土不服的产业;避免扶贫产业“趋同化”、避免增产不增收,更要避免扶贫项目变成“伤民产业”。
因地制宜很重要,需要根据贫困地村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潜能和群众意愿等因素,宜林则林、宜游则游、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转则转,一句话就是要接地气。贫困村扶贫产业发展,起点能高则高、不能高则不高,只要管用,农户能增收就好。前段时间,我们到南部县,那里搞的小养殖、小作坊、小庭园、小买卖、小打工的“五小工程”,效果很不错。贫困村产业扶贫,千万避免动辄“高大上”、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