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土地政策支持扶贫开发及易地扶贫搬迁培训班在巴中市开班

标签:
杂谈精准扶贫求实务实军事财经 |
分类: 扶贫文摘 |
http://img.scol.com.cn/201605/16/2/5858700548156416126.jpg
国土资源部土地政策支持扶贫开发及易地扶贫搬迁培训班在四川省巴中市开班
四川在线巴中消息(四川在线记者朱荣杰)5月16日,国土资源部土地政策支持扶贫开发及易地扶贫搬迁培训班在四川省巴中市开班,来自全国各地国土资源厅等就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政策助推脱贫奔康作深入交流。
今年3月,巴中市与成都高新区就300公顷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使用达成协议,巴中将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以每亩29.5万元的价格卖给了成都市高新区,获得流转指标费用13.28亿元。巴中就此成为全省第一个开展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域流转改革的市(州),也是全国第一个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存量增减挂钩指标的地区。
巴中市国土资源局局长何小兵介绍,巴中699个贫困村的农村宅基地存量约10699公顷,有相当部分长期闲置、低效利用。如果将45%的面积参与增减挂钩,可以拆旧4814公顷,节约3016公顷土地,“按每亩29.5万元交易指标,可为巴中筹集133亿元资金。”
国土资源部土地政策支持扶贫开发及易地扶贫搬迁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讲话中数次谈到巴中市合理利用土地政策支持扶贫开发,将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变现成流转指标费用,助推革命老区脱贫攻坚这一举措给予肯定。
链接:
四川新闻网巴中5月16日讯“土地没有整治前,我们就只有在地里‘打转转’,零零星星地种一点传统农作物,一年下来也没什么收入;现在土地整治好了,公路也通了,村里还发展了产业,收入也比以前多了。”初夏时节,在巴中市恩阳区钱库村,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展望美好生活。这个曾经“早吃苞谷晚吃薯”的山村,在近几年扶贫开发中靠发展猕猴桃产业,如今村民人均比以往已经有了明显提高。
巴中位于四川东北部,是原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苏区首府,也是国家确定的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三大中心城市之一。2011年以来,巴中市立足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市情,围绕扶贫攻坚实施项目,按照“多规融合、连片覆盖、集约集成”的总体要求,充分整合城乡建设用增减挂钩、农村土地整理、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三大项目”资源,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成聚居点59个,新居3500余户;整理农用地181.9万亩,新建生产道路299公里,惠及635个行政村116万余人;实施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112处,完成避险搬迁17891户,连续四年实现地质灾害防治“零伤亡”。
土坯房变成小洋楼
土地增减挂钩让老贫困户展笑颜
“来,来,快进来坐一坐,喝杯茶!”当四川新闻网记者刚一走进恩阳区下八庙镇钱库村村民张大娘的新家,便受到张大娘热情的招呼。
说起张大娘一家曾经的生活,钱库村村支书张明书印象深刻,“当年她家是村里老贫困户之一,一直住着土坯房,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四面透风,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为了改善一家人的居住条件,张大娘操碎了心,脸上成天看不到一丝笑容。2015年,钱库村实施增减挂钩项目,张大娘主动报名参加。
据张大娘介绍,她家原有老房子300平方米,按照增减挂钩项目实施办法,每平方米补偿110元—150元,加院坝面积,她家总共得到4万多元的补偿款。同时集中居住区采取统规统建或者统规自建的方式,风貌打造、基础设施建设、绿化、管网、道路、卫生、公共配套等费用都由增减挂钩项目打包支付。
据了解,巴中市自从2012年开始启动增减挂钩试点以来,已累计申报73个项目区,申请挂钩指标3062公顷,涉及61个乡(镇)279个村,覆盖全市超过11%的行政村和603个“巴山新居”聚居点;已批准实施17个项目区,批复挂钩周转指标718公顷,另有43个已纳入省厅项目储备库。
“我们通过增减挂钩项目,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巴山新居’建设,解决新居建设中普遍存在的资金难问题。同时,在农村聚居点培育特色乡村产业,建设社区化的宜居小区,同步实现就地城镇化。”巴中市国土资源局局长何小兵告诉记者。
“瘦”土地变“肥”了
土地整治助推脱贫致富
南江县黑潭乡蓝鹰村是距离南江县县城较为偏远的一个村落,交通不便、水利设施不健全、没有特色产业,特别是当地土地不成片曾一度制约着蓝鹰村的发展。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村里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小孩;村里大部分土地都没有人管理;然后,这一切在2013年村里实行土地整治以后发生了巨大变化。
“你现在看到这片土地以前都是整片石,老百姓种地都是零零星星、见缝插针,在地里‘打转转’。”蓝鹰村支部书记谭顶一告诉巴中新闻网记者。
村民马仕华,一家人不到3.1亩土地,却分散成好几块,最小的一块地仅0.15亩。在当地,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土地被田埂和片石块分散得七零八落,高低交错,既不利于规模连片种植,也不利于机械化耕种。“土地整治后,我家里的土地不仅由原来的小块变成了大块,通过整治石块,面积也从原来的不到3.1亩变成了整治后的3.8亩。”
土地整治后,蓝鹰村组建了茶叶和渔业专业合作社,连片发展富硒茶4500亩,引进四川金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计划3年投资5000万元。村民的茶叶不仅能够自产自销,还能够通过茶业合作社销售出去,年收入比以往提高了近两倍。
蓝鹰村的发展变化只是巴中市土地整治项目助推脱贫攻坚的冰山一角。据巴中市国土部门介绍,“十二五”期间,巴中全市共实施土地整治项目174个,实施总规模181.97万亩,预算总投资239851万元,新增耕地18.2万亩,共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85.28万亩。共惠及169个乡镇,635个行政村,116万余人。据调查统计,通过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后,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000元以上。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
地质灾害避险搬迁
危房变新居
巴中市地处四川盆地东北边缘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由于身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巴山境内地质灾害群频发、多发和易发。家住巴州区水宁寺镇枇杷村村民金光城居住的地方就长期受到山体滑坡的威胁。
据金光城介绍,每次只要一下大雨家人都不敢在家中居住,只有到亲戚家中或者搭棚子临时居住,等待大雨过后确定房屋安全才敢回家。屡次想要搬家却没有经济能力,无赖之下只能战战兢兢居住在离集镇20里远的半山上近20多年。
2014年以来,巴中市在水宁寺镇枇杷村捆绑式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整治、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三大国土资源项目,统一修建新农村聚居点,金光城家也搬进了新居。说起这事儿,金光城老两口十分高兴,旧居300多平方米的房屋,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等政策补助资金10万元,修房子主体自己出资5万元就建成一幢两层半高180平方米的新楼房,“水、电、绿化等基础设施很是完善,和城里的楼房小区环境相差无几。再也不担心山体滑坡,暴雨天也不怕睡不着觉了。”
据巴中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近五年来,巴中全市累计发生地质灾害险情2397起,灾情1255起,直接经济损失2.8亿余元,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4.2万人,成功避险61起,避免伤亡11711人;在消除地灾隐患方面,自2011年以来,巴中市累计实施地质灾害工程治理145处,排危除险190处,投入地质灾害治理资金3.53亿元,有效保护了8792户3万余名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搬迁避让地质灾害方面,推动城乡一体化方面,2011年以来组织了16091户6万余名群众,投入专项补助资金3.72亿元,搬迁远离了地质灾害隐患威胁,投入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补助资金和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资金3615万元,集中打造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搬迁安置聚居点53个。
叠加三大项目
用活市场力量
据介绍,巴中市国土资源局统筹规划,使每个贫困村增减挂钩项目、农村土地整治和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三大项目全覆盖,做到“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实现功能互补、效应叠加;同时,创新市场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持续推动项目实施,连片实施扶贫开发和异地扶贫搬迁。
通过“项目叠加、市场推动”的工作方法,充分发挥土地政策在脱贫攻坚中的积极作用,按照“多规融合、连片覆盖、集约集成”的总体要求,充分整合城乡建设用增减挂钩、农村土地整理、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三大项目”资源,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5年来,通过国土“三大项目”实施,共建成聚居点59个,新居3500余户;整理农用地181.9万亩,新建生产道路299公里,惠及635个行政村116万余人;实施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112处,完成避险搬迁17891户,连续四年实现地质灾害防治“零伤亡”。助推全市贫困人员由87.1万减少到31.8万,贫困发生率由27.2%下降到10.5%,以实际成效践行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