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绩效不高,7000万人如何脱贫(另一篇)

标签:
杂谈扶贫 |
分类: 扶贫文摘 |
“扶贫”一词,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变得更为重要。除了中央层面三令五申地强调——23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刚刚审议通过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地方层面也正在行动起来——据报道,近日,甘肃省在精准扶贫中落实干部能上能下,24名贫困县领导因扶贫业绩而仕途迥异。
这24名领导中,有3个贫困县的6名党政主要负责人,因扶贫绩效考核“一般”而被组织调整。同时,还有8名贫困县的县委书记因为扶贫业绩突出被提拔、重用,10名县长转任县委书记。虽然是以“调整”委婉表述,但有升有降、有上有下,还是一目了然的。这一举措,让扶贫成为与领导干部个人利益攸关的事,应能产生更大工作压力、激发出更多工作动力。
应该说,中国的扶贫成绩巨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主导。不过,在这样的扶贫路径下,也难免会出现各种与行政有关的问题。常年来刊发读者来稿的《人民日报》“今日谈”栏目,就有很多对扶贫问题的反思。比如“建盆景”“造花盆”,把扶贫变成政绩工程;比如为了所谓公平而“轮流坐庄”,让扶贫变成了分钱分物;再比如扶贫政策不到位,大量资金“打水漂”。这些具体问题都说明,在扶贫的“中国模式”下,领导的能力与态度,决定着扶贫的成效。
也正因此,扶贫的大方向明确、大目标确定之后,需要的是在落实中提升领导干部的扶贫绩效。在这方面,我们既有正面经验,也有负面经验。有人认为中国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就是“地方锦标赛”给予的晋升激励。而在计划生育、信访等方面的“一票否决”,也曾经广受诟病,催生不少恶政。如何在扶贫工作中用好这些杠杆,决定着能不能在未来五年,带领7000多万人摆脱贫困。
一方面,可以如甘肃所做的,加大扶贫在考核中的比重,在“能上能下”的原则下,让领导干部的利益与扶贫的业绩“绑定”。既讲责任,也讲制度,还讲利益,才能让扶贫工作在领导干部的日程表中排在更靠前的位置。另一方面,精准扶贫,也要“精准考核”。这需要进一步明确考核的指标体系,既包括经济增长、脱贫人数,也包括民生内容、社会发展。更重要的是,要防止因为权重加大,而在各种考核中弄虚作假,助长了那些形式主义的歪风。
贫穷是社会的伤疤,减贫是政府的天职,扶贫济困是人类的良心。说到底,让更多人免于困顿,不仅仅是疗伤、履职,更是为了良心的安稳。
来源:凤凰网
http://y0.ifengimg.com/314bd925cdd17196/2014/0528/Aheadborder01.png作者:舒天烈
精准扶贫要“五防”
周章师
一防被脱贫。经过多年多轮的扶贫攻坚工作后,目前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都是一些最难啃的“硬骨头”。在任务艰难而又必须完成的双重压力下,有的地方领导怕脱不了贫影响自己的政治前途,工作重心不是想方设法帮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拓宽群众脱贫致富门路,让群众尽快脱贫,而是绞尽脑汁想办法提高精准调查表的分值,让更多的贫困户被脱贫,其结果不仅损害群众,也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防被贫困。为了使贫困地区群众不掉队,上级各党委、政府会进一步加大扶贫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力度,为贫困群众寻找脱贫致富门路。但有的地方领导“等、靠、要”思想严重,脱贫不认账,这样不仅骗取国家有限的扶贫资金,也助长群众“等、靠、要”思想。
三防被返贫。当前,还有部分群众徘徊在贫困线上下,由于家庭经济收入不稳定,自我发展困难,经不起风险和天灾人祸,容易返贫。为此,国家对贫困农户全部进行建档立卡,进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这让一些有图贫困低保的人有机可乘,在精准扶贫的入户调查工作中,千方百计隐瞒事实,弄虚作假,压缩入户调查表的分值,让不是贫困农户被返贫了,从而严重影响国家的扶贫进程。
四防不作为。再好的扶贫政策、惠民工程也离不开层层落实。精准扶贫工作也是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如果基层干部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干事”的懒政、不作为习气,精准扶贫好政策将梗阻在落地生根的“最后一公里”。因此,基层干部要增强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时刻保持昂扬向上、干事创业的精神,把此次精准扶贫的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好,真正让贫困地区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五防贪腐。随着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不断推进,中央和各级政府的扶贫专项资金将涌入农村各个领域。为预防基层干部贪腐,各县级、乡镇、村屯单位要建立扶贫项目资金的阳光运行机制,对扶贫资金的类型、来源、民主评议、发放标准等流程全面向社会公示,自觉接受群众、社会、审计和纪委的监督。积极推动扶贫资金管理机制、监督机制的健全完善,做到扶贫项目资金流动到哪,纪委和法律就要监督到哪,从源头上遏制贪腐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