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民日报今日谈:扶贫岂能“轮流坐庄”(另3篇)

(2015-11-14 10:30:34)
标签:

财经

精准扶贫

脱贫攻坚

杂谈

轮流坐庄

分类: 扶贫文摘

   

人民日报今日谈:扶贫岂能“轮流坐庄”

 

    最近在采访时发现,一些地方农村贫困户比较多,扶贫资源“僧多粥少”。为体现公平,就“轮流扶贫”:今年帮张三,来年扶李四。扶真贫、真扶贫,扶贫不是打麻将,怎能“轮流坐庄”?

  原因很简单。一来,对于基层,扶贫工作的考核标准是“脱贫”。资源有限,与其让大家都吃不饱,不如重点保证几户,面子上也好看。二来,农村困难户多,你争我抢,基层干部摆不平,只好轮着来。

  在扶贫资源不够的情况下,如何分好蛋糕、用好资源,确实是个问题。但这样的“轮流坐庄”,仍是变相的“撒胡椒面”,谈不上公平,更谈不上精准。扶贫不是简单的分钱分粮,得深入分析致贫原因、找准脱贫路径。否则,今年吃了脱贫粮日子好过了,明年又返贫,怎能解决系统性、整体性、长效性的问题?

  《 人民日报 》( 2015年11月11日 01 版)

 

扶贫“轮流坐庄”是授鱼不是授渔

  最近在采访时发现,一些地方农村贫困户比较多,扶贫资源“僧多粥少”。为体现公平,就“轮流扶贫”:今年帮张三,来年扶李四。扶真贫、真扶贫,扶贫不是打麻将,怎能“轮流坐庄”?(11月11日《人民日报》)

  扶贫“轮流坐庄”是搞平均主义。面对脱贫考核标准,面对有限的扶贫资源,为了体现所谓的公平,为了“摆平”贫困户的纠缠,一些地方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简单化为“轮流坐庄”,把扶贫搞成面子工程。这种扶贫仍然是“大水漫灌”,是一种息事宁人、平均主义和谁也不得罪的“老好人”方法,看似公平,实则是变相地“撒胡椒面”,谈不上公平,更谈不上精准。这种“轮流坐庄”分钱分粮的扶贫法,不能从根本上帮助贫困群众摘掉“贫帽”,有悖于精准扶贫,不仅是对国家资源的浪费,更会扶出更多“坐等救济”“人穷志短”的“懒汉”,也是对贫困户的极端不负责任。平均主义、形式主义的扶贫方式不可能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奔康。

  扶贫不是“轮流坐庄”,需要“授之以渔”。打赢限时脱贫攻坚战,既不能大包大揽,又不能放任不管,关键是需要我们党员干部“弯下腰沉下身”走进田间地头,进村入户,建档立卡,真正把“穷根”找准,把“穷因”分析透,才能因情因地因时列出“授渔计划”,制定出“扶贫策”、“脱贫计”。打赢限时脱贫攻坚战关键在党,关键在党员干部,需要我们党员干部“知压力明责任”,真正把扶贫攻坚责任扛起来,扶起贫困户“脱贫不等不靠,致富敢闯敢冒”的信心和决心,努力培育和发展各种扶贫合作经济组织,带领贫困户搞好产业规划,产业设计,通过“授之以渔”的方式,让贫困户真正学会“新技能”、种下“绿色菜”,栽上“摇钱树”,养上“下蛋鸡”,带领他们走上“致富路”。

  “授鱼又授渔扶上马送一程”是帮助贫困户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的最佳方式。在推进扶贫开发中,唯有做到扶贫与扶志相结合、“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相结合,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相结合,才能切实帮助贫困群众从根本上摆脱贫困,才能真正啃下扶贫攻坚这块“硬骨头”,从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文/吴仕颖)

梁子叙:精准扶贫岂容“轮流坐庄”折腾

2015-11-14 09:18:10 来源: 荆楚网(武汉)

    一些地方基层扶贫,由于资源不够,为体现公平,出现“轮流扶贫”现象。人民日报“今日谈”栏目11月11日对此发表题为《扶贫岂能“轮流坐庄”》的评论。文章指出,“轮流坐庄”是变相的“撒胡椒面”,谈不上公平,更谈不上精准。(11月11日澎湃新闻)

    众所周知,贫困村之所以贫困,在于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产业发展等与经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如何抓好民生工程建设,无疑是当前最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但是,当前一些贫困村在脱贫过程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越“脱”越贫。为体现公平,就“轮流扶贫”:今年帮张三,来年扶李四。扶真贫、真扶贫,扶贫俨然成了打麻将,扶贫工作也兴起“轮流坐庄”。

    不可否认,正如媒体报道一样,附加在贫困村、贫困农户上面的很多优惠政策使得贫困地区可以享受很多开发扶贫以外政策优惠上的好处。一方面,贫困村、贫困户可以得到对口帮扶单位带来的扶贫资金,另一方面,不少优惠政策也与贫困村挂钩,只有贫困村才能享受到,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贫困人口的数量还不容忽视,一些部门和单位领导简单认为,对于基层,扶贫工作的考核标准是“脱贫”。资源有限,与其让大家都吃不饱,不如重点保证几户,面子上也好看。但是农村困难户多,你争我抢,基层干部摆不平,只好轮着来。

    由此可能带来的恶果,是当地干部深植于内心的“等、靠、要”等懒政思维继续蔓延生长,反正都是轮着来,多等一下,扶贫资金就来了,多等一下,帮扶政策就来了,长此以往,将导致地区发展理念严重错位扭曲,本来该主动发展的变成被动接受,本来该主动作为的变成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表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不待我,村组干部想方设法争取项目帮扶群众致富,原本无可厚非,如果是通过实实在在的惠民政策,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带领广大老百姓致富奔小康,这样的“政绩”不仅经得起考验,而且还会让民众一致称赞。现实却恰恰相反,一些地方官员不思进取,挖空心思寻找“捷径”,一味靠“利益均沾”式的“精准扶贫”,只能是今年吃了脱贫粮日子好过了,明年又返贫,不能解决系统性、整体性、长效性的问题。

    实际上,扶贫工作特别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扶贫,绝不是一蹴而就的简易事。面对千差万别的贫困人口和各种各样的贫困原因,党员干部不应采取“轮流扶贫”的方式,而应更多引导农民参与,多征求农民意见,激发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使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越走越宽。如果村干部只会“等靠要”,不仅伤害了群众的积极性,还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当然,精准扶贫出现“轮流扶贫”的现象,说明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着缺陷,一方面贫困村现实情况依然严峻,如果村干部再不思进取,则不能建立起普惠性、广参与的扶贫机制,在扶贫资源相当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分好蛋糕、用好资源,确实是个问题,精准扶贫搞成“轮流坐庄”,其实际也是一种形式主义!

 

扶贫 “轮流坐庄”,是“应景式”形式主义

 

民网记者张志峰最近在采访时发现,一些地方农村贫困户比较多,扶贫资源“僧多粥少”。为体现公平,就“轮流扶贫”:今年帮张三,来年扶李四。张大记者感叹道“扶真贫、真扶贫,扶贫不是打麻将,怎能轮流坐庄”?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从“轮流坐庄”式扶贫这个现象来看,乡镇和村社的基层干部的“公平”做法也并没有多少不妥,扶贫资源少,基层干部也难当。据笔者了解,有的精准扶贫村困难户多达20来户,而扶贫单位只有一个缺人手、缺资金、缺项目的部门,“啥都不缺,只是缺钱”,这样的部门要真金白银的拿出多少钱来投入到扶贫事业,的确有困难。

“轮流坐庄”扶贫就是今年扶助几家,明年扶助另外几家,后年再扶助其他几家,“花椒面”少,只有重点撒,到头来,谁都没有扶起来。

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从以下几个角度发力,一是地方委政府加大帮扶工作力度,改变原来一家部门帮扶的情况,由几家部门共同扶助一个贫困村,集中力量攻关;二是进一步开展调研,有针对性展开帮扶;三是改变给钱给物的面上扶贫现象,采取项目扶、智力扶、劳力扶、政策扶等多种措施,由“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四是加强考核落实,把扶贫任务落实到部门、到人头,不完成帮扶任务不得“鸣金收兵”,杜绝形式主义,把“三严三实”贯彻到扶贫解困工作中去,彻底解决“轮流坐庄”的形式主义行为。

来源:中国网 作者:杜才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