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民网:砸钱堆“样板”就是一种“假扶贫”

(2015-11-08 21:49:11)
标签:

亮点

样板

农业园

农民

大同小异

分类: 扶贫文摘


    日前走访一个贫困县,县领导极力推荐看循环农业园。在这里,秸秆做饲料,茭白叶成菌棒,废弃物几乎吃干榨尽。边走边听,园区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组组数字令人振奋。不料,在农业园打工的一位农民过来插话:“光看亮点,哪能了解真实农村?”人们追问下他答:“县里保生态,把村里的猪圈全拆了,山上林子封了,没政策、没项目,大伙儿想破头也不知该搞啥。”几句话让现场陷入尴尬。(11月8日中国新闻网)

  如今,精准扶贫已经全面铺开,“第一书记”下到了贫困村,全国上下一片齐心协力的大好景象。根据相关部门推算,到2020年实现7000多万人口脱贫,完全可以实现。消息传开,引来无数点赞,让大家对全面建成小康信心百倍。

  可是,理想归理想,目标归目标,在具体的精准扶贫实施中,却出现了令贫困农民极不习惯的一幕。时下,一些地方热衷造“亮点”,上项目贪大求洋,人为“垒大户”,不惜砸钱堆样板。一个基地动辄流转上万亩地,机械化、智能化新技术引进来,却把大量农民挤出去。有的产业扶贫,投到了贫困地区,投给了老板,却没落到贫困户身上。这些人造“亮点”看上去很美,但对广大农民没有多大意义。

  这种所谓的“亮点”,许多地方都能见到,而且都是大同小异。在那些示范园区内,运用上了先进的设备,甚至给植物安上了排气扇、空调,自动化的浇水设备,一片现代农业的美好景象。可是,这种“亮点”又有何意义呢?首先,这种“亮点”的打造,政府投入了几百、上千万的资金,而且项目的运行也多处于亏损状态,难以持续。同时,这种所谓的“亮点”,更像是“空中楼阁”,不能接地气,普通农民无法进行复制、学习,来达到脱贫的目的。

  对于这种于扶贫毫无意义的东西,却被当地政府作为“名片”来打造,结果众多城市的都大同小异,成了典型的“形象工程”,地方的“盆景”。当然最重要的,就是能为当地政府提供一组光鲜的统计数据,为官员的政绩“添彩”,与精准扶贫又有何干?

  当然,造成这种现状,与当前的政绩考核机制关系密切。领导下基层检查,喜欢看好的,避开差的,路线往往由基层定,被基层牵着鼻子走,难以看到实情。同时也为了一组可观的统计数据,为了面子及政绩,大家当然更喜欢“锦上添花“了。毫无疑问,这种砸钱堆“样板”就是一种“假扶贫”。

    标题:许刚:砸钱堆“样板”就是一种“假扶贫” 2015年11月0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