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思铁
王思铁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8,998
  • 关注人气:1,07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民日报:“干起来、实起来”(上、下)

(2015-10-21 11:20:37)
分类: 扶贫文摘

   

把脉“虚症”,涵养务实为民的土壤(人民观点)

——“干起来,实起来”(上)

本报评论部

《 人民日报 》( 2015年06月30日   05 版)

 

    改革发展要打通哪些“最后一公里”?作风建设要防止哪些回潮、变形和反弹?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如何落细落小落实?群众的感受最深刻,真实的故事最有说服力。

  自4月13日起,本报在《今日谈》栏目开展“‘实起来’难在哪”的主题征文,请群众道身边事、说心里话,与我们一起把脉党员干部中“不严不实”的突出问题,就如何“严起来、实起来”进行深入思考。

  一封封邮件、一个个故事鲜活生动、一针见血,将“虚头巴脑”的时弊揭示得淋漓尽致,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提供了最接地气的案例样本。到今天,我们共收到群众来稿来信上万件。梳理这些珍贵的素材,我们力图找病因、挖病根,寻找“虚症”的诊治之道。

  ——编 者

  “为了谁”的天平不摆正,即使“干起来”了,也是不啃硬骨头、不直面问题的,根本“实不起来”

  “世界上最难写的,莫过于一个‘实’字。把这个字写好了,改革必成,法治必明,作风必正,一切都不在话下”,“干部们也不容易,能把说到的做到,不耍花腔放空炮,我们就很满意”。有读者在给本报“今日谈”栏目的投稿中这样写道。

  群众的期待,是干部改进作风最大的动力。从党的十八大至今的两年多来,党中央始终把求实务实落实作为作风建设的重要方面,下大气力一抓到底,人们正感受到积极的变化:干部见得勤了,创业更便捷了,民生改善提速了,各项改革一步步落地……这些都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然而在转变的过程中,一些顽疾依然存在。通过群众来信来稿这一窗口,我们对不务实、不落实的“虚症”有了更直接的体认、更细致的观察。

  从群众反映看,最集中的是“滑肩膀、踢皮球”问题,典型表现为“甲让乙处理,乙叫丙合计,丙请丁斟酌,丁等甲审批”。从致电8个部门也无人理睬破损窨井,到村镇干部互推责任不碰农地纠纷;从千篇一律的“已向有关部门反映”,到一成不变的“我们还在调查”……脸好看,事难办,犹如沙滩流水不到头。正如一位读者所言,干部有什么样的责任心,就有什么样的落实效果。心中无责、肩膀无力,担当就无所依凭,职责也就“打了酱油”。

  “不看文件分量,只看领导脸色”,导致“对上不对下”,群众对此很有意见。有村民反映,某日到乡政府办事,发现话好听、事好办,与平时迥异。一打听,才明白原来是沾了检查组的光。在一些干部看来,大会上讲的、群众反映的,往往可以缓做、虚做。但是上级电话催的、当面交代的,就不敢怠慢。这种“选择性落实”,折射出权力观的缺失,尤其是宗旨意识的淡薄。

  “眼中有利益、心中无全局”,对政策部署断章取义,于己有利则执行,无利或不利则变通,使得落实打了折扣跑了偏,这类问题不可忽视。比如,一些地方环保执法“抓小放大”,对财政贡献大的污染企业睁只眼闭只眼;中央要求简政放权,有的部门明放暗不放,转给下属单位。囿于“一亩三分地”,盯着眼前不顾长远,就会人为制造各种壁垒,阻断落实的链条。

  “浮言废行,浮行废事,浮事废政,浮政废世。”改革措施不落实,危害不言而喻。客观来讲,这些“虚症”的成因是复杂的。既有制度不健全造成的“水土不服”,比如有的制度照抄照搬、标准模糊、缺乏针对性和连续性;也有能力不匹配的因素,如有的基层干部抱怨群众工作难做,自己却抱着“老皇历”不放,墨守成规,创新不足,措施乏力。此外,还有些地方务实氛围不浓,“下面看上面”“大眼瞪小眼”,遇事攀比磨洋工、做虚功唱空文的惯性尚未根除。养成“马上就办”的自觉,需要从个人到部门都经历一个新习惯的养成过程,增厚干实事、求实效的土壤。

  深入剖析“虚症”,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谁”的天平没有摆正。这个问题不解决,即使“干起来”了,也是不啃硬骨头、不直面问题的,根本“实不起来”。试想,如果都用私利的眼光去打量改革措施,壮士断腕的勇气从何而来?勇毅笃行的动力从何而来?如果都用松松垮垮、敷衍应付的状态来做工作,改革怎么推动,政策怎能落地?思想上偏离了为民的坐标,行动上必然会远离“三严三实”的要求,“虚症”缠身、弊病滋生也就在所难免。

  日前,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针对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问题,进一步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彰显了鼓励实干、拒斥虚浮的鲜明导向。当下,“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正在扎实开展,群众反映的问题必须得到解决,解决问题才是最好的教育。各级领导干部理应像《今日谈》征文所说的那样,“不为面子赶工期”“莫让热线变‘冷线’”“解决好群众的小麻烦”,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涵养务实为民的土壤,群众的期望才不会落空,“虚症”也才会得到根治。(本报评论部)

 

对症下药,让负重的肩膀挺起来(人民观点)
——“干起来、实起来”(下)
本报评论部
 

《 人民日报 》( 2015年07月01日   05 版)

 

  干起来,就得有个好状态。用人导向是最有效的指挥棒,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用起来,就能让撂挑子、混日子的人没市场,让负重的肩膀挺起来

     

  听说国家出台惠民政策,兴冲冲跑去兑现,却被告知“等上级通知”;承诺“按时办结”,一个简单的手续还是一拖几个月;一些改革举措电视上看得见、报纸上读得到,但就是“到不了碗里来”……在本报《今日谈》栏目“‘实起来’难在哪”的主题征文中,许多读者来稿来信,反映各种“中梗阻”问题,慨叹“最后一公里”困境。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来自现实的案例,传递着群众的呼声。对各级干部而言,把工作做实做好,需要开启问题检测仪,看看“梗阻”到底堵在哪,找到落实的着力点。

  一些好政策抛了荒、悬了空,这是来信群众的普遍感受。细细分析,背后的原因很复杂,需要对症下药。比如,实施细则不能“小文件抄大文件”,而应对接群众需求、基层实际,扎扎实实定出可操作的条目,真真切切找到落实的抓手;配套政策不能加上一堆“另类要求”明里暗里设门槛,而应考虑基层的承受力、群众的感受,实现责任的合理分担;各个部门不能“各唱各的调”,而应横向同步、纵向衔接,把程序的“齿轮”严丝合缝对上,办起事来才会顺畅。消除“中梗阻”,关键是落细、落小、落实。“让好政策从墙上走到地上”,创造性地把中央改革部署对接具体现实、化为具体方案、变成具体措施,用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向群众交卷,才能增强人们的获得感。

  “办事难,最难是用心”,一个读者的感慨,源自真实的故事。一位老人办出院手续,去社保问住院费怎么报账。第一次去,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最后办事员说他站错了窗口;第二次又排了半个多小时,结果被告知所带资料不齐;第三次再去,办事员一句“身份证呢”,直接把老人怔在当场。“就这么点事,给一个办事资料清单不好吗?为什么非要害得人来回跑呢?”

  类似经历,很多人感同身受。“说复杂就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关键看态度。固然,程序需要精简、流程需要简化,但更需要一颗为群众着想、为百姓担当的心。有读者就说,有的人对待领导检查,细节总弄得妥妥的;而面对群众,事情总办得粗粗的。让干部的目光“向下”,就得在考核机制上突出群众评价的分量,让群众打分真正影响干部的“得分”,那么花在群众身上的心思就会多起来。

  干起来、实起来,关键是有个好状态。现实中,有的人“混”字打底,“不到点,坚持不上班;到了点,早已下了班”;有的人“拖”字当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的人“怕”字缠身,畏首畏尾、患得患失,想尽办法将责任推出去。状态决定作为,松松垮垮、浑浑噩噩,不仅误事误民,对自身何尝不是蹉跎和损耗?

  打掉“混”“拖”“怕”,从无为到有为,从懈怠到勤勉,靠觉悟,更靠制度。以往,不少地方的干部管理成了群众眼里的“松糕”,失之于宽和软,“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儿”。今年以来,辽宁、湖北、湖南、贵州等地出台新规追责太平官、无为官,推出不胜任现职干部召回管理等制度。在“干不出样子,就腾位子”的倒逼压力下,“庸懒散浮拖”等顽疾受到遏制。最近,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规定(试行)》,针对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问题,通过制度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实干氛围。用人导向是最有效的指挥棒,从干事看高下,以实绩论英雄,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用起来,就能让撂挑子、混日子的人没市场,让负重的肩膀挺起来。

  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不少读者在来信中说,现在制度管用了,“混事官”越来越不好混了,但螺丝还得继续拧紧。人们期待,完善从严管理干部制度体系,不断激活干部队伍,大家都多一些马上就办的雷厉风行,多一些干就干好的奋发有为,自能打通各种“梗阻”,以扎实成效赢得群众满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