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四川城乡减贫的政策与实践

(2015-09-21 15:52:07)
标签:

房产

扶贫开发

贫困村

四川

全省

分类: 扶贫论文

文/王思铁

一、关于四川城市反贫困的政策与实践

 

从严格意义上说,我国没有明确提出城市反贫困。不是城市没有贫困问题,而是城市包括城镇居民的生存条件比农村好得多,特别是公共服务等方面是如此。

按照国家的统一规定,对城市低收入以下居民全面实行最低生活保障政策。2014年,我省纳入城市低保人员173万人,保障标准低限为370/月。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省曾经在遂宁、自贡等市开展了城市开发式扶贫试点。目前,如广安等个别地方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根据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居民大量进城务工的趋向,在今后的一定时期,我国将有可能实行城乡反贫困的一体化。

 

 二、关于四川农村反贫困的政策与实践

 

1950年以来的60多年中,四川农村反贫困经历了制度扶贫、体制扶贫、区域扶贫、攻坚扶贫、综合扶贫、精准扶贫6个阶段。针对不同阶段贫困现状及其特点,采取了不同的政策举措。下面,重点与大家分享2011年以来精准扶贫阶段的情况。5年特别是近3年,四川从扶贫目标、战略、力量、方式和地位5个方面入手,着力打造农村扶贫开发的升级版,扶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4年中,全省贫困居民减少了859万人,减贫率达63.35%。

一是从温饱升级为小康。2010年底,四川尚有2300元扶贫标准以下农村居民1356万人,贫困发生率达20.41%,当时的181个县(市、区)中有176个有扶贫开发任务。“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不全面,脱贫是关键。2011年底,四川省委、省政府颁发新的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贫困村向新农村、小康村转变,贫困户向宽裕户、小康户转变,与全省同步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继后,省委、省政府又反复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不能让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人口掉队,即是确保“同步”实现小康。为此,四川大力实施高原藏区、大小凉山彝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对应启动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乌蒙新村建设,扎实推进基础、产业、新村、能力和生态“五大扶贫工程”,全面提升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确保年年有新变化。

二是从“粗放”升级为“精准”。与全国一样,长期来四川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较为突出。新10年省的《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明确提出,“建立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特别要求农村反贫困要“做到选准最困难的村、扶持最贫困的户、办好群众最急需办的事”的“三最”。后来又认真落实中央“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 ”以及“真办法、实举措、硬功夫”一系列决策,坚持先难后易、缺啥补啥,使扶贫开发由“粗放”到“精准”,进而确立起了新常态下的精准扶贫战略。通过精确识别,全省认定11501省级贫困村、为625万扶贫对象建立起“专属档案”;最近,又对识别对象进行了最为精准的微调,到去年底尚有农村贫困居民497万人。小小的建档立卡不仅登记家庭基本信息,更分析了致贫原因,逐户制定帮扶措施,普遍开展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行动,逐步实现精准脱贫。

三是从部门升级为全党。过去倡导建立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大扶贫”格局,但是,很多地方几乎还是扶贫部门“单打独斗”。十八大后,扶贫力量从部门升级为全党全社会,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主抓、行业主帮、社会主动、群众主体的“五位一体”新格局。对所有贫困村派驻34人的驻村工作组,向每个贫困村派驻了“第一书记”,实现全省贫困村干部“驻村帮扶”全覆盖。今年四五月,省委书记、省长带头示范,开展了全省性的扶贫开发工作督查调研;7月上旬,省委召开了十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以全会形式研究部署扶贫开发攻坚重大决策,这在中国扶贫史上还是第一次;目前,全省上下齐心协力、狠抓大落实。可以说大调研,盘清家底;大决策,指明方向;大落实,夺取全胜。

四是从政策升级为法治。长期以来,扶贫开发主要靠政策支撑,具体执行中导致严重“走样”。新10年省的《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明确提出:及时出台《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省委办、省府办公厅并行文明确由省扶贫移民局、省法制办牵头负责。经过三年多的努力,201541日,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高票通过了《条例》,并从61日起实施。实施当天,省扶贫移民局派出21个宣讲团到各个市州开展《条例》宣讲,深受贫困居民的欢迎。不言而喻,《条例》的出台,填补了地方立法的空白,是一部能够为贫困地区父老乡亲带来福音的地方法规。阿坝州等一些有地方立法权的州也在积极开展扶贫立法,一个依法治贫、法治扶贫的良好氛围在全省逐渐形成。

五是从“副业”升级为“主业”。过去一度时期,干部考核均以GDP增长率论英雄;在GDP政绩冲动下,不少地方官员都乐于将财政资金大量投放于吸引招商引资的面子工程与形象工程,扶贫资金用于“扶农”而不是扶贫;扶贫开发谈起重要干起次要,处于一种“副业”状态。2014年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贯彻〈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实施方案》,提出改进重点县、片区县考核机制,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GDP)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这使扶贫开发从“副业”逐步升级为“主业”。与此同时,四川清晰了地方各级扶贫事权,省市主要搞督促管理,扶贫项目审批权限原则上下放到县,实行扶贫责任、任务、资金、权力“四到县”。出现了重点县、片区县始终“把农村发展抓在手上,把改革重任扛在肩上,把扶贫攻坚挂在心上”的大好格局。

 

注:本文节选自“在2015年非洲国家社区治理与综合减贫官员研修班来川学习考察会上的演讲稿”,应网友的要求现博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